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做出了新時代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重大戰略判斷。理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要從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兩方面把握其深刻內涵,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具有時代性、長期性、艱巨性、主體性特點,化解社會主要矛盾需要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刻理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局。
關鍵詞:新時代;主要矛盾;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黨對新時代特征的深刻把握,為新時代謀劃發展、推動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深刻把握社會矛盾新變化的重要政治判斷,事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全局。
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
回顧歷史與現實,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滄桑巨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跨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的新歷史方位。而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發生轉向,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是在新的歷史坐標上審視發展現狀、規劃發展藍圖的基礎。
第一,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基本物質文化需求已得到滿足,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但伴隨經濟增長的同時,中國人民把目光投向繁榮、創新、協調增長的經濟發展需求,民主、法治的政治發展需求,公平、正義、安全的社會發展需求,多維、品質、有特色的文化發展需求,綠色、健康、可持續的生態發展需求等多個方面。
第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積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取得矚目成就。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74.4萬億元,占直接經濟總量的14.8%,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4萬元1。我國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寶座,經濟發展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人均收入提高,基本達到小康水平,部分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存在突出的矛盾,現階段,不平衡和不協調是我國發展中的兩大突出問題。
二、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鮮明特點
任何社會矛盾都有其鮮明的特點指向,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矛盾的形成與化解都是長期過程;且面對復雜國情社情,化解矛盾任務艱巨;仔細剖析其論述,新時代社會矛盾是圍繞人民為主體的邏輯展開的。
第一,鮮明的時代性。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一論述著力于低層級的數量指向。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體現了人民需求從低層次的生存型到發展型、享受型、共享型需求的新態勢,揭示出發展的實際狀況與人民熱切期盼存在差距的新特征。
第二,過程的長期性。新時代社會主義矛盾的判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理論成果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應當認識到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并且我們要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與推進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等方方面面,需要一段時期進行建設。
第三,任務的艱巨性。過程的長期性往往與艱巨性相伴相生,在漫長的社會矛盾運動過程中,越是高層次的矛盾越需要攻堅解決,這是矛盾的自身性質,暨美好生活的需求決定的。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有許多方面需要我們“啃硬骨頭”,如扶貧攻堅已經進入深水區,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也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和毅力。總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個漸進的增量,從注重數量到提高質量、從個別到廣泛覆蓋必定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第四,充分的主體性。社會主要矛盾體現出了人民主體地位,是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深刻表現。充分尊重人民需要,充分考慮人民需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緊緊圍繞“為了誰、依靠誰”這一初心,要時刻以人民為中心,把出發點和落腳點打穩扎實。
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破解路徑
矛盾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產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給黨和國家帶來了新的挑戰,化解新時代下社會主要矛盾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蓬勃發展、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動力源泉。新時代下,我們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滿足、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平衡發展,科學發展。新發展理念具有豐富而深刻的科學內涵,要堅持創新驅動,為社會發展和變革提供新動力、新思路、新方法;要堅持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地區等多方面的差距;要堅持綠色發展,降低產能污染消耗,建設資源節約、環境美好型社會;要堅持開放發展,充分激發市場活力,調動積極性,讓中國貢獻為世界帶來更多福利;堅持共享發展,真正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第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更高需求。社會發展的確存在不協調與不充分的問題,解決矛盾不僅僅需要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同時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到底。要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的總體實施方針,從供給側上,創造出能夠滿足人民的物質利益需求、文化需求、安全需求的更多有利條件,從而合乎人民的迫切需求,同時要加大力氣,真抓實干,從根本上把發展的平衡問題和充分性問題解決,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總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反映時代發展規律的科學判斷,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成果的充分肯定,深刻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事關我們對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判斷和認可,事關國家未來發展的宏偉謀劃,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全局。
參考文獻
[1] 呂普生.論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轉化的理論與實踐依據[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韓慶祥.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特點[N].浙江日報,2017-10-21.
[4] 盧月華.全面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義矛盾的新特點[N].湖南日報,2017-10-28.
注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國家統計局.2017-02-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
作者簡介:王寧靜(1993年4月),女,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