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燕 趙春紅 王淑杰 張樂宇 程彩虹 陳瑩
【摘要】目的 分析探討中醫內科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效果,為三叉神經痛的中醫藥治療提供臨床依據。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中醫內科收治的診斷為三叉神經痛患者120例,按患者意愿及病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60例采用西藥卡馬西平口服治療,研究組60例用中藥活血化瘀及祛風組方口服治療,對比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并將結果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 經過治療對比后,研究組:患者治愈42例,有效15例,無效3例,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2例,總有效率98%,不良反應發生率3%;對照組:治愈24例,有效27例,無效9例,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25例,總有效率85%,不良反應發生率41%。兩組患者從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上看,均存在明顯差異,兩組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用中醫的活血化瘀法加祛風治療三叉神經痛是一種有效、安全、療效穩定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中醫內科;活血化瘀法;三叉神經痛;治療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9..02
“三叉神經痛”又名“偏頭痛”,在中醫學中屬面痛、頰痛范疇[1],是神經系統功能失調中常見的一種疾病,表現為發作在三叉神經分布局域的短暫性、頻繁性疼痛,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人易發病,以單側多見,也有雙側同時發病。目前,引起三叉神經痛的原因及發病機制還不是很清楚[2],所以臨床上治療方法也很多,有西醫治療,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基因治療,中醫治療等[3]。西醫方法多用卡馬西平口服治療,該治療療效雖還尚可,但副作用多,且容易耐藥[4]。我院目前采用要多是西醫治療和中醫藥物治療。通過對60例進行活血化瘀方法治療,與同期60例患者西醫治療比較,覺得用活血化瘀法對該病治療有明顯優勢,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現將方法及結果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中醫內科收治的診斷為三叉神經痛患者120例,按患者的選擇及病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60例,研究組60例中,男性17例,女性43例,年齡48~57歲;平均年齡56.7歲,病程最長7年,最短2個月,單側發病39例,雙側發病21例,極重度疼痛15,重度疼痛23例,中度疼17,輕度疼痛5例;對照組60例中,男性19例,女性41例,年齡46~57歲,平均年齡54.7歲,病程最長6年,最短3個月,單側發病40例,雙側發病20例,極重度疼痛13,重度疼痛18,中度疼痛17,輕度疼痛12例。兩組患者從年齡、性別、病情等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疾病診療要點與療效判定標準》,符合以下情況納入研究標準:①疼痛分布三叉神經分布區域,程短暫性刀割樣疼痛。②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征,血液生化檢查正常;③排除小腦、橋腦及其臨近部位的外傷、炎癥、腫瘤所引起的三叉痛。疼痛評分參照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VAS)給予評分[5]:10分為無法忍受的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1~3分為輕度疼痛,0分為無痛。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口服卡馬西平治療,首次200 mg/次,每日3次,若疼痛不緩解,可根據病情調整用量,最大不超過1.2 g/天;治療時間1個月為1療程,滿1個療程后,跟蹤隨訪評價,通過電話隨訪3個月以后,評價患者治療效果。研究組采用活血化瘀祛方法,藥方組成是參照吳萍,徐洋洋的組方,加上自己臨床經驗總結的方子:白附子50 g、全蝎50 g、僵蠶50 g,蟬蛻50 g、丹皮50、天麻50 g、桂枝100 g、川芎20 g、丹參20 g、紅花lo g等活血化瘀類中藥;根據患者體質辯證加減藥物,偏寒加白芷及細辛,偏熱加石膏及黃芩,以上藥方每付用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一次,連續用藥一個月,用藥期間注意飲食,盡量不食用油膩食物及刺激性食物,同時注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1.4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中醫藥藥品管理局《中醫疾病病證診斷治療標準》,將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分為:治愈,有效,無效。治愈:完全無疼痛,面部各功能正常,電話隨訪3個月后無癥狀出現,患者反映良好;有效:經治療后疼痛明顯好轉,但過3個月后又再次有疼痛感,但比首次癥狀輕,維持時間短;無效:經治療后癥狀無顯著變化,患者仍感覺面部嘛痛。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3軟件包對所取得的數據進行數字統計學,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經各用兩種方法治療后,研究組患者治愈42例,有效17例,無效1例,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有2例,總有效率98%,不良反應發生率3%(2例出現皮疹,1例出現腹瀉);而用卡馬西平口服治療對照組,治愈24例,有效27例,無效9例,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25例,總有效率85%,不良反應發生率41%(7例出現眼球震顫,6例出現嗜睡、眩暈,5例有惡心、頭昏,4例有步態不穩、3例有視覺模糊)。由此看出,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有著顯著差異,具有統學意義。
3 討 論
三叉神經痛是神經系統疾病中的最棘手的疾病之一,由于病因不完全清楚,發病機制也不確切,因此也給臨床醫師治療帶來很多的困惑。從西醫治療角度看,卡馬西平多用于抗癲癇發作治療,也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但長期使用會產生耐藥性,停藥后容易反彈,且出現眼球震顫,嗜睡、眩暈、惡心、頭昏,步態不穩、視覺模糊等不良反應,因而,臨床應用受限。傳統中醫學認為,三叉神經痛可能與經絡受風毒侵入,凝滯不通或經絡被氣血阻滯有關[6],因而治療上應以活血化淤、通絡祛風、理氣為原則[7]。也有學者認為,三叉神經痛是“面痛”“頭風”范疇,發病機制可能為風火、風邪過多有關,久病后出現痰液堵塞、瘀虛等,屬于復雜病機[8]。也有研究認為,風毒為本病的最終誘因,為此治療時注重祛風解毒。總之,體內若肝陽上亢,承制失衡,內蘊毒邪,氣血運行不暢,會導致體內經絡功能異常,不能排出病理或生理性廢物,久而久之積聚于體內形成毒邪,阻止血運,從而加重病情或者導致反復起病。本研究用活血化瘀及通絡祛風之藥,包括白附子、全蝎、僵蠶,蟬蛻、丹皮、天麻、桂枝、川芎、丹參、紅花等;根據患者體質辯證加減:偏寒加白芷及細辛,偏熱加石膏及黃芩。白附子可以祛風化痰,尤以頭面之風為主;全蝎、僵蠶可通絡止痙;蟬蛻及天麻可祛風止痛,且作用柔和;川芎、丹參、紅花等均可活血化瘀;大量桂枝可以通絡,全方共奏止痛祛風、活血化瘀之效。丹參可以擴張血管,改善循環,達到進一步達到疏通經絡與止痛的效果。為此,藥理學也表明,丹參可促使血管擴張,對局部血液循環予以改善,進而有效疏通經絡與止痛。本次研究治療中,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8%,不良反應發生率3%,對照組總有效率85%,不良反應發生率41%,差異明顯(P<0.05),與文獻報道一致。總之,筆者認為,用中醫活血化瘀方法,可以有效治療三叉神經痛,且不良反應少,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脫 韁,于洪洋.活血化瘀祛風通絡類中藥配伍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療效[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2):124-125.
[2] 左 敏.淺談活血化瘀法在中醫內科臨床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4,14(7):59-60.
[3] 何 南.活血化瘀在中醫內科臨床運用分析[J].醫學信息2014,27(3):447.
[4] 潘均喜.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研究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2017,10(30):180-182.
[5] 袁振濤,王河寶.針刺聯合搜風通絡止痛方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39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5,37(3):416-417.
[6] 吳 萍,徐洋洋,徐智強.三叉神經痛的證治方藥規律探析[J].中國中醫急癥,2017,26(2):201-202.
[7] 翟長皓.活血化瘀祛風通絡類中藥配伍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價值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6,35(8):9-10.
[8] 張延華.淺析活血化瘀法在中醫內科臨床中的應用[J].心理醫生,2015,21(7):105-106.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