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冰漪

7月26日晚,拼多多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股價首日瘋漲40%,收盤后繼續大漲近6%,市值超過300億美元。伴隨拼多多在商業上的迅速成功而來的,還有諸多市場質疑和爭議。它先后遭到出版人路金波、童話大王鄭淵潔質疑在平臺銷售盜版書。接著,創維數字大股東深圳創維-RGB電子有限公司針對拼多多購物平臺出現大量假冒創維品牌的電視產品銷售的問題提出了指責。創維稱拼多多購物平臺出現大量假冒創維品牌的商品,涉及的品牌包括創維、創維先鋒、云視TV等,隨后與拼多多嚴正交涉,要求即日停止所有假冒創維電視產品的展示及銷售活動。同時,創維公司保留追究拼多多及相關侵權方責任的全部法律權利……
根據極光大數據,拼多多的用戶70%為女性,來自一線城市的用戶僅有7.56%,65%來自三四線城市,她們對價格極其敏感,也愿意為了幾塊錢的折扣付出時間和精力。而數據顯示,拼多多的客單價僅為39元,是京東400元客單價的1/10。因此,拼多多的競爭對手從來就不是京東、唯品會和淘寶,而是三四線城市廣泛存在的路邊攤,兩元店和跳蚤市場。這一點從拼多多的銷量也可以看出來。在拼多多上,賣的最多是以日用百貨、家紡、服裝以及如手機充電線,充電插頭等日用相關的電子數碼產品為主,價格通常幾十元,甚至十幾元,大多數也是不太知名的品牌。
雖然理論上,假貨不應該存在,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低線城市人口就是有這個需求,所以,創始人黃錚才會辯解說:“拼多多的核心五環內的人理解不了。”
恒大研究院周哲、沈明輝在研究報告指出,拼多多有兩大明顯短板。需求端方面,假貨橫行、惡性營銷引起消費者反感,“騙”成拼多多的最大標簽;供給端方面,大額罰款引起商家反抗,商家抗議的主要內容包括判定是否違規時過分偏向買家及罰款金額大兩方面。拼多多能否延續之前的高速發展,取決于能否將明顯短板補齊。
資料顯示,2017年拼多多的營業收入為17.4億元,相比2016年的5.05億元,同比增長245%;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前三個月,拼多多的營收為13.8億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7倍。
拼多多目前還尚未實現盈利,并且還有虧損擴大之勢:2016年虧損2.92億元,2017年虧損5.25億元,今年前三個月虧損了2.01億元。
因此怎么讓系統有效甄別商品真偽及質量,避免出現更大范圍的維權,在商家、消費者之間找到平衡點補齊上述兩個短板,成為拼多多未來一段時間內急需考慮及解決的問題。
而在黃崢看來,商家和消費者之間并不存在真正的平衡,因為商戶肯定也想取悅消費者,而拼多多作為一個平臺,最重要的是保證經營環境的公平,不能出現機制性的問題。
無論如何,作為一個有著170萬個商家入駐,數億件商品,3.4億消費者,年銷售額超過2600多億人民幣的電商平臺,拼多多如果僅靠售賣山寨和假貨而沒有核心價值,相信任何一個電商平臺都注定不會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