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文化、經濟以及風俗習慣和信仰有著極大的不同,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因素也會存在一些不同之處,通過對民族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因素的分析,為云南省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民族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影響因素
一、引言
關于農民工返鄉創業這一問題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自2004年至今,中央文件一號一直都是以“農業”為主題,其中關于農民工的就業和創業方面的政策扶持,幾乎每年都會在中央一號文件出現,充分體現了國家政府對農民工就業與返鄉創業問題的重視。自2014年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號召后,全國更是掀起了創業的熱潮。國內學術界也更多的關注農民工返鄉創業這一現象,并在這一研究領域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尤其是在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創業動機、創業行為以及影響因素等研究頗多,較少學者能夠根據地域文化的區別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對于民族地區的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的研究就比較少,民族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已逐漸成為帶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因此本文主要對民族地區的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問題進行探討。
二、創業、返鄉農民工與返鄉創業的內涵
創業是創業者通過優化整合自己擁有的資源,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即創業者在發現了一個商機后對其采取實際行動將其轉化為具體的社會形態,從而獲得利益,實現價值的過程。
農民工通常是指常年或大部分時間在城市務工,但是其戶籍仍在農村且在農村還有土地的一個社會群體,而返鄉農民工則是這個群體由于種種原因從在外的務工地再返回到家鄉[1]。
“返鄉創業”這一詞目前在學術界尚未有統一的定義解釋,主要原因是對“鄉”這一地域概念和“業”這一從事行業概念界定未明確,有的學者認為返“鄉”指的是返回戶籍所在地的縣城或鄉鎮,非戶籍所在地,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返鄉”指返回本縣,包括縣、鄉鎮和村。對于“業”,有的學者將返鄉進行開發的農業活動也納入了返鄉創業的范疇,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返鄉創業指創辦工商企業和進行非傳統農業經營的活動。本文將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學者關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定義歸納如下(見表):
三、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由于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以及政府的相關政策扶持使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迅速,再加上在外務工城市的就業競爭壓力逐漸增大,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開始返回家鄉進行創業。目前農民工返鄉創業主要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主動返鄉創業,農民工們在外務工期間豐富了經驗,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與信息知識,再加上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環境的改善、發展機遇的增加以及政府發展政策的吸引等“拉力”因素,使得他們逐漸退出城市就業市場,返回家鄉,利用家鄉的發展資源,尋求和創造新的發展[2]。另外一種則是被動返鄉,也就是務工城市對他們的“推力”作用。城市的生活、工作競爭壓力大,再加上城市政府為了緩解城市壓力,出臺一些政策抑制外來務工人員的進入,會讓農民工會感到歧視區別對待,使得農民工們更傾向于選擇返鄉創業,提高收入,實現人生價值。
民族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一般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養殖業與種植業居多,其次為服務餐飲業、建筑加工業、制造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新興產業最少,這主要還是跟農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關,多為生存性創業,比如徐錫廣在對貴州民族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研究過程發現,民族地區農民工創業多為生存性創業,且創業模式多樣化,包括自主創業型、自主創業型+政府扶持型、政府支持型、金融機構帶動型以及民間組織型等[3]。
對目前已有的對民族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文獻分析發現,民族地區的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多為已婚的青壯年,文化程度層次不齊,部分民族地區農民工的文化水平整體較高,但總體上,民族地區的農民工文化水平較低,這種情況也限制了農民工們的創業選擇。另外由于大部分民族地區地處偏遠,農民工們面臨創業融資難的困境,且他們對政府的扶持政策了解不深,甚至是不了解,政府的政策扶持不到位,導致農民工創業條件比較困難。由于農民工的資金實力薄弱,創辦的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且由于缺乏一定的條件,發展壯大規模比較困難,發展受到局限。
四、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的因素
國內學者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研究頗深,尤其是對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因素的研究更多,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視角對農民工返鄉創業這一現象進行研究。陳文超等主要從個體性因素、市場收益因素、地位獲得因素、政策刺激因素以及家庭需求因素五個方面對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進行分析[4]。有的學者則是從內部與外部因素兩個角度分析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因素,內部因素包括個體態度和個體動機,外部因素包括個體資本和政策環境[5]。而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文化環境與經濟條件的不同,也決定了影響民族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因素與其他地區的農民工會存在一些不同之處,當然也會存在共同之處。本文通過對民族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相關文獻的歸納總結,從個人特征、個體資本、創業動機、政策環境、風險態度等影響因素對民族地區的返鄉創業農民工進行研究分析。
(一)個人特征
個人特征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個體的創業意愿。不管是否是民族地區的農民工,他們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政治面貌和外出務工收入等因素對于其返鄉創業的意愿或者行為都存在一定的影響。返鄉男性農民工比女性農民工更傾向于創業,譚宇在對湖北恩施州民族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研究中發現,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多以男性青壯年為主,民族地區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男性比例要比女性高,女性農民工擔當了更多的照料家庭的責任,因此返鄉創業的自然男性多于女性[6]。除了性別,年齡和婚姻狀況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影響顯著,年齡越大,選擇創業的成本也就越大,因此,隨著年齡的增加,選擇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會減少,民族地區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主要都是45歲以下的青壯年勞動力。在婚姻狀況是否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這個問題上,調查表明已婚者返鄉創業意愿更高,家庭問題成為他們是否返鄉的重要因素[7]。對于文化程度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影響,則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其創業的意愿越強烈,徐錫廣在對貴州民族地區返鄉農民工的調查中發現,他們的文化水平主要是初中及以上,與整體人口素質相比較高,他們的創業意愿較強[3]。另一種觀點認為,文化程度并不是返鄉農民工創業的重要影響因素[8]。但對于民族地區而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與他們返鄉創業的意愿的高低正向影響。
(二)個體資本
個體資本主要是農民工外出打工期間所獲得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資源資本。對于農民工而言,在創業過程中需要依賴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資源資本的支持。眾多關于民族地區農民工返鄉研究發現,農民工的個體資本對他們的創業意愿的影響較大,而返鄉農民工的資本稟賦普遍不足,農民工的人力資本比較薄弱,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農民工的創業決策與分析能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創業能力越強,且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民工接收新鮮事物的能力更強一點,創業培訓是提高人力資本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容易接收培訓內容,提高自己的創業能力。農民工的社會資本水平整體較低,也削弱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能力,由于地域差異,民族地區地處偏遠,而他們外出務工多是在遠離家鄉的沿海地區,對于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來說,遠距離使得他們在對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源的利用受到了限制。家庭經濟水平的高低對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的影響不大,經濟條件一般但有創業想法的還是會選擇借錢、貸款之類的去籌措創業資金[3]。
(三)創業動機
創業動機決定創業意愿,它是返鄉農民工選擇創業內在驅動力,主要包括生存性動機、社會性動機和成就性動機,作為理性經濟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最根本原因。基于生存性動機的農民工返鄉創業主要是為了滿足生存需要和提高生活水平,有的農民工則是受周圍群體的影響,為滿足社會需求進行創業,同時也存在更多的人是為了獲取社會地位,實現自身的價值,獲得高成就而返回家鄉進行創業[5]。子女教育、照顧老人、服務家鄉、城市就業形勢險峻等都促使了農民工返鄉創業。民族地區的農民工一部分人基于主觀意愿,為了有更好的發展選擇返鄉創業,另一部分人則是迫于生計被動的選擇創業,家庭責任,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顧等都是他們選擇返鄉創業的動機。
(四)政策環境
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對于農民工返鄉創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通常在偏遠的民族地區返鄉的農民工們經濟能力與意愿都有,卻缺乏相應的政府政策的扶持,導致農民工的創業行為較少。可見,政府的扶持對于提升農民工返鄉創業率起著一定的作用。隨著我國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以及外出務工競爭壓力的增大,許多外出的農民工開始返鄉創業,民族地區地方政府也制定和出臺了很多針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扶持政策,給予了農民工創業相關方面的支持和鼓勵,大大促進了農民工創業的發展[9]。然而目前很多民族地區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沒有很好的發揮作用,在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優化民族地區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亟待解決。
(五)風險態度
創業活動本身就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創業者在創業之前必然會考慮風險的影響。通常來說,農民工感知風險的意識越低,其創業意愿越強。創業本身具有較大的風險,返鄉農民工需具備一定的冒險精神,敢于面對與承擔創業過程中會產生的各種風險,所以越是風險偏好者,才更有意愿選擇返鄉創業[8]。對待風險的態度對于農民工返鄉創業有顯著影響,如何對待風險是創業者重要的心理素質之一,總是一味規避風險的人很難做出創業的行為[10]。民族地區的農民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阻礙了農民工創業的眼界跟魄力,更加擔心創業風險,從而影響了他們創業意愿與行為。
五、結論與建議
民族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動農民工就業,為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拓寬了民族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渠道,妥善解決民族地區就業難題提供新的思路。從眾多學者對民族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因素很多,這些因素在促使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同時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工們創業的發展。民族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由于起步較晚、困難較多,迫切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為了更好的鼓勵民族地區更多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一)加強創業技能培訓與信息引導,提高農民工的個人資本
民族地區的農民工整體上素質不高,受教育程度低,個人能力有限,導致創業的后頸不足,相關部門應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技能,切實降低返鄉農民工培訓支付成本,調動返鄉農民工參與技能培訓的積極性。政府部分應及時收集與創業相關的信息,構建信息傳播平臺,快速傳遞信息,大力宣講扶持政策,防止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盲目性。
(二)提供金融支持政策,加強資金支持
返鄉農民工在創業時遇到的最大困難通常就是資金不足,民族地區地方政府應該重視這方面的問題,為農民工們提供有力的資金幫助,為他們提供小額貸款擔保或貸款貼息,幫助返鄉農民工解決資金籌措難題,實行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
(三)鼓勵農民工實現創業方式多樣化
民族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經營形式以主要是“個體經營”與“私營企業”。一般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養殖業與種植業居多,由于啟動資金規模較小、雇傭勞動力的數量較少,規模普遍較小。因此地方政府應該大力宣傳電子商務創業的方式,利用互聯網+改變傳統的創業模式,鼓勵農民工接收電子商務創業培訓,讓農民工學會操作電腦,鼓勵他們跟上時代的步伐,選擇創業的新方式。
【參考文獻】
[1]石智雷,譚宇,吳海濤.返鄉農民工創業行為與創業意愿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0(05):25-37+47.
[2]姚上海. 民族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研究[N]. 中國民族報,2016-01-29(006).
[3]徐錫廣.基于資本稟賦的貴州民族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02):175-180.
[4]陳文超,陳雯,江立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4(02):96-105+128.
[5]張立新,林令臻,孫凱麗.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05):65-77.
[6]譚宇.民族地區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動機與方向——來自湖北省恩施州的調查[J].貴州民族研究,2011,32(02):116-122.
[7]譚宇,王英.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路徑和影響因素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0(04):58-62.
[8]童星,孫思.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影響因素分析——以江蘇省鹽城市為例[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05):79-86.
[9]王玉帥.民族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優化研究——基于對貴溪市樟坪畬族鄉創業者的調查[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11):5-9.
[10]陳志強,李國君.廣西民族貧困山區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影響因素分析[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4,27(03):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