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琦 馬曉梅 顧丹今
[摘要] 大學生創新教育目前已經成為高等學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高校未來發展的方向,而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則是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本文就依托導師科研課題開展SRTP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通過實踐證明以科研課題為依托,能使學生初步建立科研思維,明確研究目標,培養和提升科研能力,同時能產生出較好的創新成果,為學生的本科階段及后續的學習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創新能力;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8)05(a)-0139-04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is an important segment in the training system. This paper makes a useful explo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RTP based on the research project of the tutor. Practice proved that relying 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enable the students to initially establish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clear research objectives, cultivate and enhanc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produce better innovative result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produce good innovation results and play a good foundation role for students' undergraduate and follow-up study. It is benefi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Innovation ability; Talent cultivation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高等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1-2]。而“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3-4],其旨在培養大學生科研思維、創新及創業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增強適應創新型社會的核心競爭力。新疆醫科大學多年來通過SRTP項目,逐漸改變了大學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逐步轉向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并發掘出一批精通專業知識、具有創新能力的醫療、教學及科研人才。本文結合新疆醫科大學基礎醫學教學科研團隊多年來指導大學生SRTP項目的經驗,談談大學生科研訓練對創新能力培養與提升的幾點體會。
1 積極組建優秀導師隊伍,實現全過程育人
盡管大學生SRTP訓練計劃的主體是學生,但導師在具體項目實施過程所起到的引領和指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學生創新能力、科研思維等的培養與提升都需要專業知識豐富,實踐能力較強的導師的精心指導和幫助;而導師自身的理論知識、專業素養、實踐經驗和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因此,高素質的導師團隊是保證大學生科研創新教育質量的關鍵[5]。對于基礎醫學院來說,由于大多數參與科研訓練計劃的學生是低年級本科生,除本身具備的醫學專業理論知識和科研實踐能力相對比較薄弱外,其創新意識也亟待培養和提升[6-7]。在這種條件下,導師的引領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若導師其自身就缺乏實踐經驗與科研創新能力,一味地采取“灌輸式”的指導模式,偏重知識的傳授、灌輸,而忽視了對學生科研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難以達到有效指導學生及整個科研課題的目的,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不會得到提高,并且由于不能有效反饋學生培養的信息,導師的水平也得不到進一步的提升,不能形成師生之間教與學的良性循環,這不利于整個科研訓練計劃的實施,更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提升[8-9]。經過多年的經驗摸索,新疆醫科大學基礎醫學形成了以科研項目為依托、由具有不同研究方向、富有創新意識、科研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教師組建的高素質教學科研導師團隊。團隊中的導師來自基礎醫學院多學科,包括免疫學、人體解剖學、病理學、藥理學和人體機能學等,其研究領域涉及腫瘤、自身免疫病和代謝性疾病。
多學科交叉的優秀導師團隊是學生科研項目順利進行的有效保障。導師在組織、引導學生學好專業課程,充實專業知識的同時,在專業教育中滲透創新教育的理念和內容,通過各種其他教育途徑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具體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各學科導師們根據學生自身及專業特點制訂個性化的培養方案,相互協作,取長補短,共同培養學生。首先,在學生選題、立項階段,導師們根據科研課題,遴選出具有探索性、前沿性的3~5個研究方向,供學生參考。同時,導師團隊通過開展選題講座及單獨指導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在明確選題重要性,兼顧選題難易程度和可行性的基礎上,兼顧學生的興趣。項目組在選定導師和立項課題的基礎上,首先創建學習交流群,以便后續方便、有效的交流信息。其次,由于項目最終低年級學生知識體系不完整,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有限,導師團隊除組織學生參加科研、寫作等具有針對性的講座外,著重訓練學生們科技文獻檢索分析的能力,收集、整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在導師們前期的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為各種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狐等,對于高質量科研文獻的查找常常束手無策,更不用說熟練應用各種數據庫了。為使同學們在短期內能夠熟練檢索專業文獻,導師團隊通常會組織信息檢索專業人員對項目組學生進行培訓,同時利用圖書館提供的專業化平臺迅速提高學生的文獻查閱能力,逐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獻,在此過程中,啟發同學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思考問題,并鼓勵學生不斷尋求有效、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在項目的申請階段,根據學生前期查閱文獻及資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結合申請者自身的特點,制訂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在提升綜合歸納能力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自主完成整個實驗設計。并通過學生書寫、導師初審、學生修改、導師團隊點評等環節逐步完善科研訓練計劃項目申報書的內容。該過程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科學分析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的能力。項目立項進入實施階段的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導師按照既定的研究方案,指導學生認真操作、細致觀察、詳實記錄實驗數據并科學地應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對結果進行分析處理。團隊堅持每周召開實驗研討會,針對學生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實驗的結果、下一步的計劃進行分析討論,同學們自由各抒己見,提出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導師們則通過適時引導,畫龍點睛地對同學們的討論進行點評。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研品質、科學作風、創新精神和團隊意識。項目按照預期順利結束后,在指導學生撰寫結題報告和科研論文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組織項目中的學生們進行總結討論,每小組在匯報項目實施過程和結果的同時,著重介紹項目的創新性和后續實驗的可行性。由于團隊導師相對固定,學生們所做的工作為后續學生的創新性項目的申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總結討論既鼓勵了學生科研熱情,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愿望。通過全程跟進指導培養了學生們的科研思維、創新能力、動手能力、敬業精神和團隊意識,引導了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并使學生的能力在一定時期內得到迅速提升。
在組建優秀導師團隊,全程跟進學生項目的同時,積極鼓勵項目組同學參加各級各類科技競賽、創新論壇等。科技競賽及創新論壇等形式的學術活動能夠對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進行全面體檢的基礎上,提升綜合應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并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這種培養效果是課堂中理論和實驗教學所不具備的。近幾年學院導師團隊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學生培養體系,在學生中營造出善于合作、樂于創新、勇于開拓的良好學術氛圍。所指導學生先后獲得“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等多項科技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2 合理構建學生團隊,逐步實現自我管理
SRTP旨在訓練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學生作為項目的主體,其作用尤為重要[10]。因此,參加項目組的學生不僅要具備一定的醫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科研實驗技能,還要具有和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可培養的創造性思維和完成科研項目訓練的智力水平。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是很難勝任科研項目訓練的。同時,優秀項目團隊的建立是順利完成科研項目、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的必由之路[11-12]。在項目團隊組建初期,學生們對于組建團隊的目標并不明確,有些可能只是為了單純能將項目申請下來,獲得一定的學分,并未考慮到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延續性和真正創新項目團隊的內涵。導師該階段將引導學生將個人利益與團隊利益相統一,個人服從整體,努力營造學生間信任、友好、團結、協作的良好氛圍;同時通過組織學生們共同完成設計任務,共同研究存在問題,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科研目標,為實現團隊目標而相互負責。學生首先根據團隊導師提供的研究方向,結合自身興趣自由組合,同時,導師根據學生專業、層次、年級等具體情況調整搭配,合理選擇團隊成員,確立組建學生團隊,團隊成員都具有各自的特點,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已便達到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相互補充、相互協調、順利推進的目的。團隊成員確定后需要選定一個項目負責人,并形成導師團隊-項目負責人-小組成員,這樣的層級管理。每2~3個導師形成一個小團隊,負責一組學生,每組4~5人,導師們根據不同學生的專業、知識層次、特點等制訂個性化的培養方案。由于項目組所有活動都由負責人策劃并分配下去,導師團隊尤其注重對項目負責人專業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交際能力等的全方位培養,再通過項目負責人管理小組成員。其次,對于低年級尤其是從未參與過科研培訓的學生,在組建團隊的初期,最亟待解決的就是明確要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這需要導師的積極引領,通過讓學生參與導師已有的科研項目或導師所帶高年級的SRTP科研項目,學長們通過傳、幫、帶使其盡早根據導師研究方向結合自身學習特點,明確選題;并且在選題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力,在學生遇到困難或發現問題時,導師通常都不是簡單的給出解決方案,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剖析問題,在分析問題過程中學生自己做出判斷,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要求學生掌握扎實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的基礎上,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由淺入深地強化思維訓練,培養創新精神,為后續獨立承擔項目打下堅實的基礎[13]。成員中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是保質保量地完成項目的關鍵因素之一[14],也是同學們未來事業成功的基礎。因此,在學生項目團隊的指導和管理上,導師著重培養團隊精神,指導學生團隊從項目的選題、研究方案確立及項目實施均由團隊各成員分工協作,相互配合完成;在引導學生建立共同的價值觀的基礎上,對所有項目組同學給予足夠的肯定與尊重。同時,幫助部分成員克服狹隘的個人主義思想,學會共享,逐漸形成友好、信任的團隊氣氛,建立良好的團隊精神。導師在具體工作中除了必要的指導外,給予項目負責人充分的自主權,通過項目負責人不斷的成長,逐步實現整個項目團隊的自我管理。在整個項目運行過程中,項目負責人首先通過對每一名成員的詳細認真的了解,找到最適合每位成員的分工安排,已期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發揮每一名成員的作用。有的時候往往因為項目負責人對成員能力、個性等方面的了解不夠深入,導致安排工作出現困難,甚至是影響到整個項目的實施進程。此時,就需要項目負責人重新認識并調整分工,以便整個項目順利進行。當然,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也要逐步引導其他項目組成員必須服從項目負責人的管理,齊心協力,分工協作,共同努力把項目順利向前推進。如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各小組成員間出現意見和建議不一致的情況時,項目組導師則負責宏觀調控、協調安排并指導學生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預判可能出現的結果;有意識地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每周召開的項目組實驗研討會上,針對不同項目組學生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實驗的結果、下一步的計劃進行深入地討論和分析,使學生在感受濃郁的學術氛圍和氣息的同時,增強了學生對學術問題質疑的勇氣,開拓了思路、培養了創新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團隊精神的培養,學生團隊的協作能力不斷提升,同學們發揮各自的優勢特長,共同努力使項目不斷完善[15-16],同時由于良好的合作使得在困難和問題面前,學生們能夠呈現開放性的思維方式,思想不斷碰撞并時常產生全新的想法和觀念,例如2016~2017年導師團隊所指導的3項SRTP組成員都發表了核心期刊論文1篇,并根據自己的實驗設計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1~2項,目前已獲授權的專利4項。最后,學生項目團隊運作的相關制度要規范。學生團隊是否能順利開展科研活動,提升創新能力,團隊運作制度的規范是重要保障。合理高效的運行制度能否使每名成員都能嚴格按照章程辦事,才能準確地將導師及項目負責人的想法落到實處,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實現項目團隊的既定目標。因此,以導師項目為依托構建合理的學生團隊,培養團隊精神并引導團隊逐步實現自我管理是發揮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創新能力、圓滿順利完成項目的有效途徑。
3 結語
國家SRTP項目,是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并為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科研創新能力提供了良好平臺[17-19]。一般情況下,學生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參與項目,一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關注點等自行選擇相關研究方向,組建團隊并聯系導師,隨后導師從專業角度對課題進行綜合評價后對該項目進行必要的指導。以此種方式申請的項目往往比較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同時項目組學生的主動性和熱情相對比較高,在導師的指導下能夠積極主動地完成課題的設計、申請等。但是由于課題不具有連續性且項目團隊的組合往往根據學生喜好而不是根據課題需要構建,導致項目實施過程中經常出現人員時間分配及人員分工欠合理等情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項目操作的難度。另外一種學生參與項目方式是導師以現有科研項目為依托,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提供幾個可供選擇的研究方向,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興趣可以選擇相應的研究方向和導師,同時根據學生專業、層次、年級等具體情況合理搭配,組建研究團隊。這種參與方式的優勢在于項目的選擇和團隊的組建是雙向的,能夠同時發揮導師和學生團隊雙方的能動性,同時由于項目及科研團隊培養學生的連續性,使得學生在進入團隊后能夠從其他相關團隊汲取選題、申報、項目實施及團隊協作等各方面的有益經驗,并迅速成長為項目的順利完成奠定基礎。當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的也不在少數[20-21]。其主要包括導師和學生兩方面的原因:有部分導師從自己的研究課題直接提供給學生,忽略了對學生從選題開始的培養過程,忽略學生的知識結構特點、興趣愛好與發展方向[22];有些導師由于經驗不足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學生創新性的培養及團隊組建沒有足夠的重視,導致項目進展緩慢甚至舉步維艱;有些學生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對實驗操作不夠熟悉,進而產生懈怠、厭倦等不良情緒,有些不能正確有效協調學習與科研之間的關系導致自身成績收到嚴重影響。因此,要保質保量地完成SRTP項目,導師和學生團隊都必須要總結經驗不斷進步和提升。而以導師項目為依托的科研訓練計劃能在增強導師團隊的基礎上更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合作意識和組織協調能力,同時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姜恒,呂慶建,畢于建,等.對地方醫學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25(3):332-334.
[2] 龍泳伶,梁沛華,史亞飛,等.高等中醫藥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 15(12):1215-1219.
[3] 張量,關喆,江敏,等.地方醫學院校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6(7):25-26.
[4] 崔紅霞,韓翠艷,郭麗娜,等.藥學創新人才科研能力培養途徑的探索[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144-146.
[5] 鄭英,史宏燦,陳軼群,等.臨床醫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6,18(1):89-92.
[6] 孫鵬,林海燕.本科生導師制培養醫學生科研能力的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7,19(12):996-998.
[7] 徐娟,朱熙,梁磊,等.醫學院校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及對策[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25(5):676-679.
[8] 饒渝蘭,沈憶文,吳爭明,等.指導醫學本科生科創項目遇到的問題及對策[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6,24(6):827-829.
[9] 路延之,柏銀蘭,王麗梅,等.醫學院校青年教師指導本科生課外科研遇到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4):135-138.
[10] 李榮梅,梁慧,趙宇丹,等.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 8(35):28-30.
[11] 王順,劉乙蒙,任麗莉,等.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醫學生科研團隊建設現狀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 10(3):30-32.
[12] 侯曉暉,蔣曉紅,王乾興.加強創新項目團隊合作深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高等教育,2017,10:78-80.
[13] 錢亞云,鄭英,劉延慶.醫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創新性探索[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5,0(S1):14-15.
[14] 楊陽亮,張艷,孫蕊,等.大學生參與創新課題的研究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6,42:122-123.
[15] 劉超,任麗莉,劉乙蒙,等.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醫學生科研團隊建設研究與實踐[J].繼續醫學教育,2016,30(11):31-32.
[16] 宋英明,袁微微,肖德濤,等.基于教師科研項目的核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7,6(13):21-22.
[17] 趙婷,周典,許茂春,等.基于“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的科研訓練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J].中國校醫,2013, 27(8):575-577.
[18] 王斌,張文敏,黃愛民.醫學本科院校開展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實踐與思考[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2):44-46.
[19] 白英龍,賈麗紅,關鵬,等.淺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對醫學實踐教學的促進作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7, 35(22):5-6.
[20] 葉玲,唐斕,劉叔文.淺談指導藥學本科生創新訓練項目的體會[J].科技資訊,2016,14(23):105-107.
[21] 李敏超,杜先智.醫學本科科研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重慶醫學,2016,45(5):713-717.
[22] 胡蓉,王焜龍,馬雪,等.湖南省大學生醫學類創新性實驗計劃的選題現狀研究[J].湖南中醫雜志,2016,32(7):167-169.
(收稿日期:2018-02-07 本文編輯:任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