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歡 李景平
摘 要: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侵略者妄圖摧毀陜甘寧邊區的軍民。面臨內憂外患局面,陜甘寧邊區的中國共產黨開展了一系列反腐興廉的措施,通過制定法規,從嚴治黨,號召大生產運動,進行廉政文化建設等舉措基本消除了貪污腐化、奢侈浪費、官僚主義等腐敗現象,獲得了豐功偉績,培養了艱苦奮斗和廉潔奉公的延安精神,對當今高校有著極大的啟示。高校應當學習并借鑒陜甘寧邊區的經驗,領導干部以身作則,通過加強高校法治工作,進行廉政文化教育,重視高校師生修身養德,培養大學生的廉潔意識等舉措以形成廉潔的校風,減少并杜絕高校腐敗事件,繼承延安精神并使之發揚光大。
關鍵詞:反腐興廉 ;陜甘寧邊區;高校
1937年9月,中央決定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駐西北辦事處更名為陜甘寧邊區,正式宣告成立了陜甘寧邊區政府。國共聯合抗日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復雜性滋生了黨內腐敗。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開展反腐興廉的背景
1.惡劣的自然環境
陜甘寧邊區地處黃土高原,包括陜西北部、甘肅東部、寧夏的部分區域。這里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系統失調,土質松散,農業生產落后,民眾生活艱難,各種陋習沿襲不絕。[1]
2.匱乏的經濟條件
國共合作初期,邊區政府貫徹執行了“休養民力,爭取外援”的經濟政策,財政處于無稅或輕稅狀態。邊區政府和八路軍、新四軍的財政開支,主要來源于外援:國民政府發給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軍餉以及華僑、后方進步人士的捐贈。例如1938年陜甘寧邊區財政收入里外援所占的比重為51.69%,外援金額為 468.5萬元。1939年外援所占的比重為85.79%,金額為566.5萬元。[2]
后來隨著戰爭局勢的惡化,邊區居民幾乎沒菜吃,沒油吃,冬天沒被蓋。在經濟異常困難的情況下,陜甘寧邊區政府不得不采取多征公糧緩解嚴峻的經濟形勢,然而又增加了人民的負荷。
3.內憂外患的局面
1938年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侵略者把主要軍力壓向中國抗日根據地戰場。1938年底日本帝國主義對抗日根據地發動了更加頻繁的大規模“掃蕩”,實行“三光”政策,甚至實施細菌戰,妄圖徹底摧毀抗日軍民的生存條件。1940年,國民黨停發八路軍軍餉,對陜甘寧邊區實行經濟封鎖和斷郵,致使整個外援全部無法匯兌。國民黨妄圖餓死和困死我抗日根據地的軍民。
二.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開展反腐興廉的措施
1.制定法規,嚴格執行
1938年8月,邊區政府公布了《陜甘寧邊區懲治貪污暫行條例》,1939年又公布了《陜甘寧邊區懲治貪污條例(草案)》。[3]邊區在施政綱領和立法中,都明確規定觸犯刑法的,依法深究刑事責任。
2.陜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
1939年2月2日,在生產動員大會上,毛澤東提出了“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這一嚴峻課題,號召人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5]邊區的部隊、機關積極響應號召,開荒種菜、種糧。大生產運動在陜甘寧邊區,逐步開展起來。
在大生產運動中,毛主席等中央領導親自參加挖地、種菜、撿糞等勞動,這極大地鼓舞了邊區軍民的勞動熱情。
3.陜甘寧邊區的廉政文化建設
1940年1月5日,張聞天強調“中華民族的文化必須是為抗戰建國服務的文化”,尤其在民族危亡,國難當頭之際,文化必須為國家政治服務。[6]
紅色廉政文化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是共產黨廉政建設的奠基石。
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陜甘寧邊區政府的廉政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享譽海內外。邊區政府的各級干部樹立了廉潔奉公的意識,養成了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德。貪污腐化、奢侈浪費、官僚主義等腐敗現象基本消除,而艱苦奮斗、克己奉公、無私奉獻卻蔚然成風。[7]
三.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對高校的啟示
加強高校法治建設,依法治校
有些大學生認為法律只是針對犯罪分子而制定的,自己只要不觸犯法律就不用學習法律知識,把專業課學好就行了。這種錯誤認識與現代法治社會應有的理念差距很大。
當代大學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學法知法守法,自覺用黨紀國法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培養法治理念,才能遠離犯罪的深淵。
最可怕的還不僅僅是案件本身,而是沒有出現重大問題的時候,沒有人反思,出現了嚴重問題,開會動員,集體反思,熱情一過,反思隨即消失了,一切照舊,多么令人發指的案件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被人們忘的干干凈凈。在藥家鑫殺人之前,他的父母,老師和同學都不會想到他能干出這種殘忍的事情,誰也沒發現他內心的黑暗面。殺人后大家開始紛紛找原因:法律知識欠缺,人格教育的缺失,心理不健康,家庭教育不當,社會影響等等。這時說的天花亂墜,一切都回不去了。無論留下多少懺悔的淚水,也換不回他人的生命。
2.重視高校的廉政文化教育,培養廉潔意識
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已經吹入了象牙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比如提及大學生的理想抱負,有的想當鹿晗那樣的明星,得到萬人矚目;有的想當馬云那樣的富豪,可以揮金如土;幾乎沒人想當任長霞這樣的淡泊名利的廉潔模范或是于敏這樣對國家默默無聞做出了杰出貢獻的人。古代人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讀書;周恩來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當代大學生應當為了中華民族復興而讀書!
廉政文化教育可以促使形成廉潔的高校校風,再通過完善的監督體制加以鞏固,久而久之便內化成高校師生的理想信念。不敢貪,只是暫且不貪,一旦有空子可鉆,心中的貪念促使其蠢蠢欲動,;不想貪,才是長久之計,在意識形態上以貪為恥,深惡痛絕,才能從源頭上、從根本上減少甚至杜絕貪污腐敗案件。
3.高校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
1936年美國作家斯諾訪問延安時,從中國革命領導人這種極其艱苦樸素的生活細節中,發現了一種偉大的力量——“東方魔力”。[8]這種“魔力”其實就是我們老一輩革命家們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延安精神所產生的強大號召力和凝聚力,就是這種力量使無數革命先驅把寶貴的生命獻給了人民的事業。
時代在變,崇高的理想不能變。延安精神永不過時!在物欲橫流,奢靡成風的當今社會,高校保持廉潔之風是相當困難的,但是不能因為難就不去做,應該克服不良作風,迎難而上,嚴以律己,從嚴治黨。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修身是何等重要。高校的領導干部以身作則,廉潔奉公,樹立廉潔模范的典型人物,號召全校師生學習模范好榜樣,要獎罰分明。高校的師生們要把修身放在首位,以中國傳統文化修身,以延安精神修德。高校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對大學生的為人、處事、學習和生活等諸多方面都具有熏陶作用,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方方面面。所謂“己不正焉能正人”。高校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要公正,清廉,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敬其師,信其道,在敬仰中,默默地產生著思想和行為的自我激勵、自我修養和自我改造。為師不廉,師道必壞,師道壞則必誤學子,壞風氣。因此,廉潔公正是為師立教之根本。高校師生要把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牢記在心,要有決心抵擋五光十色的誘惑,克服各種不良作風,拒絕形式多樣的腐敗。
延安精神是高校發展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著高校前進的方向。廣大高校師生應當繼承延安精神,并使其發揚光大,一步一個腳印地為老百姓做實事,做好事,而不是整天喊著空口號,要到艱苦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增強文化自信,增強勇于擔當負責、積極為民服務的精神動力,讓延安精神在新的時代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陜甘寧邊區“沒有發現鴉片的痕跡”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5.6
[2] 朱偉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反腐興廉之研究[J]2005.4
[3] 毛澤東選集(第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 趙歡,(1984.05-),女,漢族,陜西省榆林人,職位:榆林學院助教,學歷:西安交通大學同等學力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李景平,(1958.07-), 男,漢族 ,陜西省禮泉人 ,職位:教授、博導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