張呂呂
摘要:《打金枝》以晉劇最為著名,在半個多世紀的流傳過程中,被諸多地方劇種改編移植,但晉劇《打金枝》仍是眾多劇種中最受人們喜愛的。《打金枝》作為國慶60周年的獻禮劇目,在繼承前輩的基礎上,從多方面進行改編創新,產生了梅花版《打金枝》,并由山西省六位優秀的中國戲曲梅花獎得主聯袂呈現,使經典劇目煥發新的生機,對傳統劇目的改革創新,引發人們對于繼承傳統及審美需求的思考。
關鍵詞:《打金枝》 改革創新 繼承傳統 審美需求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0-0148-02
晉劇《打金枝》是由寒聲、張萬一、張煥、王易風根據傳統劇目《滿床笏》整理改編而成,在半個多世紀的流傳過程中,歷經不同時期三代晉劇表演藝術家的不同呈現,久演不衰,先后被諸多地方劇種移植。但在戲曲百花園中,晉劇《打金枝》仍以很高的藝術水準傲立群芳,堪稱戲曲經典劇目。
作為國慶60周年的獻禮劇目,山西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和省戲劇家協會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多方面的改編創新,梅花版《打金枝》應運而生,并由山西省著名的戲曲劇表演藝術家謝濤、史佳花、武凌云、成鳳英、苗潔、胡嫦娥等六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聯袂演出。這場改革創新為戲曲藝術的發展創立了典范,同時帶給人們對于如何繼承傳統及如何滿足欣賞者的審美需求的思考。
一、不同院團,強強聯合
山西作為歷年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演員最多的省份,為了發揮“梅花獎”演員的作用,山西省戲劇家協會利用省內文化優勢資源,推出梅花版《打金枝》。擔任主演的六位演員來自山西省內四個不同的院團,由于平時不同院團之間合作較少,初次合作需要時間的磨合,給各位主演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但另一方面帶來更多的是動力。這六朵“梅花”,在各自所在的院團都是“挑大梁”的演員,在此次合作中,六位演員從來不計較先后,不在乎名次,每個人心中只有人物和角色,站到戲曲本身的位置共同分析人物心理和表現形式,舞臺上互相照應,互相襯托,舞臺下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他們相互之間懂得如何把戲送給搭檔,而對方也懂得如何接收你所傳達的內容和情感,使整個戲劇情節和人物鏈條的聯系更加緊密。晉劇梅花版《打金枝》使不同院團的梅花獎演員強強聯合,不僅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打造出新的藝術精品,更推動了晉劇藝術的發展,對戲曲改革有著積極的啟示意義。
二、跨劇種、跨行當
不同院團的合作給演員出了許多難題,而跨劇種、跨行當更是給演員的表演增加了難度。
首先,從跨劇種來講,在梅花版《打金枝》中成鳳英飾演郭曖,但成鳳英是北路梆子演員,她跨劇種表演引發人們關于“北路梆子演員能唱晉劇嗎?”的討論。選擇成鳳英原因有二:一是晉劇梅花獎演員中只有郭彩萍為小生,但她已告別舞臺多年,而現有的梅花獎演員中沒有小生,所以想到了成鳳英。以前的很多北路梆子名家都會唱個兩個劇種,在忻州許多院團都兼唱北路梆子、中路梆子兩個劇種。從歷史延續到現在,忻州的戲曲演員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仍以晉劇、北路梆子兩個劇種為主,并且在二人臺、河曲民歌等方面都有涉獵。另外,成鳳英專攻小生,文武兼備,扮相俊朗,唱腔優美,最終決定由成鳳英出演郭曖一角。在演唱上,晉劇以真聲為主,而北路梆子以假聲為主,成鳳英克服了演唱中兩種劇種不同演唱方法的難題,并賦予了郭曖這個角色自己的理解,從水袖、提蟒、抬腿、眼神等方面塑造了其英武和陽剛之氣。
其次,從跨行當的角度來講,本次合作中三位演員是跨行當表演。武凌云的行當是須生,在梅花版《打金枝》中出演花臉郭子儀,在晉劇花臉演員中沒有梅花獎獲得者,研究決定用晉劇中唯一的男梅花獎武凌云。戲曲中眾多凈行均由生角兼演,而武凌云在晉劇《華容道》飾演過關公,那磅礴的氣勢一點不輸給花臉演員。在劇中武凌云扮演的郭子儀不居功自傲,深知君臣之間的分野,表演明快、酣暢。
苗潔專攻刀馬旦,在該劇中出演花旦。從晉劇《楊門女將》中的巾幗英雄穆桂英搖身一變成為妖艷欲滴、任性可愛的金枝女,人物性格和行為特征反差很大,但是苗潔把公主的盛氣凌人、撒癡撒嬌、美麗俏皮都表現得出神入化。
胡嫦娥專攻青衣,而在梅花版《打金枝》中出演老旦郭夫人,雖然戲份不多,但在得知兒子闖下大禍后的一場戲里將憂兒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梅花版《打金枝》中,各位藝術家的跨劇種、跨行當表演可謂是改革創新的一個亮點,盡管有眾多的觀眾對這一創新提出質疑,但是經過創作團隊的研究分析,再加上這些藝術家自身的藝術修養,最終的舞臺呈現相信沒有讓觀眾失望。
三、唱腔設計與音樂創作
出于對演員跨行當以及對每位演員演唱的音域、音色等方面的考慮,梅花版《打金枝》中在唱腔上做了很多大膽的嘗試。在武凌云的唱段中,為了使其實現從須生到花臉的完美轉換,作曲家將花臉和須生的唱腔特點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加入了山西特有的醋文化的韻味,使唱腔更加委婉動聽。謝濤飾演的唐王一角的唱腔中,把丁果仙大師的特色音律與演員自身的演唱音區相結合,使演員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的音色及演唱特點,而在史佳花演唱的《勸宮》的唱腔中也做了新的嘗試。晉劇唱腔中有七個板式,以往的演唱中僅以一個跺板的形式通篇演唱,不能充分地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在梅花版《打金枝》中為了更好地表現沈后的角色和性格特點,唱腔中采用了清板演唱,這是一種新的板式。這種新板式在表現人物時不能放聲唱,因此,史佳花還采用了通俗和民族唱法中的氣聲、輕聲唱等新的演唱技巧,使宮廷中國母的形象平民化,教育兒女的方式娓娓道來,就如同生活中的家長里短,豐富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唱腔藝術準確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不是僅僅用高腔、長腔,而是憑借音色、旋律等巧妙、細微的變化來表現人物。
從音樂創作上來分析,除了晉胡、二弦、三弦、四弦四大件樂器外,還加入很多西洋樂器,使整個戲曲伴奏音樂交響化。另外,很多唱腔中加入了許多山西民歌的旋律,很多新音樂元素的增加呈現出一定的時代氣息和地域特色。從配器和音響效果來講,整個音樂的和聲效果表現出一種宮廷感覺,這種效果脫離了傳統《打金枝》中把國事轉化成家事,把宮廷生活平民化的創作初衷。從音樂創作整體分析,很多時候會感覺缺少了晉劇本身應該有的韻律美。在晉劇中有許多的曲牌,如《迎親》《小開門》《苦相思》等都是采用晉劇中的特色樂器來展現的,而現在很多觀眾覺得改編或者新創作戲曲的沒有味道,這不代表藝術家和演員的演唱水平有問題,而是丟掉了晉劇中原汁原味的東西,不能滿足人們對傳統晉劇藝術的審美需求。
四、語言藝術及表演形式
語言上在原版《打金枝》唱詞的基礎上,做了很多改編,有的為了體現文學性,將詞語和韻轍寫得更為講究,而有的為了體現生活性,很多唱詞語言化,更加的通俗易懂,貼近觀眾。
表演形式上增加了很多新的元素和形式。由于受時代的限制,過去的《打金枝》中金枝女的表演相對比較收斂,比較文靜,而苗潔在《打宮》中與侍兒們亮相時的演唱和表演中加入很多舞蹈元素,如扇舞、轉體、扭動等形體動作,將漂亮的、年輕的、宮廷的公主形象表現得更加生動靈活。
五、舞美和服裝設計
此次梅花版《打金枝》中,六位梅花獎演員的表演可謂錦上添花。另外,舞美設計也非常用心,每場戲的燈光色彩隨著劇情的變化而變化,整場戲的舞美盡量貼合劇目所處時代的大背景和劇情中宮廷生活的大環境。服裝設計則是在保留傳統戲曲服飾特點的情況下,加入唐代服飾的風格,凸顯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但是,現在的這種大制作,技術化的舞美呈現代替了過去的簡潔、寫意的舞臺和道具的設置,而少了一些傳統戲曲表演中通過演員的程式化表演所展現各種情境的成分。賞戲賞的就是演員的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這是傳統戲曲藝術流傳下來的精華,一些新技術、新元素的出現可能會奪去戲曲本身具有的光澤。
梅花版《打金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從戲劇場面、舞美燈光、服飾造型、音樂制作、語言唱詞等方面,給人以全新的感受。六朵梅花齊聚一方,爭奇斗艷,共同創作精品力作,對戲曲藝術的發展有積極地推動作用。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戲曲藝術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和獲得更多的受眾,作品的創作中都在嘗試創新。戲曲藝術中增加一些新的程式,唱腔上做些許調整等,但對于戲曲藝術而言,它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流失了很多精華,流傳到今天的東西已然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本身越繼承越少,而改革創新意味著要舍棄很多原來的東西。因此,需要把前人留下來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完好的保護起來,改革創新是可取的,但不能失去原有的那份積淀,這樣才能不斷發展和豐富戲曲藝術。
當前,國家積極響應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戲曲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改革創新的目的是要豐富而不是舍棄,同時也要符合戲曲藝術本身和欣賞者的審美需求,這也正是發展新時代戲曲藝術需要把握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