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中國民生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在整體設計上,民生建設需要把握好“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之間的辯證關系,通過對主客觀因素的全面考慮來為百姓福利謀篇布局。在具體實踐工作中,“盡力而為”強調端正主觀認識,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對待民生建設。而“量力而行”則強調在工作中堅持科學精神,在尊重客觀實際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全體人民的民生保障水平。
關鍵詞:新時代;民生建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我國新時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全面建設。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民生建設一直備受關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這一論斷為我國的民生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一、全面把握“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辯證關系
“盡力而為”從字面上看是指盡最大的努力去有所作為,它背后體現的是在面對客觀世界時人們不斷變革、銳意進取的主觀能動性。目前,雖然我國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但民生建設的發展現狀仍然不能滿足人民日式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此,“盡力而為”就強調以積極的態度主動出擊,找準民生建設中的短板,抓好民生工作中的重點,并在始終強調制度化建設的前提下深入推進各項體制、機制改革,盡最大的可能去滿足全體人民更多方面更高層次的民生需求。
與“盡力而為”強調的側重點不同,“量力而行”指的是想問題、干工作都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在整體思路的把握上既不能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盲目冒進,也不能忽視新時代的發展成果停滯不前。同時,在尋求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時,“量力而行”講求的是要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針對每個個案找出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在民生建設中,把“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放在一起,就是要把主客觀因素結合起來考慮問題,在立足實際與開拓創新的有機統一中去不斷推進我國的民生建設工程。
二、新時代民生建設對“盡力而為”的具體要求
民生建設是切實維護百姓利益的社會工程。以什么樣的態度、什么樣的精神對待百姓利益直接影響著民生建設的實際效果。“盡力而為”體現的是一種用心做事的積極態度,一種永不懈怠的奮斗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部分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要發揚奮斗精神、實現奮斗目標,新時代民生建設中的“盡力而為”還需要符合以下幾方面的具體要求:
1.“盡力而為”要牢記以民為本
隨著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社會階層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原有的利益格局也發生了深刻的調整。新時代擺在共產黨人面前的民生建設,不僅有如何把蛋糕做大的問題,更有如何對蛋糕進行分配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性質決定了它領導下的民生建設不是為特定階層服務的,也不是為個別集團服務的,而是全心全意為全體中國人民服務的。即使進入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不會改變,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不會改變。讓更多群眾更公平地分享發展成果,將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民生建設的努力方向。
2.“盡力而為”要講求精準發力
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力,我國的民生建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們的時代在進步,人民的需求在增長,發展的方式也在改變。為此,在“盡力而為”之前,我國還要講求“精準發力”。“精準”在新時代的民生建設中強調的是在盡力之前先把準時代的脈搏。只有明確新時代人民的需求,找準建設的短板和突破口,才能最有效率地投入到實際的建設工作中去。在分析新時代時代特征的基礎上,今后的民生保障在內容上就要從保護人民基本的人身、財產權利拓展到對文化權利、社會權利和基本政治權利的保障;在保障的水平上就要從滿足溫飽生活需要提升到滿足美好生活需要:在保障的制度上就要從初步制度建設走向更完備的制度體系建設。
3.“盡力而為”要堅持始終不渝
我們的民生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偉大的工程,它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黨的十九大報告用“始終不渝”四個字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推進民生建設的決心和恒心。而這種決心和恒心就要求我們進行民生建設時,既要注重當下問題的解決,又要有長遠的規劃和環環相扣的階段性安排。具體到民生工作的實施者而言,領導干部一定要高瞻遠矚,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絕不能為了自己任期內的政績做出損害長期規劃的部署,即使在離任的時候也要做好相關工作的交代與銜接。而具體的工作人員在開展民生工作時,則要注意克服急躁情緒,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明確職責、積極作為,像一顆釘子一樣立得住、站得穩、扎得深。
三、新時代民生建設對“量力而行”的具體要求
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歷史方位。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每一項民生工程都必須把握時代的特征去規劃、去實施。
1.“量力而行”要緊扣發展階段
與以往追求溫飽的發展階段不同,伴隨各項事業的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各項成就,我國進入了“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于這樣一個階段,民生建設中的“量力而行”需要著重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我國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國的物質財富還不夠極大豐富。因此,民生建設不能好高騖遠、盲目模仿,不切實際地提高保障的標準和水平。更不能虛榮心作祟,寅吃卯糧,破壞我國民生事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第二、我國已經處于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82.71萬億,不僅穩居世界第二位,而且與世界第一的美國間的差距也在進一步縮小。而據世界經濟信息網的統計,2017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70位,仍屬中等偏上收入水平。面對這樣的世界排名,新時代的中國是有底氣在以往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民生福利水平的。
2.“量力而行”要尊重客觀規律
任何事物都有它產生、發展的客觀規律,民生建設也不例外。“量力而行”強調在民生建設中堅持科學精神,在實地調研、縝密論證的基礎上訂目標、推進度,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下任務,更不是在實際工作中一意孤行的亂作為。以前,我們的民生建設中出現過片面追求政績,不顧客觀情況盲目冒進的情況。這些情況不僅勞民傷財、破壞資源,而且還嚴重破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吸取以往的教訓,新時代的民生事業必須把握好建設的“度”,合理確定建設的速度、進度,在適度的范圍內具體開展各項具體工作。
3.“量力而行”要正視具體差異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概括表述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而這種不平衡突出表現為城鄉的不平衡與區域的不平衡。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二者間存在將近3倍的差距。而我國東南沿海與中西部地區的區域差異也相當明顯。根據各地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17年廣東省的國內生產總值89879億元,是西藏省1310億元的近69倍。巨大的收入差距帶來各地民生保障水平的不一致。除此之外,我國的民生保障還存在部門、行業、群體之間的差異。目前,民生建設忽視這種差異,跨越式的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是不現實的。然而,放任這種差異的存在也不符合公平分享建設成果的價值追求。為此,我們現階段的民生建設應該正視差異,在推進總量發展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利益協調,逐步實現最廣泛人民群眾、最公平合理的民生利益保障。
新的時代有新的氣象,新的時代有新的目標。只要我們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就一定能有開拓的精神、踏實的作為,就一定能在我國的民生建設事業中取得更大的勝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 年10 月18 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李洪興.“量力而行”與“盡力而為”[N].人民日報,2017.12.05
[3]石仲泉.極不平凡的十九大:不忘初心,“三新高照”[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7(06)
[4]汪福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民中心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04)
[5]韓慶祥 黃相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哲學理解[J].哲學研究.2017(12)
作者簡介:
司琳(1975--)女,法學碩士,法學副教授,主要從事行政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