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工程教育認證”為契機,結合廣西經濟實際,深入分析了目前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相應的改革措施,希望通過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相結合的應用能力,最終成為化工類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工程實踐 獨立學院 教學改革 專業認證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243-02
21世紀世界經濟正在緩慢復蘇、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為了主動應對全球形式的深刻變化,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1]。廣西作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要充分利用沿邊區位優勢、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與東盟的全方位合作需要一大批的優秀工程技術人才。但僅僅依靠職業技術學校培養是遠遠不夠的,獨立學院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抓住這次機遇,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廣西、為國家輸送大量優秀人才[2]。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世界各締約國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證體系,同時也是實施工程教育體系國際間互認及工程師資質的國間互認標準[3]。而高標準的工程實踐與訓練是工程教育認證的特色之一。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以此為標準進行實踐教學,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等應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專業實驗和生產實習兩部分,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然而,由于專業的設立之初主要依托母體學校,這兩類實踐教學環節中存在諸多不足。
(一)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與職業教育培養要求不符
在傳統的專業實驗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強調“教”的作用。 教師事先調試實驗裝置,強調注意事項,反復講解實驗步驟, 并親自演示,然后學生進行重復實驗,主要以驗證理論知識為主,是一種重復教學的過程。沒有與專業的職業特點相結合,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僅僅是按照課本上的操作步驟完成實驗,而相應產品的實際生產流程、管理均未涉及,造成了學生就業后反映“以前上的專業課操作內容在就業之后基本用不上”。同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缺乏獨立思考,不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缺乏
學生的生產實習主要是到化工企業的生產車間進行學習。但當代化工企業生產日趨集中化、自動化和連續化,裝置復雜且價格昂貴,學生在生產實習現場沒有任何接觸和操作裝置的機會,生產學習主要以企業在職員工的講授為主,未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且按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習一般在第七學期進行,實習的時間一般很短,只能觀察到設備某一生產階段的運行狀態,對于生產的其他過程,往往缺少學習機會。因此,對于生產過程中的動態變化追蹤學生缺乏臨場處理的能力。由于校企合作這種缺乏深度介入、持續融入的長效機制, 導致實習效果不佳。
(三)校企合作辦學缺乏實效性機制
生產實習時,企業與學校各有自身的管理制度和規定,而校企合作辦學雙方一般未設專人管理,學生在企業實踐操作過程中的安全管理、操作管理、學習管理等未得到有效的監管。企業未參與到實踐教學結果的評價中,僅按“優、良、合格、不合格”四個檔次對學生進行簡單的評價,沒有細致的評價因素,以致校企雙方在深入推進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缺乏有效數據的支撐,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改革流于表面。
基于以上化工類專業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探索新的教學手段對于培養具有實踐應用能力的化工類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主要改革措施
(一)以合作企業典型生產工藝流程和技術崗位要求為主線,開展課程體系改革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框架,將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進行適度的融合。依據生產技術路線和崗位要求調整課程體系,減少基礎課程中不必要的抽象理論知識,融入與技術崗位相關的理論和技能知識。例如,將無機化學與無機化工生產技術安排在一個學年,由同一個教師任課,課程開始前先帶學生進入當地企業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見習,有利于學生產生對化工生產基本的印象,隨后以氨、尿素的工藝路線和崗位技術要求進行典型案例教學,通過學校實驗教學和工廠頂崗見習操作的結合,加強學生的技能水平。此外,我們還可以將分析化學與儀器分析課程融合,將有機化學與石油化工工藝學和精細化工工藝學進行融合,然后安排到相關企業見習。
(二)調整實習模式將集中性實習改為分散式實習
根據企業生產安排,積極開展階段性入廠實習。實習方案必須與企業生產安排實現動態銜接,每學期安排一定時間的入廠頂崗實習。實習內容包括生產的技術原理、過程監控、品質管理、產品分析和檢測以及化工企業文化,實習前將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制定的實習工作任務分解表發給學生,學生實習結束后將任務完成情況報表上交給學校和企業各一份,綜合評價后作為學生每學期課程的實踐操作成績。
(三)在校企合作平臺上建立特色雙師型師資隊伍
實踐教學的一個主體為教師,老師實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實踐教學的效果。而雙師型師資一直以來都很緊缺。為了確保實踐教學的良好運轉,一方面,聘請企業資深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人員作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充分發揮企業的技術經驗和優勢。另一方面,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安排學校的核心師資到合作企業進行實踐進修,形成以企業導師為主,自有師資為核心外校兼職教師為輔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從而避免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由于生產任務時間緊迫而難以到校任教的尷尬局面。
(四)建立虛擬仿真實驗中心
2013年,教育部在《關于開展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推進建設一批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作為實驗教學的示范,推動高等學校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內涵,為培養高素質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創造條件。虛擬仿真教學平臺作為一種實踐教學平臺,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全面的工程實踐訓練,著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專業設計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使培養的學生具備現代化工程師所需的全部素質和能力[4]。
虛擬仿真實現了化學工程技術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相結合,創新了實踐教學模式;解決了學生在化工企業實習中化工現場動手操作難的問題,增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夠保障學生入職后快速地進入崗位角色;使實訓實習教學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學生在學校可以隨時進行專業實訓、實習的學習,降低了實踐教學的運作成本。
(五)建立多維度考核評價制度
為更好的反映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將學生實踐操作考評分解并逐步實施,考核內容包括: 一是實踐原理考核,主要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主要考核學生書寫反應方程式及對反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條件的理解能力。二是工藝路線考核,學生在工廠各個工作崗位生產實踐之后,根據所學用CAD等軟件繪制標準的工藝流程圖,將整個生產工藝及條件等熟記于心。三是在崗技能考核,將整個生產操作流程分解為單元操作,考核學生對各工段的主要技術指標的把控能力。四是基本管理素質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崗位考勤、上下班工作交接、班組組長工作能力等的考核,該項考核旨在培養學生對生產班組的基本管理能力,使其在就業時能夠盡快的適應企業的班組工作及生活節奏。
實踐教學是理工類專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和提升關鍵時期,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工程技術人才的知識和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工程教育必須轉換思路、提高認識,以培養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能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實施“工程教育認證”為契機,深入地對實踐教學內容、方法及手段進行一系列改革,可從多個途徑培養學生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相結合的應用能力,最終為化工類企業提供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耀.“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內涵與推進思路[J].中國發展觀察,2015(1):53-55
[2]王馨.淺析江西對接“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制造類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路徑選擇[J].人力資源管理,2015(8):277
[3]劉福德,王萍.基于IChemE認證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教學體系構建[J].化工高等教育,2015,32(5):11-14
[4]邱會東,王金波,邱奎,等.虛擬仿真實驗室在化工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5(9):68-69
作者簡介:
覃月寧(1979-),女,碩士,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化工講師,主要從事功能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