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舜嵐
摘 要:近些年,中美貿易關系發展迅速,中美雙方貿易額的持續增加使兩國的貿易結構也在不斷升級和轉變。隨著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的逐年增大,美國迫于多方壓力,在2018年3月拉開了中美貿易戰的序幕。本文針對中美貿易戰中的貿易結構問題進行探究,從根本上分析中美貿易戰產生的原因,進而得出啟示,為今后我國的貿易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貿易結構;啟示
1.中美貿易戰
貿易戰是兩國出現貿易不平等情況后,貿易逆差一國為維護本國利益,積極采取提升關稅、施行反傾銷等手段對別國進行制裁的國家經濟行為。2018年3月22日美國簽署301調查行動,要求對中國的航空、貿易、通信、機械等領域加征25%的關稅,這涉及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近600億美元的產品。就在第二天,我國商務部也宣布將對從美國進口的豬肉、水果、干果等產品加收25%的關稅。中國和美國作為全球重要的兩大經濟體,在當前敏感的國際形勢下展開貿易戰,必然有深層次的原因,對這一原因進行探究不僅可以梳理出中美兩國在當前貿易戰中所處的地位,還能夠為中國政府及各企業應對貿易戰產生的風險提供啟示。
2.中美貿易戰產生的原因
2.1 中美長期貿易逆差是直接原因
中美近些年固定的往來貿易格局直接導致美國發動貿易戰,美國在貿易往來中始終處于貿易逆差地位,對中國的貿易優勢逐漸消失。一方面,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美國來自中國出口的貿易逆差占比就持續升高,2008年美國共計7000億美元的全國貿易逆差中,中國的貿易逆差就占38%。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整體貿易逆差下降3800億元,而中國僅下降15%至2270億美元。之后,隨著美國經濟的緩和,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又開始大幅增長,從2008年的38%激增至2017年的66%。
另一方面,美國服務業的貿易順差連續多年下滑,優勢逐漸消失。本來自2004年起美國服務業的貿易順差就一直處于增長態勢,縱使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期間,也保持了2%左右的穩定增速,但在2015至2017年間,美國服務業的貿易順差卻以-5%和-2%的速度接連下滑,國內就業率大幅下降,民眾動蕩不安。綜合以上兩方面原因來看,在中美貿易的結構中,美國備受中國貿易逆差帶來的壓力,再加上美國服務業貿易順差優勢的逐漸消失。美國為減輕貿易逆差壓力,決定采取貿易戰形式來奪回貿易戰中的主導地位。
2.2 美國為穩固高新技術全球地位是本質原因
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就顯示出了較為明顯的逆差,美國也在這一過程中進行了持續的反擊,但并未發展到貿易戰階段。具體來說中國在二十一世紀初期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出口產品價格和附加價值相對較低,商品的出口便捷了美國人民的生活,而且并沒有威脅到美國本土的制造業,與美國的科技產業主導經濟結構還形成了貿易形式的互補。
但是近些年中國制造業的不斷改革與升級,使當初單一的服飾、消費品初加工出口升級為航空、通信等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這一舉措極大的動搖了美國先進制造業的全球霸主地位,貿易結構由互補轉變為了競爭。這也使得中美兩國在高端制造業中的沖突以及對與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美國企圖限制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全球擴張,穩固其自身的霸主地位,由此而引發貿易戰。
2.3 美國國內選舉壓力是側面原因
2017年特朗普上臺,美國當地民眾對新總統的支持率僅為40%,創下歷屆總統支持率新低,比往屆總統首月支持率還低21%。2018年2月特朗普支持率更是低至35%,再次成為歷史最低支持率,這對于特朗普在2018年11月即將展開的美國總統中期選舉無疑是巨大的障礙,這讓特朗普面臨更大的壓力。
為重新贏得廣大選民的支持,特朗普期望將國內政治矛盾引向國際事務之中,特朗普上臺至今采取了多項針對中國出口美國產品的限制性措施,旨在縮小貿易逆差,維護本國利益。自2017年4月至11月,美國啟動了232調查,針對從中國進口的機械、鋼鐵、鋁合金板等商品進行審查,判定中國貿易中是否有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并于2018年1月宣布對中國鋁合金板征收23.5%的關稅。可見,美國發動此次貿易戰是有預謀、有計劃的,旨在通過壓制中國的進口來縮小貿易逆差,促進美國國內產業的發展,進而緩解國內政治矛盾,重新贏得選民支持。
3.中美貿易結構影響下的貿易戰發展
首先,美國在今年發布的301調查中要求加征中國進口產品25%的關稅,這一清單內容涉及1300多個獨立的關稅項目,價值約500億美元,產品涉及藥品、電機、電氣、機械儀器、運輸設備及醫療儀器等高端制造業領域產品。美國在此領域宣布對中國加征關稅,很明顯是對全球高新技術領域的競爭。
其次,我國商務部對美國提出的關稅清單做出了積極回擊,擬對美國出口的大豆、玉米、牛肉、煙草、塑料、橡膠等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涉及金額也約為500億美元,策略是為了打擊美國強勢企業的進口商品依賴,以及對特朗普的中期選舉造成影響。但這里要求強調一點,雖同為500億美元的進口額,可是從2017年的進出口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中國對美國出口4300多億美元,美國對中國出口1500多億美元。再加上特朗普上任是獲得了底層工人和農牧場主人的支持,農業、交通作為對美國選舉有明顯影響力的行業,也是歷屆美國總統都非常重視的領域,由此可見,我國的反擊政策,對特朗普的中期選舉是不小的打擊。
再次,中美雙方貿易戰持續升溫,目前的主要分歧有兩條:一方面是特朗普強硬的態度不愿和中國談判,與其他官員不希望打貿易戰態度的分歧;另一方面是美國官員表示中美雙方正在就貿易沖突進行談判,與中國商務部認為這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分歧。可見中美雙方至今沒有開展有效的溝通。目前美國就關稅問題,中國就知識產權問題向WTO提出磋商申請,在WTO內部進行交涉是一個可能的選擇。
最后,這次貿易戰美國多對零件產品加收關稅,而中國多對整車、整機加收關稅,這反映出了雙方對產品加工貿易流程的保護。目前的貿易形式主要是美國對中國出口零部件,中國對零部件進行加工和組裝后,再以整機形式出口到美國,美國在貿易中實際獲得了更多的附加產值,因此中國對零部件的出口限制,以及美國對整機的出口限制都會對產品加工貿易流程產生制約,從而加重兩國經濟的負面影響。而且美國關稅的調整措施回避了服裝等密集型勞動產品,也是對美國相應產業薄弱的考慮。
4.對中美貿易戰貿易結構比較得到的啟示
中國和美國處于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擁有不同的貿易結構,對中美貿易結構的比較,可以對中國的貿易提供如下啟示。
4.1 制訂合理產業政策 推動商品結構升級
一國產業政策的提出,就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政策補貼和優惠手段,來推動一國初期產業的快速成長,進而提升產品出口競爭實力,占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我國制訂的產業政策重點是按照結構升級要求,以及今后的發展規劃與實際需求,將產業劃分為支柱性和戰略性兩類,再根據政策實施階段過程中的變化,進行科學分析和目標實施,最后通過立法形式或者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功能予以實施,推動商品結構的
升級。
4.2 促進出口產業規模化 增強產品出口競爭力
規模化經營可以直接降低成本,加速產業發展,當前我國的產業經營分布較分散,產業規模較小,分工度低,造成經濟化成本支出長期居高不下,制約了產業發展和出口競爭力的提升。為此我國應采取積極的經濟和法律手段,加強對出口產業的正確引導,鼓勵企業的合并模式,倡導產業內部分工協作,調整生產布局,建立可以發揮本地資源和技術優勢的出口生產體系,最大限度實現規模化經營,增強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優勢。
4.3 積極調整外貿格局 促進市場多元發展
發達國家自主消費能力較高,而且資金、技術、設備可以自給自足,具有夯實的經濟發展基礎。我國應該對目前歐亞發達國家市場進行鞏固。同時根據實際需求,因地制宜的對貿易潛力較大的西歐國家提升貿易比重,對俄羅斯等擁有豐富資源和重工業技術發達的國家,加大對食物、紡織和家電等產品的出口。還有就是拉美國家當前較快的發展速度,也展示出了這些國家的經濟活力,非洲等國家也擁有豐富的經濟資源,我國應加大對這些國家的市場出口,促進我國外貿市場結構的多元化、分散化,規避風險,調整格局,實現我國市場發展的多維度化。
參考文獻:
[1] 江曼.后危機時代中美貿易關系問題及對策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17(06):21-25.
[2] 王麗娜.中美貿易關系發展的主要障礙及其解析[N].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3] 王光耀,張慧威.人民幣匯率與中美貿易[J].財經論壇.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