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崇穎 司正方圓
摘 要:今年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進入了第四十個年頭,四十年間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極大的成就,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但同時也要看到,發展不平衡、區域間的發展差距一直存在,這一矛盾至今仍然存在,區域間的發展差距似有拉大的趨勢,最明顯不過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本文首先對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簡要介紹,進而分析產生這種現狀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舉措。
關鍵詞:西部民族地區,區域差距,發展現狀
前言: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與全國發展水平相比仍較為落后,這其中既有宗教文化、發展基礎薄弱等歷史原因、也有產業結構不合理、教育落后、勞動力素質低、生態惡化等現實原因;面對西部民族地區發展落后的現狀,必須積極作為,借助區位優勢、政策優勢、資源優勢等乘勢而上,積極改變落后的面貌。
一、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1、以第一產業為主的單一產業結構
受歷史及自然環境等原因影響,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生產力水平較低,時至今日以農牧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在其產業結構中仍占到較大比重,第二產業也主要集中于幾個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占比很小;這樣單一的產業結構對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長遠發展來說極為不利,第一產業多為農牧初級產品、附加值較低,且當地居民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仍固守傳統的生產方式,西部民族地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較為普遍。
2、城鎮化水平較低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生產力水平的每一次躍升都必將帶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這兩者間相輔相成、相互支撐、互為基礎,城市化是形成內需、擴大當地市場的一個重要動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所形成的巨大市場需求是巨大的,以前年的統計數據為例:新疆、寧夏、西藏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48.35%、56.2%、26%,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較低的城市化水平帶來的結果就是,西部地區雖然礦產、特色民族文化、自然旅游等資源豐富,但多數是外向型的,即這些資源真正當地轉化的較少。
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過程緩慢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相當長一段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都是受益于龐大的人口紅利,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龐大的生力軍,但西部農村地區并未出現上述現象,西部農村小農經濟式的生產方式占用了大量青壯勞動力,落后的生產方式導致其產出低下,經濟效益自然不甚樂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過程緩慢這一現狀嚴重制約著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二、造成西部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的原因
1、宗教文化、發展觀念因素
西部民族地區信教群眾眾多,宗教文化深深影響著當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宗教文化影響,西部民族地區居民形成了獨特且固有的發展觀念,而這些觀念對于大力發展經濟而言往往起到了阻礙的作用,往往安于現狀、觀念保守、固守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多數文化程度較低的居民對改革開放以來迸發的活力態度漠然,認為遵循那些在外人看來早已落后的傳統生活方式天經地義,主觀上甚至對提升經濟條件的做法嗤之以鼻,發展經濟的內在動力不足。
2、教育水平較低
改革開放之初,國家便深刻認識到發展教育事業對經濟長遠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對教育體制、教育理念進行了大膽革新,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推動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持續對教育領域進行投資,為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和熟練勞動力,而反觀西部民族地區,無論是教育硬件設施、接受教育人口比例、教育發展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年來引起廣泛關注的“上學難”事件幾乎都發生于西部民族地區,教育水平較低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的長遠發展。
3、環境承載力有所下降
深處大陸內部的西部地區均為大陸性氣候,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很長一段時期以來西部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支撐著東部發展的半壁江山,但受歷史原因局限資源開采過程中對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不夠到位,使當地原本脆弱及生態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再有就是當地畜牧業歷史悠久,但由于牧民無節制擴大規模、隨意放牧等原因,進一步加劇了土地沙化、植被減少等狀況的出現;這些無疑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壞,使得當地環境承載力有所下降,雖然近幾年情況有所好轉,但其對經濟的持續發展仍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三、改變西部民族地區發展落后的措施
1、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
近年來由于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人口紅利減少等因素,眾多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向中西部轉移,這對西部民族地區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對此西部地區可發揮自身廉價勞動力豐富、低價低等優勢,同時政府層面出臺相關優惠政策,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促進就業的同時也可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2、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發揮自身區位優勢
西部地區與多個鄰國接壤,處于歐亞大陸中心部位,“一帶一路”貫穿全地區,一定程度上對于國內來說,一帶一路戰略是平衡東西部發展的又一舉措,之一戰略把眼光放到整個歐亞大陸,通過擴大對中亞、東歐、北非等地的開發,進一步發揮各地的優勢,促進經濟均衡發展,西部民族地區要充分發揮自身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區位優勢,積極擴大開放,拉動當地經濟發展。
3、促進西部地區資源的合理開發
前文提到,環境承載力下降是制約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其中主要原因便是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必須促進西部地區資源的合理開發,一切資源的開發都必須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最大前提,已經被破壞的要盡力修復,資源開發要與生態保護均衡化,既要開發資源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也要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環境。
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對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有了基本全面的認識,應切實針對具體原因實施相應的舉措:大力發展民族教育,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借助“一帶一路”戰略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勢,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
[1] 王峰. 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路徑演化與新時期戰略選擇[J]. 民族論壇,2016(5).
[2] 王娟娟. 市場導向下的西部民族地區內生式發展研究[J].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