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美祝
【摘 要】 在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要求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注重人的潛質的開掘,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獨辟蹊徑,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特點,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讓德育之花在語文教學中綻放。
【關鍵詞】 德育;語文教學;實踐
南朝教育家顏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與款押,熏清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易暗化,自然似之。”農村有句俗話:“人看從小,馬看蹄爪”。這些都充分說明中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語文課程在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教材中每篇精選的課文文質兼美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藍本。因此語文教學應該根據教材特點,順應時代的發展,適時滲透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水到渠成,潤物無聲。
一、在講授新課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導入新課是語文教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在導入新課時,巧妙地滲透德育,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道德品質,是大有益處的。例如在教學《釣魚的啟示》時,文中講到剛滿11歲的我釣到了自己從來沒有見過的大鱸魚十分得意,而父親卻堅決地要我把它放掉,我是那樣的急切委屈,盡管我再三請求,面對父親的不容爭辯,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把魚放掉。父親的態度那樣堅決,是不講理,不愛我嗎?從而引導學生體會父親對“我”嚴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愛。如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一文時,結合文章內容,播放介紹北京夜景的資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麗、輝煌,課后許多學生產生向往北京、熱愛祖國的理念。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一味強調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
二、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創造性勞動,是學生接觸生活、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體的自主創造的思維過程,是學生自我個性和內在感受的真實再現。因而在習作教學中,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有限的空間里,觀察、交流,放飛自己的思維,激發情感的火花,使其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觀、所悟,結合自己的感受自由表達,并在表達中受到情感洗禮,從而達到育人目的。教學生作文,不只是教作文的規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做人,教學生作文的過程也是育人的過程。
三、在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寓德育于語文實踐活動中,潛易暗化,自然似之。加強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開展了以“與書同行,共筑夢想”為主題的課外閱讀心得交流活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我通過讓學生學習實踐《中華頌》等國學經典,并利用經典對他們進行教育,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班干部主動協助老師搞好班級的工作,做老師的小助手,學生在家自覺幫忙做家務……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讓人看到學生在不斷成長。這樣既學語文,又學做人。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要求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注重人潛質的開掘,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獨辟蹊徑,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特點,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讓德育之花在語文教學中綻放。
【參考文獻】
[1] 欒雪艷,田君. 讓德育走進語文課堂[J]. 西部素質教育,2018(5).
[2] 陳立鳳. 語文課上的德育滲透[J]. 發現,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