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厚忠
摘 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長期維持土地承包關系,并在不斷完善和控制耕地保護的基礎上,擴大農民對土地的支配權利。在政策上,允許和鼓勵圍繞土地開展多種經營模式;開展農地有序、有效、合法流轉工作,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決定》對于農村土地制度、擴大經營規模、加快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農地;土地流轉;土地制度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8--02
1 農土地流轉的形勢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不斷推進,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大大降低,農民紛紛外出打工。從農業部了解到數據顯示,在農村農業勞動力極具減少的情況下,農戶采取承包土地的流轉面積與勞動力的下降幅度完全不符。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的城鎮居民已經占到了我國總人口的52.6%,但是具有城鎮戶口居民數量卻遠低于這個水平,實際上他們只是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真正的城市居民。一方面,他們不肯舍棄自己經營多年的土地,在就業壓力、生活壓力等城鎮生活的困難下,仍不肯放棄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通過城市打工他們獲得了客觀的經濟投入,并投入到機械化自動化的農業生產中,高效的農業生產技術讓農活變得非常便捷,必須要多大的人力投入。盡管如此,農村的土地流轉面積仍然在逐年增加,從農業部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截至2013年底,我國農地流轉面積已經擴大到0.23億hm2,同比漲幅高達22.5%。而且流轉農地用有超過1/2都不是應用于糧食生產,真正用于糧食生產的僅有56.6%。
2 農地流轉現狀
在新時期,農地流轉表現出了一定的時代特點,在當前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中,農地流轉發展的現狀以及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外出打工的多數是青壯年,被留下來多數是沒有什么勞動能力的老人和婦女,盡管到動力素質低下但是借助現代化的機械生產,他們還能夠完成相關的農業勞動,導致很多家庭并沒有完全徹底的放棄自己的土地;二是是農業規?;洜I水平較低,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使大型農業機械和新技術無法大面積推廣應用,而小塊農田的農業生產投入成本高,資源和土地的收益率非常低。而且在具體的農田流轉方案實施中,很多的農戶不能形成統一意見,一方面是他們根深蒂固的土地觀念和情結;另一方面,有一部分釘子戶嚴重影響了相關工作的開展;三是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籌措手段的落后,導致很多新興的農業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機構因為無法湊集足夠的資金而流產,沒有足夠的財力和物力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新技術和人才引進,限制了生產發展;四是地方政策導向,近年來,農地流轉承包經營權總體平穩健康的,各地將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作為發展農村經濟,以農地流轉為突破口來形成規模經營。
3 農地流轉問題的主要成因
一是國家有明確規定基本農田只能用來發展種植業導致流轉土地使用不夠規范。如作為企業業主流轉大規模土地建設辦公用房、培訓區、道路等用地,嚴格地講都屬于違規用地。二是由于增值收益不穩定所以極易出現違約問題。雖然承租方都要是經濟實力較強,一旦出現經營不善,就可能存在農民拿不到租金的情況。三是土地聯產承包制的期限限制會對流轉項目的合同造成一定的影響。由于流轉的土地基本是1998年第二輪承包簽訂的承包合同,30 a承包期所剩時間不長,承包到期后的政策具有不確定性,給企業的投入和生產帶來較大風險[1]。
4 農地流轉的政策基礎以及主要的方式
政策基礎:首先必須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前提下,其次是農地流轉的主要對象必須是承包農戶或居民小組,整個流轉過程必須以自愿的原則,并以政府的主要決策和法規完成對土地承包單位和農戶之間的協調和組織。承包過程不能私自改變土地用途,并保護農民利益不受損害。
農地流轉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土地轉包,即將土地在規定時間內的承包經營權完全轉讓給一個集體經濟組織;土地出租,即以出租的方式將土地租賃給指定的個體、單位并制定一定的租金協議;農地入股,將農地量化作為股權參加到新型的農業經濟中;農地交換,雙方按照協議相互交換對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除了以上幾種常見的農地流轉方式,還有農地轉讓、代耕、托管等。
5 農地流轉管理的對策建議
5.1 加強政府的干預作用
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流轉,對此我們應分類指導,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堅決做到“四個”不宜流轉的土地一律不轉。不宜強制性流轉,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不宜“帶病”流轉,對承包經營權屬有爭議且未得到有效解決,不利于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不宜超長期限流轉,對于超出土地聯產承包期限的土地不宜進行流轉,屬于不具法律效力的合同,流轉期限過長,雙方都不能充分預判到未來形勢,易損害其的利益。在城市發展規范區內的土地不宜流轉,作為中西部地區,為促進縣域或鎮街經濟發展、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鎮化建設是大勢所趨[2]。
5.2 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
要想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必須不斷的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2013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對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重視和扶持力度,并加強相關的政策和法規的制定和完善。首先,加快研究出臺這方面的注冊或認定的相關制度規定,明確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法律地位、認定標準、設立登記相關內容。其次,通過政府的干預加大對農業流轉相關的財政補貼和資金扶持,適當的增加對種植業、養殖業等方面的信貸投資力度。對農村土地流轉的行為進行事前、事中、事后跟蹤服務,強化保障管理,維護農民權益,防止農土地流轉“非農化”“非糧化”[3]。
5.3 完善政府機構建設
政府要加大相關機構的建設力度,調動人力物力完成與土地經營糾紛相關的機構建設。逐層建立完善的維權機構,從自然村、鄉鎮、縣級逐層建立完善的制度總裁機構,保證在農地流轉過程發生的糾紛做到有機構受理、有人管理,提高政府方面的作用。
5.4 改變土地觀念
綜合分析影響農地流轉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陳舊的土地觀念,為此一定要通過電視、報紙等大眾媒體改變農民的土地使用觀念,不要讓他們以為農地流轉就是永久性的失去了土地的所有權,而是有多種靈活的形式實現農地流轉。并加強普法宣傳,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大對鄉鎮、農村的農民的土地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加強手法和依法監督的意識。
6 結語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當前急需實現農業轉型,而農地流轉是發展規模經營實現農業轉型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為此要認識到農地流轉存在的問題和成因,并進行一定的改革措施,全面的實現農地流轉的工作,提高廣大農民的利益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范小玉,許成寶,馮潤達.安徽農地經營權信托情況調研[J].農村經營管理,2014(5).
[2]李秀存.土地流轉“四不宜”[J].農村經營管理,2014(4).
[3]雷耀武,薛曉鵒,魏惠新.建立農地流轉風險防范機制勢在必行——關于甘肅省土地流轉風險情況的調研[J].農村經營管理,2012(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