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鄉矛盾由來已久,是社會主要矛盾之一,但本質還是發展問題,有土地制度、政策偏向、文化差異等多方面原因。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應首先化解城鄉矛盾,走城鄉融合之路,才能把鄉村打造成更美好的家園。
關鍵詞:城鄉矛盾 城鄉差異 土地制度 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表現在城鄉在收入、教育、醫療條件等方面差距大,城市繁榮化而農村日趨衰落等等,這些結構性矛盾不僅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也嚴重阻礙了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進程。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基礎條件是對城鄉關系的變化趨勢和發展規律的深刻而準確的認知,其要義是:城市和農村是共同體,鄉村振興與城鎮化并不矛盾。
從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基礎條件看,城鄉之間應是融合的共同體;從社會主要矛盾的現實角度看,城鄉之間的矛盾還很突出。城鄉矛盾是客觀存在的突出問題,應認識到它最終會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道路上不斷被消減。
1.城鄉矛盾的理論概述
(1)城鄉矛盾的含義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研究資本主義社會,關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城鄉關系的特定背景,揭示出了城鄉關系是從“同一”到“對立”,再到“融合”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為城鄉關系中,對立不是永恒的,必然會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消滅,最終達到理想的融合狀態。城鄉關系是一個歷史的范疇,而我國當前的城鄉關系正處于對立和融合之間的歷史階段。城鄉二元結構是城鄉關系中最顯著的一個方面,有學者對其做了哲學上的定義,即在一定地域、時空和社會中存在的相對獨立的城市元和鄉村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既對立又統一的結構和內容。
城鄉矛盾的含義可以這樣來界定:它是城鄉二元結構性矛盾中突出的內容,表現為城鄉人口結構性矛盾、城鄉居民兩大身份矛盾、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矛盾等,矛盾的焦點就是城鄉發展的不協調。而從狹義、現實的角度看,它體現出來的是城市居民和農村人口在收入、勞動、消費、教育、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導致的矛盾。
(2)城鄉矛盾的本質特征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城鄉矛盾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矛盾之一,也是任何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都必須正面回答解決的理論及實踐問題。
從我國城鄉矛盾出現伊始,它就對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健康協調發展起著阻礙的作用。雖然當前城鎮化道路帶來了經濟繁榮,但也帶來了“城市病”和“鄉村衰落”等,說明城鄉矛盾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并且有這樣的風險,即城鎮化發展沒有真正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和城鄉差別的矛盾,而是讓其轉化為城市體系內部更加復雜、深刻而尖銳的社會矛盾。
第二,城鄉矛盾的核心還是發展問題。
從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可知,城鄉對立的最終歸屬是走向消亡,未來社會必定會走向“各自發揮優勢,互為補充,以避免二者的各自發展的片面性”的城鄉融合之路。城鄉發展的良性循環關系遭到破壞,歸根到底,是發展的取向和模式出了問題。城鄉融合將不再是“農村服務城市”或“工業反哺農業”的代名詞,而是城與鄉兩方面都要發展,且這種發展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的全面發展。
2.我國現階段城鄉矛盾的表現內容
我國城鄉矛盾問題由來已久,貫穿于城鄉關系演變的各個階段,其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城市中心集聚帶來的弊端與鄉村邊緣化引發的鄉村衰落之間的矛盾。
這一矛盾要從城市和鄉村兩個角度分別進行說明:首先是城市中心化問題。城市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的定位是絕對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地位。城市是各種生產要素的集中地,城市工業化體系的建成和發展也需要大規模的勞動力,自然的就有大量鄉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巨大的集聚效應。這就帶來了突出的“城市病”問題,具體表現有能源資源使用緊張、環境污染加劇、居住房價虛高、交通擁堵得不到緩解、教育資源緊缺、就醫難、存在相當數量的低收入群體等等。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鄉村衰落問題了,由于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占用了大量的農村耕地,留下了大量難以融入城市的無地農民,再加上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勞動力多是老弱人口,鄉村衰落就無可避免了,具體表現在農村人口結構失衡、勞動力缺失、農村產業發展滯后、農村教育問題突出、鄉村傳統文化衰落嚴重、鄉村社會治理難等。
第二,城市發展對土地的需求與鄉村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
這一矛盾主要集中在土地的使用上。一方面,城市現代化建設要有土地作保障。城市現代化建設包括新城市的現代化建設以及老城區的現代化改造兩個方面,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才能保障建設空間,這使得城市的發展不斷外延至鄉村的土地。然而,我國農村土地的現狀卻是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耕地面積銳減,使得耕地保護形勢也日趨嚴峻。《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土地制度是農村的基礎制度。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堅決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這造成了城市化發展需求與耕地保護之間的突出矛盾。
第三,城鄉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差異的矛盾。
首先在勞動就業方面。這與城鄉基礎教育失衡有很大的關系。由于城鄉發展差距日益擴大,農村的整體發展遠遠落后于城市,相應的教育經費和師資資源也主要集中于城市,使得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進入城市后也主要從事一些技術要求不高的體力勞動。但隨著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快速發展,我國目前勞動力市場已逐步由單純體力型向專業型、技能型轉變,使得低教育水平的農民就業空間嚴重縮小,就業難度大大增加。
再者就是社會保障方面。當前還處于城鄉融合的初始階段,城鄉二元結構還遠未破局,大量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的農民群體,雖然與城市居民同樣的為城市建設發展做著貢獻,卻不能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醫療、保險、子女教育、住房等社會保障,這個群體實際上成為了城市邊緣人群,其中社會保障差異引發的矛盾是需重點考慮的一個方面。
第四,城市和鄉村文化沖突的矛盾。
文化差異是任何一個與人相關的矛盾問題中都不可忽視的問題。眾所周知,我國的傳統鄉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在其中更多起到約束和規范作用的是村規民約。在城鎮化進程中,鄉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傳統價值觀念、文化習俗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產生沖突。總體來說,鄉村文化的代名詞是粗野、保守、落后;城市文化的代名詞是精英、先進、超前。近些年,隨著網絡化和信息化的高速發展,鄉村和城市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基本接近一致,使得城鄉文化偏見和沖突減弱了很多,但鄉村文化滯后的現狀仍未根本改變,城鄉文化沖突仍是城鄉矛盾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內容。
3.基于化解城鄉矛盾視角的鄉村振興路徑分析
不管是城市現代化,還是農業農村現代化,都不能建立在城鄉分割的基礎上,鄉村振興的根本出路還是要逐步化解城鄉矛盾,走城鄉融合之路,并通過自身產業改革,走農業現代化之路,同時也要在鄉村治理和鄉村文化發展上下功夫,在提升鄉村活力的同時,也要使鄉村成為人人趨之若鶩的美好家園。
(1)適度放緩城鎮化的發展速度,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城鎮化的適度放緩是指政府層面降低對城市的政策偏向,以均衡公共資源配置,同時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放緩城鎮化不是抑制城市的發展,而是抑制其盲目規模化、形象化、泡沫化的扭曲發展,同時均衡資源配置,以改善農村生產和發展需求受到抑制的局面。具體的做法有兩點,一是政府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專項財政投入,二是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形成多層次的投資機制,加快推進建設進度。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具體做法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由政府主導,建立城鄉關系公共協調機制。首先,政府要利用其管理職能,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注重發展成果的再分配問題,合理運用經濟、行政甚至法律手段規范管理,實現城鄉之間公平而協調的發展。其次,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逐步打破城鄉壁壘,加快建立覆蓋面更廣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
第二,加快城鄉戶籍制度的改革,同時注重穩定性。改革城鄉戶籍制度的根本需求是要打破城鄉居民間財富、地位、福利不平等的局面,特別是要改變農民在整個利益格局中的低下地位,目前國家也開始陸續地進行城鄉戶籍制度的改革,但一定要穩妥進行,可以選擇在部分中小城市進行改革試點,再逐步全面展開部署。
第三,保障城鄉協調發展的持續性。城鄉協調發展是關系全局的長期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包含了資源、環境、政治、經濟、以及人文等多個要素,各要素之間的合理布局與科學調度至關重要。保障城鄉協調發展的持續性,就是要求首先進行資源利用環節的合理布局,在可持續利用資源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逐步淘汰資源消耗大且環境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其次是要注重城鄉發展速度和質量的相互匹配,防止脫離實際,忽略發展質量。最后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意識,保證城鄉協調發展是建立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之上。
(2)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改革,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以縮小城鄉差距。
一是通過鄉村在資源、區位、人力、發展前景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和劣勢,以找準發展的特色主導產業,形成能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并符合市場定位和市場需求的產業結構;二是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的多方面功能(重點是特色文化和特色旅游),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加強與城市間的良性互動,為農民增收提供更加堅實、穩定而持續的產業支撐;三是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養新型職業農業作為生產主體,扶持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3)完善鄉村體制機制、建立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是激發鄉村活力,避免鄉村衰落的重要途徑體制機制是社會發展活力的總開關,鄉村社會也是一樣,只有完善鄉村體制機制,才會激活鄉村各項事業的發展,鄉村振興才會成為可能。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強調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相當于給農民吃下一顆“定心九”,為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的各類主體提供了穩定預期,也有效避免了經營者在土地上涸澤而漁的短視行為。重點是提高農村土地的市場活力,放活經營權,使土地成為農村最活躍、讓農民能獲得回報豐厚的生產要素。
建立現代化的鄉村治理體系,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必要保證。傳統鄉村治理中,法治意識淡薄,能人化、家族化治理的色彩比較濃厚,治理效率差,遠不能適應鄉村振興的發展需要。因此,要建立現代化的鄉村治理體系,關鍵在于建立法治、德治和鄉村自治相結合的治理模式。其中,鄉村自治是核心。具體做法包括提升干部的素質和責任意識,強化農民的主體作用,發揮鄉賢群體的重要作用,鼓勵農民參與生態環保、文化建設等具體活動中,逐步實現具有鄉風文明色彩的有效治理。
(4)提升鄉村文明,重塑鄉村文化自信,為鄉村振興凝心聚力。
鄉村文明是鄉村振興之魂,鄉土文化是城鄉融合中彌足珍貴的特色文化資源。在消解城鄉矛盾的鄉村振興道路上,首先應深入挖掘傳統鄉村文化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內容,重構鄉村文化生態,使中華傳統中的和諧、孝道等精髓文化在鄉村中重新綻放光彩。其次文化傳播的途徑主要是教育和宣傳,政府應加大對鄉村思想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其中鄉村中的鄉賢以及黨員干部應起到示范作用,并負起宣揚鄉村文明的責任,建設鄉村圖書館、藝術館、體育館、文化活動室等文化娛樂設施也是活躍農民文化生活,推動鄉村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此外,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環境也是鄉村文明的重要特征。發展生態農業、保持村容整潔、發展鄉村旅游業也是間接推動鄉村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潘小剛.試論城鄉矛盾與政治穩定[J].文史博覽,2005(14):51-52。
[2] 韓康.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最大風險:城鄉矛盾內化[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3):4-8。
[3] 朱啟臻.當前鄉村振興的障礙因素及對策分析[J].人民論壇,2018(2):19-25。
作者簡介:江利群(1985—),女,重慶忠縣人,碩士,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助教,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