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素俠
【摘 要】家庭暴力是發生在家庭內部的,危害家庭成員心理身體健康的惡劣行為,其影響惡劣,社會反響大,但在世界各地多有發生,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社會問題。本文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對家庭暴力中施暴者和受虐者的心理特征進行了分析說明,為制定科學的刑事政策提供參考,也能夠為預防犯罪和減少傷害提供心理學方法。
【關鍵詞】家庭暴力;犯罪心理;心理特征;研究價值
近年來,隨著人們維權意識的不斷提高,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以及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一些落后錯誤的傳統觀念在被逐漸打破,公民要求個人平等的法律權利正被不斷書寫,被稱為“沉默的文化”的家庭暴力問題,受到國內外社會的廣大關注和研究,對家庭暴力的預防和處置措施也得到不斷完善。然而,面對時代新發展,家庭暴力問題也并沒根本上解決,加之離婚率逐年攀升,減少和避免家庭暴力問題是維護良好家庭關系,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基礎。
一、家庭暴力概念
說到“家庭暴力”,很多人首先聯想到二十世紀初的一部電視劇,叫《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部電視劇將家庭暴力問題搬上熒幕,充分引起人們對家庭暴力的認識和重視,甚至在當時推動了相關法規與政策的完善,并且推動了國內對家庭暴力問題的研究,學者專家們從各個角度對家庭暴力問題進行研究分析,以期能夠減少和避免家庭暴力的發生。
“家庭暴力”是指發生在家庭內部,家庭中的成員對另外成員的身體、精神、經濟和性進行強制侵犯行為,常見的手段有毆打、侮辱、限制自由、性虐待、冷落、經濟限制等。不僅僅在中國,在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和非洲、亞洲一些不發達國家都會家庭暴力事件,可以說家庭暴力問題是世界范圍內的重要的危害大眾心理健康的社會問題, 也是最為廣泛的并且得到公認的對人權踐踏的社會問題。過去,人們總是認為家庭暴力是發生在父母對孩子,丈夫對妻子,成年子女對老年父母之間,其實不論性別和年齡,都可能發生家庭暴力,妻子對丈夫,兄弟姐妹之間的家庭暴力現象也時有發生。
可以說“家庭暴力”一直是一個全球性現象,它的存在對家庭、社會都會造成極大惡劣影響,所以研究家庭暴力的犯罪心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為完善當下相關法律法規的必要之舉。
二、家庭暴力中的心理特征
(一)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心理特征
1.普遍暴力者
普遍暴力者一般具有反社會性和沖動性,性格上存在缺陷,是一種不同于正常人的人格障礙。這類人具有反社會性, 不僅對家庭,對社會也有極大的威脅性,這類人群對暴力行為不以為然,其暴力行為隨時可能發生,不僅僅是在家庭內部,在社會上也可能存在暴力行為。從多起家庭暴力案件分析,發現這類人經常酗酒,酗酒后更難控制自己的暴力行為,做事不顧后果,對家庭成員打罵侮辱,甚至發生惡劣事件。
2.過度控制者
過度控制者這類人群不善于表達,內心憤怒、激動、悲傷的情感都不會表現在行為和表情上,但他們擁有表達的欲望,只是自己極力克制住,這類人群當遇到特別憤怒或者沖突事件時,不爆發則已,一旦爆發就會做出較為過激的行為。這種人在平常接觸中,喜怒心情都不會表現在外在,在外人看來也是感情不怎么起伏的人,所以一般人都不會認為他們是家庭暴力施暴者。
3.情緒易變者
情緒易變者在對外人際關系交往中,往往表現為躲避,害怕,膽小,自卑等負面情緒,因為在外界人際交往中一直處于劣勢地位,一直表現的小心翼翼,所以這類人群在家中極度想發泄自己的情感,他們會通過對家庭成員進行暴力,通過傷害家人彌補自己在外收到的屈辱,達到一種平衡感,主要表現為不斷加劇的緊張情緒導致毆打行為。這類人群的暴力事件一般只發生在家庭成員身上,情緒的易變性和兩面性,使得這類人群常常處于矛盾、焦慮的心情中[1]。
(二)家庭暴力中受虐者的心理特征
1.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他把狗關在籠子里對其施暴的同時按響蜂音器,時間久了以后,在對狗進行施暴前打開籠子,按響蜂音器,但是狗并沒有逃跑而且像之前一樣倒地抽搐,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人也可能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長期的家暴行為,可能會讓受虐者對虐待及不公行為的忍氣吞聲,缺乏防抗,這種心理讓人們自設樊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進而放棄抵抗,縱容了對方的家暴行為。
2.自卑情緒重
一方面是自身本來就比較自卑,缺乏自信,再加上施暴者不斷強調受虐者的無用,受虐者一直從施暴者方面接收到自己沒有價值的信息,長期下去,受虐者會陷入否定自己的負面情緒中,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甚至認為施暴者施暴是有理由的,是正確的,是應當對自己采取的處罰行為,在深深自責的同時無法進行有計劃的反擊措施和行為。
3.缺乏安全感
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群會時常感覺自己會受到傷害,認為自己的處境不安全,家庭成員有這種心理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性格缺陷,另一方面也是家庭關系不夠融洽,不能相互間給予保護、信任的情感,當然在家庭暴力中這種不安全成分也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在承受家庭暴力后,受虐的安全感更加缺乏,意志消沉,自我保護信念完全喪失,對很多事情都杯弓蛇影,消極對待生活,負面情緒加重。
4.自我容忍
對家庭暴力的容忍是家庭暴力的重要因素,但在不少家庭中,家庭成員對施暴者都選擇了原諒和容忍,其中以女性受虐者對男性施暴者的容忍度較高,受封建思想“女子三從四德”的影響,以及“打是親罵是愛”的錯誤觀念,不少女性對輕度施暴不以為然,認為每個家庭都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何必大驚小怪,也有不少女性處于為家庭為孩子的考慮,對施暴者一再縱容,在心理上為施暴者找理由開脫,或者認為都是自己的原因和不足才導致發生家庭暴力事件。
三、家庭暴力犯罪心理的研究價值
(一)剖析產生原因
對家庭暴力犯罪心理的研究可以對家庭暴力的原因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從而加深對虐待罪這一犯罪問題的理解,為預防和減少家庭暴力的發生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研究家暴案件中施暴者和受虐者雙方的心理特征及心路歷程,能更深層次的了解家暴產生的原因和根源,才能更好地將法律因素與心理原因結合起來,多措并舉及早制止家庭暴力時間的發生。減少和避免家庭暴力時間的措施和機制,單一從施暴者入手,對個人進行矯正是遠遠不夠的,這需要依靠社會、法律的力量,有效并發揮強有力的整體功能,就必須在科學研究犯罪構成與犯罪心理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刑事政策,使各種社會救濟措施盡可能的適應大多數人的情況。
(二)降低傷害程度
家庭暴力會對受虐者的身體和心理都產生巨大影響,如果不加以疏導,很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后果,通過對家庭暴力犯罪心理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對施暴者施暴的原因進行分析,另一方面也能對受害者進行心理疏導和安撫,對家庭暴力的潛在受害者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讓其能夠積極采取相關保護措施,學會自我跋扈,通過各種方式降低和減少受到傷害的可能性。通過對受害者心理研究,也可以激起施暴者的反省與反思,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性,同時也能對受害者一方在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環境進行深入了解,對家暴發生的原因從不同層面進行分析,還能為受害者提供一定幫助,減少其在受到家庭暴力后的心靈創傷,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受害者對家庭暴力的正確認識,提高防御機制,進一步采取自我保護的防范措施。
(三)服務司法實踐
對家庭暴力犯罪心理進行研究也能夠有效地為司法實踐服務,從多數案件來看,家庭暴力犯罪心理,包括家庭暴力發生前、發生時和發生后的心理狀態,是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推定行為過錯及量刑情節的重要依據,研究分析家庭暴力犯罪心理,能夠準確定位各自的訴訟地位,確定法律責任,從為案件的合理判決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2]。
四、家庭暴力的預防對策
(一)社會層面
1.轉變觀念
不少家庭暴力根源于社會對婦女的歧視態度,因此社會學者應當首先認清這些社會問題并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政策的制訂和教育當中,努力減少社會對婦女的歧視。一方面,在社會講座和百姓講堂等具有社會教育性質的活動和地方中,需要加入對婦女社會地位的強調,改變人們對婦女的歧視觀念,在電視、網絡平臺中,也要增加關于反家暴反歧視的公益廣告,營造一種良好的分文,正確樹立反對歧視婦女,虐待婦女是不允許的等觀點。
2.社會干預
要深刻改變“家庭暴力是家事”的這種觀點,對知曉的發生過的暴力事件,社區社會工作者要主動地前往開導與勸解,對受害者予以保護,對正在發生的家庭暴力事件要及時報警,在社區機構內設置有效的家庭暴力干預中心將有利于對家庭暴力進行及時的干預,并且配備專業醫生作為社區心理健康顧問,以此作為社區的一種重要的資源來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服務。家庭醫生在家庭暴力的預防、識別、治療方面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并且通過個人或者團體心理治療方法,制定針對性的特殊治療計劃,可以有效改善家庭暴力成員的心理狀態。醫院在治療相關病癥時,在尊重患者個人隱私的前提下,詢問患者是否遭受到家庭暴力,一方面對受害者進行心理疏導,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受害者運用法律武器進行自我保護。從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搭建一個安全、和諧、關心的社會環境。
(二)法律層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五條規定:公安機關接到家庭暴力報案后應當及時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關規定調查取證,協助受害人就醫、鑒定傷情。然而家庭暴力的解決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據,一是受害者的損害賠償沒有法律規定,是使家庭暴力問題難以解決,二是是對于一些特殊的家庭暴力如婚內強奸行為,立法當前尚是一片空白,使司法實踐無所適從。再加上執法不嚴,使得對家庭暴力的司法救濟更加脆弱:包括“110”出警后得知是夫妻打架掉頭就走;民事法官在處理離婚案件時,總以和解調解為前提,對該判決離婚的也不予判決[3]。正是這種“放縱”使法律在家庭暴力面前失去了應有的威懾力。
五、總結
家庭暴力是一類特殊的犯罪現象,需要社會加強對家庭暴力犯罪心理的研究,深度剖析家庭暴力犯罪事件發生的原因,從社會、法律等多層面加以完善對策,降低傷害程度,才能從根本上幫助受害者從痛苦的心理陰影中走出。
【參考文獻】
[1]楊根喬.家庭暴力的現狀、成因及其對策[J].合肥學院學報.200(86).
[2]凌志東.家庭暴力產生的原因及對策.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M].2005(2).
[3]高莉,鄭曉斌.論家庭暴力,法制與社會[D].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