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布依族服飾主要集中在貴州是傳統服飾的一員,現已被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進行保護。本文通過對貴州布依族服飾的歷史脈絡和如今面臨消失的原因進行梳理,分析我國傳統服飾的立法現狀,力求能在知識產權法領域對傳統服飾(布依族服飾包含在內)的保護提一些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布衣族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服飾;保護
一、問題的提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創造和傳承下來的優秀文明成果,它記載著人類進步發展的軌跡,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為保護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3 年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國家民委和中國文聯,啟動實施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2005年6月根據國務院辦公廳文件指示,我國開始進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與評審工作。2014年8月文化部辦公開發布《關于公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告》,貴州省貞豐縣申報的民俗項目《布依族服飾》作為新入選項,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傳統服飾,是指百年以上、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世代相傳,有完整的工藝流程,采用紡織品和金屬、玉石、木料等相關材料制作,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手工藝品種和技藝 。傳統服飾,是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服飾與技藝種類繁多,數不勝數,包括中國傳統旗袍、胡服、唐裝、中國結、荷包、蠟染、刺繡、玉飾、金飾、銀飾、木飾等。傳統服飾不僅是一種傳統的服裝和工藝品,更是我國物質文化的載體和民族特色的代表。其最根本的特點是從內容到形式都是與本民族、本區域的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和歷史文化背景緊密相聯,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 布依族服飾作為傳統服飾的一員其傳承和發展的現狀如何,面臨怎樣的現實困境,又有那些措施可以幫助布衣族服飾走出這些困境,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些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相關研究。周志清在其《悠久的布衣族服飾文化》一文中通過對布衣族服飾的歷史和用料、剪裁等方面進行研究提出了布依族傳統服飾文化是祖先千百年來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是蘊涵著深厚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民族瑰寶,應高度重視。應認識到文化、藝術、審美的東西,有了真正的民族性,才會有真正的生命力。文化藝術有了民族性,才會有世界性及生命力。只有大力弘揚傳統服飾文化的優秀成分,同時不斷創新加工和設計出能體現時代風采,能反映人民大眾生活需要的時裝,才能推動我國服裝產業的發展。 羅劍學者從貴州的不同地區的布衣族服飾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并提出了關于民族服飾(其中包括布衣族服飾)在未來如何傳承的問題,此外,他還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 張傳俊使用文獻研究法對布衣族服飾的文化和地位進行探索,提出要對布依族服飾進行創新。
二、布依族服飾的歷史淵源及發展現狀
(一)布依族服飾的歷史淵源
布依族的紡織文化起源很早,從布依族地區出土的紡輪的情況來看,布依族先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發明出利用植物纖維紡織成布料,然后制作服飾的技術了。布依族先民最初織布的原料是葛。據漢文史料記載布依族先民應是在漢代就已知道用木棉纖維紡紗織布了。而布依族服飾大致上經歷了唐、宋、明、清幾個階段的歷史演變。據《舊唐書·西蠻》記載:布依男子“左衽、露發,徒跣。”《新唐書·南蠻》載:“自夜郎,滇池以西……有絲麻……,有幅廣七寸。”、 “婦人橫布兩幅,穿中貫其首,號曰通裙。美發,髻垂于后。竹筒三寸,斜貫其耳;貴者飾與珠珰。”明代《大明—統志》說“短衣科頭”,郭子章《黔記·仲家》說:“椎髻,屣,……衣尚青色。”明清時期,最早的應是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是貴州建立行省之后設局官修的第一部省志,書中記載:“仲家婦女,以青布一方裹頭,著細褶青裙,多至二十余幅。腹下系五彩挑繡方幅,如緩仍以青襲之。”
在清·乾隆《南籠府志·地理志》中有記載說布依族的婦女“椎髻長簪,銀環貫耳,項掛銀圈,以多為榮。衣短裙長,色惟青藍、紅、綠花飾為緣飾。裙以青布十余幅細折,鑲邊,委地數寸。腰以寬長帶數圍結于后,帶垂若翅”。在清·乾隆《貴州通志·南蠻》一書中也記載:“在羅斛(今羅甸)、冊亨等處……婦人短衣長裙,首蒙青花布手巾”。在清·乾隆《獨山縣志·苗蠻》中記載:“以青布蒙髻,長裙細褶……年少婦女,項掛銀圈……彩線絲條,環身炫目”。 以上便是歷史上有記錄的布依族服飾發展的大致過程。
(二)布依族服飾的發展現狀及原因
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布依族總人口為2971460人,其數量在全國少數民族數量中位居第十,在貴州少數民族數量中位居第二,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的少數民族數量中位居第一。但據普查,現在17萬布依族人口中會紡紗織布的人只有近百人,而這些技藝的傳承者大多年事已高,又后繼無人。布依族服飾正在面臨消失的危險。隨著改革開放的施行和深入,各民族各地區的聯系大大的加深,即便是貴州布依族深受改革開放后中原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服飾。目前深入布依族聚居的城鎮或者村落,80、90后以及00后的年輕人幾乎已無人穿著傳統之布依服裝,即便是60、70后,穿著傳統之布依服飾的都很少,即便是有,也多是在節慶或婚喪嫁娶等場合穿著,平時則很少穿。其中原因,莫過于現代時裝服飾所代表的強勢文化的絕對優勢以及現代服飾的輕便性和簡易性。若按此種形勢發展,,當老一輩布依人離世,不管是使用者還是制作者都后繼無人的時候,布依服飾很可能會逐漸的徹底的從歷史的舞臺上退去。若布依服飾的發展應了此種推測,那么對布依族服飾的保護就顯得尤為迫切和急需。
追究布依族服飾發展到現在快要消失的原因,除了技藝快要失傳外,還有以下原因:1、制作工序復雜如給布料染色,就要歷經熬煮、過濾、漂染、洗、曬等數道工序,且要重復三、四次;2、成本昂貴,制作耗時耗力,沒有漢族時裝實惠。3、以土布制成服飾較為厚重,日常穿著,既不方便生活,又不方便勞作。而且染色用的藍靛,只能染藍色、青色,故民族服飾顏單一,主要色調僅有青、藍、白三種。4、是民族服飾的款式比較單一,一個地區的民族服飾大體上相似。
三、我國傳統服飾的立法現狀
(一)著作權法對傳統服飾的保護
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客體中,沒有明確規定對傳統工藝美術品或傳統服飾的保護。《著作權》中保護服飾產品的設計圖,但沒有規定對于傳統服飾的挖掘性設計圖如何保護。畢竟,傳統服飾保護不僅僅代表的是一種服飾版權的保護問題,更是對文化價值和民族價值保護的問題。我國《著作權法》中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可以根據需要,增加保護對象的種類,這為我們加強對傳統服飾文化的版權保護提供了可能性。
(二)專利法對傳統服飾的保護
我國《專利法》中規定:外觀設計專利權被授予后,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制造、銷售、進口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這里提出了對產品設計的保護。但根據我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2條第3款的規定,專利法所稱的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的適用于工業應用的新設計。由此可見,專利法中保護的是一種新設計,沒有對傳統設計的規定。《專利法實施細則》第2條第2款規定: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組合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可見,這種技術也必須是新型的,那么對傳統的技術和造型專利法顯然是不予保護。
(三)商標法對傳統服飾的保護
現代市場經濟中的服飾一般都具有商標權,我國《商標法》沒有對傳統服飾的特殊規定,而是將其列入到普通商品的保護范圍之內。
(四)《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對傳統服飾的保護
傳統服飾涵蓋在廣義的傳統工藝美術的范圍之內。《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我國頒布的最明確的專門針對傳統工藝美術品的保護條例。可是條例規定的并不是很具體,僅僅21條。且條例中沒有強調對傳統服飾的保護。中國的服飾文化歷史悠久,傳承了三千年,每個時期有著不同的風格。傳統服飾在傳統工藝美術中以其實用性和綜合性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條例》還是不夠健全的,有待完善。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的法律對傳統服飾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很不夠,不能適應傳統服飾與工藝品產業的發展,是我國知識產權立法中的薄弱一環。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我國傳統的民族民間服飾文化的保護面臨著危機。主要表現在一些傳統表現形式和技藝后繼乏人年輕人不愿意接受前輩的思想觀念,也不愿繼續扮演前輩人在本民族文化中所扮演的文化角色,更愿意為了舒適的生活而主動融入主流社會使其面臨失傳的危險;濫用、歪曲民族民間傳統服飾文化的現象時有發生;經費不足造成保護設施落后,專業人才外流;文化掠奪之勢愈演愈烈,文化資源大量流失。因此,我國傳統服飾文化保護的立法迫在眉睫。
四、關于傳統服飾的保護建議
(一)傳統服飾的保護對策分析
1、樹立保護意識,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傳統服飾內在的傳統知識含量。對傳統知識的保護,對傳統服飾中蘊含的傳統知識文化的意義進行整理與解釋,形成傳統服飾的自己獨特的品牌,并不斷創新設計和豐富文化內容。
2、建立民間傳承人保護機制,妥善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民間傳承人對于傳統服飾保護有著重要作用。建立民間傳承人的檔案,對一些即將面臨失傳的傳統服飾和傳統知識進行搶救和保護,采取有效方式延續他們的智慧,為傳統服飾的發展培養人才。
(二)傳統服飾在知識產權中的保護建議
1、在《著作權法》中增加保護對象。
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應包括民族民間文化成果。它包括特定的民族民間的文學藝術、傳統技藝以及工藝制品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載體,具體表現為民族民間的歌舞、曲藝、戲劇、音樂、民間文學、工藝美術、服裝服飾、圖案器具、傳統標識等形式。《著作權法》規定了對產品設計圖的保護,是指用各種線條繪制的,用以說明將要生產的產品造型及結構的平面圖案,其中包括服裝設計圖。筆者認為,應該將傳統民族服飾的表現形式囊括其內。
2、在《著作權法》中明確其權利主體。
傳統服飾也屬于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世代相傳、保存、發展起來的,所以其具體作者身份并不是都清楚。目前,國內立法并未作出規定。從國外立法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立法情況來看,有的國家規定誰利用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誰便是作者;有的規定國家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權利主體,即指定主管機關代表國家行使主體的權利;有的規定民間文化的傳承者或挖掘者為主體,誰整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誰便是作者。筆者認為,應該通過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這樣的機構,來行使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并承擔起對民間文學藝術品的收集、整理和保護的任務,依法向使用者收取費用,但費用購買的只是藝術作品的使用權,所有權不能轉移。向侵權者提起訴訟,同時負責進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貿易。
參考文獻:
[1] 蘇哲,孟文:《論民族傳統服飾的知識產權保護》,載《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2] 周國茂:《布依族服飾》,載《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1996年第4期。
[3] 楊通儒:《清中葉以后布依族服飾的演變及其原因》,載《貴州民族研究》1982年第3期。
[4] 張傳俊:《論布依族服飾的發展與創新》,載《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5] 吳漢東:《知識產權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6] 馮敏,張利:《論民族服飾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7] 嚴永和:《論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之制度構建》,載《文化遺產》2013年第4期。
作者簡介:劉璃,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