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地震多發生在少數民族地區,造成大量少數民族人口傷亡,對少數民族喪親者進行必要的哀傷輔導有利于幫助喪親者健康度過悲傷階段,開始新的生活。本文基于哀傷任務模式理論的視角,將民族地區地震喪親者作為對象,探討哀傷任務模式理論在西部民族地區震后喪親小組工作中的具體運用方法,包括利用少數民族特殊的喪葬儀式增加喪親者失落的現實感;通過宗教信仰引導少數民族喪親者傾訴宣泄悲傷情緒;借助民族特色產品幫助喪親者提升個人能力感、適應新環境三個方面。
關鍵詞:哀傷任務模式;小組工作;民族地區;震后喪親
我國地震多發生在少數民族地區,地震造成大量少數民族人口死亡。親人的喪失給少數民族幸存者及其家屬們帶來嚴重的心理傷痛,為了使地震遺屬們盡早走出地震陰霾,對喪親者進行必要的心理撫慰顯得尤為重要。哀傷輔導是通過協助喪親者引發正常的哀傷、完成哀傷任務來健康地度過哀傷過程,從而增強個體的心理能量,提高生活能力,以此恢復和重建喪失后的正常生活。小組社會工作秉承“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具有專業的理論與工作技巧,在幫助震后喪親者走出哀傷的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專業優勢。本文基于哀傷任務模式理論的視角,嘗試性提出哀傷輔導小組工作在民族地區震后喪親現象的具體運用。
一、民族地區震后喪親現象
我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兩大地震帶之間,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之一。根據《團結報》評選的20世紀中國是大地震中,有7個都發生在少數民族地區(2011,田燁)。據統計顯示,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有2萬多人羌族人口死亡或失蹤,占現存羌族人口的10%(侯斌,2008);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7.65%,其他民族(回族、土家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占2.35%,2010年玉樹縣發生的7.1級地震中共造成了2698人遇難。由此可見,少數民族面臨極大的地震喪親威脅。
喪親是指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個體失去其親生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現象,它也是個體在親人去世后的狀態以及由此帶來的痛苦與悲傷的反映。在地震中,經歷喪親事件的災民群體所受到的心理創傷是最嚴重的。親人的喪失給喪親者帶來的毀滅性打擊,使他們的生理、心理都承受頗大傷害。
二、哀傷任務模式
香港學者陳維樑將“哀傷”定義為個體在喪失所愛或做依戀的對象(主要指親人)后的面臨的狀態,它是個體心理情緒的外化表現,包括“悲傷”與“哀悼”兩個過程。哀傷是喪親事件之后的必經階段,也是應對喪失的必要過程,在哀傷的過程中人能體會到一種強烈且無法抵抗的喪失感。哀傷任務模式理論認為個體在喪失之后如果不能完成哀傷的具體任務,那么喪親者將無法順利走出哀傷階段。Worden提出喪親者在經歷哀傷的過程中需要完成的四項主要任務:第一,正確認識喪失,接受喪失的事實,如果否認喪親現實,則有可能會導致復雜哀傷反應的產生;第二,經歷哀傷,產生合理的哀傷情感體驗,接納痛苦,采取行動處理負面情緒;第三,重新適應失去親人后的生活,學習扮演新的社會角色;第四,整合內心情感,將情緒投注到其他的關系中,重建開始新生活。
因此,在哀傷輔導的過程中,工作者要幫助喪親者正視喪親事實,在合理的時間段內,協助喪親者引發正常的哀傷反應,表達內心悲痛的情感,積極面對喪親事件。哀傷輔導的最終目標便是促使喪親者用健康的方式處理喪親者與逝者之間因為喪失而產生的各種的情緒并完成未竟事務。
三、哀傷任務模式在民族地區震后喪親小組工作中的運用
在民族地區的震后喪親小組工作中,小組工作者需要充分考慮到少數民族特殊的文化習俗與生活習慣,保持文化敏感性,把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結合起來。根據Worden哀傷任務模式理論提出的哀傷任務,在民族地區震后喪親的小組工作中,小組目標便可以具體制定為一下三個方面:
(一)利用少數民族特殊的喪葬儀式增加喪親者失落的現實感
地震喪親具有突發性,讓人一下子難以接受,許多幸存者在地震后聽到親人喪亡的消息時,會感到震驚與絕望,難以接受這一現實。因此在喪親事件發生后,小組工作者需要幫助喪親者正視喪親的事實,增加他們失落的現實感。儀式活動通常代表某一種行為的結束,同時開始一種新的行為。在此階段,小組工作者可以利用少數民族的喪葬儀式幫助喪親者完成哀悼的任務,在哀悼的過程中讓組員正式地與親人告別,盡早接納親人離去的事實。
少數民族長期以來留存著其特殊的民族文化與民族傳統習俗,不同的少數民族特定的喪葬文化與儀式,小組工作者可以按照少數民族信仰的區別,將小組成員分組,為他們舉辦佛教儀式、基督教儀式等不同的民族安葬儀式與守靈儀式,在外力的推動下讓他們親身參與到送別亡親的過程中,切斷與去世親屬在心理上的聯系,讓他們正視喪失、接納喪失。在這個過程中,小組工作者可以充當司儀人員,全程陪伴小組成員完成哀悼儀式,利用共情與同理心的技巧,給予小組成員心理支持。同時,在儀式的進行過程中,小組領袖可以繼續鼓勵成員流露悲傷,更加真切地體會死亡,讓組員接受死亡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將情感重心轉移到感受現實生活上。
(二)通過宗教信仰引導少數民族喪親者傾訴處理內心情緒
喪親者內心深處的傷痛時刻都有可能被外界的某些小細節勾起,譬如見到與親人相關的物件、遇到特殊的日子或節日等。一些喪親者會采取自我防衛的方式,將悲傷情緒深深埋藏而不表現出來,為了避免談起去世親人,甚至選擇離開居住地,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避免與逝者有關的一切環境。在對喪親者進行哀傷輔導的過程中,引導喪親者表達出內心的哀傷情感至關重要。
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大多都有他們自己的信仰,信仰可以視作為人們的精神支柱,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支撐人們渡過難關。在小組活動進行中,小組工作者需要幫助小組成員傾訴自己的悲傷感覺,不能壓抑、掩飾。小組領袖可以通過自身的經歷向小組成員介紹正常的悲傷反應,讓小組成員正確認識喪失感,引導組員討論自己的喪失感。小組工作者可以通過“空椅子”技術、角色扮演、繪畫等方式,為喪親者提供機會讓組員們說“再見”小組活動過程中讓喪親者對哀傷情緒進行調整、抒發,將悲傷情緒合理的表達。
(三)借助民族特色產品幫助喪親者提升個人能力感、適應新環境
在增加喪親者失落的現實感并處理內心的情緒之后,小組工作者在最后階段的目標則是幫助喪親者克服再適應過程中的障礙,將情感的關注點轉移至新的關系中,幫助他們重回生活正軌。地震通常伴隨著經濟的,對少數民族的文化來說更是巨大的打擊。小組工作者在此階段便可以將民族特色產品作為依托,讓喪親者參與到民族特色產品的恢復、制作與推廣中,在轉移生活關注點的同時可以增加物質或非物質支持。
通過結合少數民族特色資源,選取一些實用的少數民族特色工藝品,開展相關的興趣學習小組,邀請當地專業的民族工藝品傳承者向小組成員介紹該項工藝品的歷史淵源、發展流派等,增強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認同,培養小組成員傳承、發展民族特色的意識。在此基礎上,組織小組成員共同學習民族特色產品的制作,提高組員的行動力與實踐能力,鼓勵成員相互分享自己的作品,增強信心,提升個人能力感,體會生活的意義。當小組成員掌握一定的制作技能之后,小組工作者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在社會上尋求正式與非正式的合作關系,幫助小組鏈接社會資源,讓小組成員獲得獨立生活的能力,完成自助的任務,使他們更好的走出喪親陰霾,開始新的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劉麗.災后的心理援助研究概述[J].考試周刊.2008,37:234-235.
[2]羅艷珠.悲傷輔導及其在殯葬服務中的應用[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0(12):29-32.
[3]蔡興林,楊遠波.汶川地震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發生調查及體育干預方式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5):107-110.
[4]傅素芬.一例失獨家庭哀傷輔導個案報告[C].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會議論文集.2015:131-134.
[5]王蘭鳳.哈尼族原始宗教信仰研究[J].學周刊.2013,22:201-202.
[6]劉斌至.震后失依青少年哀傷經驗的社會工作研究-基于汶川地震災區的深入訪談[J].社會工作.2013,1:77-85.
作者簡介
張怡然,(1993.8~)女,陜西渭南,中南民族大學,2016級社會學碩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