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目前中職院校設備檢修類課程的教學現狀,本文以《機械維護修理與安裝》課程為案例,介紹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模式下行動領域、學習情境、教學組織、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設計與探討。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改革;問題;對策
《機械維護修理與安裝》是中職機械設備維修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設備修理與安裝過程中技術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備從事機械設備維護、拆卸、檢查、修理、安裝和調整等工作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但是傳統的《機械維護修理與安裝》課程教學往往按照學科體系的知識點和順序教學,偏重于理論教學,詳細介紹我國設備管理中的資產管理、前期管理、使用與維護管理、潤滑管理、設備故障管理、設備修理的技術管理、備件管理等理論知識。由于都是老師滿堂灌,忽視了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既無法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也與用人單位的要求相差甚遠,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確定職業行動領域
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模式要求,在學習過程和工作過程一體化的情況下,引領學生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務,在工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工作,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基于這種教改理念,針對中職機械設備維修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定位,即具備設備相關技術數據資料收集整理能力、設備技術資料查詢能力、制定設備保養規程能力。
結合學院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程的職業行動領域,把機械技術系數控實訓中心模擬為一個機械加工廠,學習過程即工作過程是對該廠所有設備進行維護、管理。課程設計以“真實的機械設備維護與管理的工作過程”為依據,按照企業工作流程和職責分工,明確崗位技能,重構教學內容,選擇典型任務,確定學習情境;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來自企業職業崗位需求,強化團隊協作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將來適應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設計課程學習情境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學習情境,其內容是在選擇合適的載體基礎上,由項目或任務引出的,與專業所對應的職業活動,對實際的多個職業活動過程經過歸納抽象整合后的職業活動順序是一致的。學習情境是把全部課程內容有形化、具體化、項目化,每個項目都對應某種能力的訓練,前面項目是后續項目能力訓練的基礎,每一個項目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當前,機電設備維護管理信息化已經成為一種時代趨勢,在諸多的企業和公司等均有了較為廣泛的嘗試,學校的教學也必須緊跟社會需求的大潮。通過對機電設備維護管理軟件進行分析研究,根據企業調研結果和職業崗位任務分析,設計了5個學習情境,使學生的遷移能力得到培養和鍛煉。
三、課程教學組織實施
1、情境1:建立基礎的設備臺帳
教師講解設備資產卡片、設備編號臺帳、設備清點登記表、資產評估等知識。學生根據個人意愿分組,每組制定工作計劃、小組成員分工、確定階段成果及檢查項目等。以數控實訓中心為例,實地考察統計,收集設備管理的基礎資料。把所有數據整理后運用軟件系統,建立設備基礎檔案。
2、情境2:建立設備日常使用與維護管理制度
教師講解正確使用與維護管理設備的意義,介紹我國現行機電設備在使用與維護管理方面的經驗,引入使用維護保養的規章制度。學生根據個人意愿分組,每組制定工作計劃、小組成員分工、確定階段成果及檢查項目等。以數控實訓中心為例,收集整理設備說明書或上網查找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制定設備保養維護方案。每組把整理好的設備保養維護方案運用軟件系統,建立設備保養維護檔案。
3、情境3:維護管理設備,填寫記錄單
教師給學生示范各類典型設備的維護保養方法。學生根據個人意愿分組,每組制定工作計劃、小組成員分工、確定階段成果及檢查項目等。根據實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小組成員自己動手策劃,分頭實施,需要的情況下可以請求外部力量支援。教師重點考查學生能否通過實訓后,能正確說出清掃、潤滑、緊固、點檢的部位、周期、標準以及最合適的路線。學生填寫設備維護記錄,整理后軟件系統,實現信息化管理。
4、情境4:備件管理
教師講解備件技術、計劃、庫存和經濟管理的內容與作用,儲備備件的原則和方法。學生根據個人意愿分組,每組制定工作計劃、小組成員分工、確定階段成果及檢查項目等。以數控實訓中心為例,做好設備維修換件的統計,運用設備管理軟件建立備件庫。
四、選擇課程教學方法
1、行動導向教學法
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完整的“行動”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互動;讓學生通過“獨立地獲取信息、獨立地制定計劃、獨立地實施計劃、獨立地評估計劃”;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習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
2、任務驅動教學法
課堂教學中,教師把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等具體的任務巧妙地組織在一個個任務當中,包含任務提出、任務分析、任務分解、任務制作四個階段。教師主要提供完成任務的思路和方法,給學生啟示,幫助學生理解任務。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法、各種手段邊學邊做,完成任務。
3、案例教學法
在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可以有效地將工廠車間實際操作引入到課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利于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具備一定的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符合職業教育的“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
4、引導文教學法
根據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教師可以借助頭腦風暴把思想交流引向提出問題,進而喚起學生對工作和學習過程的興趣。學生獨立獲取制訂計劃和執行任務所需要的信息并制訂自己的工作計劃,教師及時檢查學生是否已掌握必要的知識。學生根據工作計劃以團體或分工的形式執行訓練任務。教師與學生一起對整個工作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為下一步行動制訂改進意見。
5、校企合作,能工巧匠進課堂
“校企合作”是“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基礎,我院和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建工集團第一安裝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企業專家不僅全程參與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標準的制定工作,每個學期還會定期走進課堂為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同時,企業還為學生提供了實習的機會,讓學生切身體驗機械設備維護與管理的工作環境。
五、制定課程考核與評價方式
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導,面向教師、學生等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工作過程的考核又分為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的相互評和教師評價,并將三者按照一定的比例,綜合考核學生的通用技能與專業技能。在考核的過程中,不僅考查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情況,更注重學生的安全規范操作、勞動效率以及團隊協作精神等職業素養進行考核,使考核更全面,更能貼近未來的職業環境。
六、結束語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設計是今后中職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趨向,在模擬真實職場環境中使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工作,并通過創新相關的考核制度,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助于學生在未來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 趙志群. 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 戴士弘. 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 嚴中華. 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與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職教課程開發與實施[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4] 戚江強. 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開發的研究與實踐——以機械設備維修專業中級為例 [J]. 職業,2013(24)
[5] 李河水,徐厚民. 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開發研究與實踐——以機械設備維修專業為例[J]. 職業教育,2014(03).
作者簡介:楊劍鋒(1985— ),男,廣西南寧人,壯族,廣西工業技師學院講師,工程碩士,主要從事機械設備安裝與維修方面的科研和一體化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