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文 龐海燕
【內容摘要】中學階段與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內容互有聯系,在中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促進知識內容的有效銜接,有助于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本文將針對城郊中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這些問題提出具體的結局方案和策略,以期探討和解決如何結合教學實際促進兩者間的銜接這一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 中學數學 教學銜接
一、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相關問題
在學生從小學過渡到初中這一重要階段,針對如何對學生教育進行有效的教學銜接難免會存有或多或少的問題,具體來看,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對數的理解及認識難以深入
學生進入初中階段之后,對于數的內容會有一定的拓展,也就是說學生會學習到負數的相關知識。相對來說,負數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并不密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觸,所以學生可能不能夠深入的理解為什么要引入負數的相關知識,它引入的意義何在。另外,學生要將“升高五米”變為“降低負五米”,學生可能很難理解這樣做的意義,同時對于負數的相關知識也很難深入的理解。由于算術數與有理數之間存在比較大的跳躍性,學生一時間可能很難跨過這個跨度,所以相對來說,負數的教學是一大難點所在。
2.難以有效地進行混合運算的計算與引入
進入初中階段之后,基本的計算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加減乘除等基本的運算法則,更加融入了絕對值等相關的復雜運算,簡單來說,就|a|來說,如果要去掉它的絕對值符號,就需要考慮三種情況,一種是a大于零,一種是a小于零,另一種就是等于零。學生在進行計算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具備基礎的計算能力,還需要能夠準確的對絕對值進行分析。另外,在運算中加入負數的計算,更需要學生能夠準確的對符號進行正確的處理,從而保證計算的準確性。對于剛剛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代數式的引入計算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全新的問題,學生在進行計算的過程中,必須要對有理數的具體概念有一個透徹的分析了解,然后深入的了解有理數的計算法則。也就是說,引入代數式的計算對于學生來說要求很高,所以,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會存在一定的難度。
二、城郊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需要把握的重點內容
1. 對中小學學生數學思維連貫性的培養
從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教學內容分析,相互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初中數學知識內容是小學數學知識內容的延伸和擴展。在城郊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過程之中,教師要注意把握知識內容之間的遷移性,以在幫助學生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促使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識內容。就以初中數學知識內容“無理數和有理數”為例,和小學數學知識內容“算術數”存在一定的聯系,兩者都涉及代數知識,但是“算術數”是從客觀現實中剝離出的知識內容,而“無理數與有理數”則較為理論與抽象,在教學過程中,為確保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遷移與過渡,教師需要引入合適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內容。例如當學生在理解“有理數與無理數”之間的區別時,教師可以結合“算術數”知識內容引導學生比較這三者之間的異同,從而深刻理解數學知識中的代數知識。
2. 教師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引導
較之于小學數學,初中數學知識內容更加抽象與理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若缺少一定的理性思維,思維的方向出現錯誤,花費時間理解知識往往會徒勞無功。因此在教學銜接過程當中,教師應當深刻把握教學方法中思維的引導性,以促使學生層層遞進的理解知識含意。鑒于學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在進行方程的引入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先寫“( )+8=11”,引導學生先求出( )里應填多少,并問他們是怎么求出來的。再將( )換成x進行表示,即“x+8=11”。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就會對類似簡單的加減方程有很深的掌握。然后在適當的引入“2x+7=51”等混合運算的方程,讓學生們一步步進行掌握,并探討這一方程可以解決何種問題,譬如:“有三個小孩總共有51元錢,其中一個孩子有7元錢,另兩個小孩有同樣多的錢,那么他們三個每個人有多少錢?”通過這種現實問題的舉例,將會更多的引導學生產生對于問題的思考,以及在后期的方程學習過程中,學生們會更易于參照老師給出的模型進行自我探索和思考。
三、城郊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策略與方法
1. 由易到難,從拆分到組合
在四則運算混合運算中,不僅包括加減、乘除等運算,同時還帶有括號等運算。對于小學到初中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單純進行加減或者是乘除沒有問題,但是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往往會導致很多同學算錯答案。對此,老師們更多的應該從簡單入手,即以“23+8×3”、“23×2+8×3”、“(23+8)×3”、“(24/3)+8×(-3)”這樣的運算次序來進行,從簡單的加減乘除混合,逐步到混合括號的四則運算。最先的四則混合運算由老師進行計算引導,讓學生們感受運算的次序,并讓學生牢記“有括號先括號,后乘除,再加減”這一運算規則。以引導學生的思維從簡單的加減乘除中上升發展到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利解題。為后期的數學學習奠立穩固的計算功底。
2.溫故知新,養成連貫性的學習思維
數學的學習是一種很穩固很連貫的思維。小學的數學學習更多的應該要為初中的數學學習起到奠基作用。教師教學不進至著眼于初中新的教學知識的灌輸,還要注意對學生小學知識的應用與引導。如在講解“4a+2b+8”這道因式分解題目時,首先可以回顧小學數學“最大公約數”內容,讓學生們找“4、2、8”這三個數的共同約數,然后提取公約數,一步步解題,將小學的知識和初中的新知識有效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學會學以致用,從而更為輕松的理解數學知識內容。
總結
城郊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意義深遠,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小學教學是初中教育教學的有效基礎。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于對學生自我思維習慣的培養,更多的是要讓學生進行思考,探索中小學教學之間的連續性,讓學生們在自我進行規律性的探索過程中發現數學學習的樂趣,能夠更加輕松地進行初中數學學習。
【本文是北海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A類重點課題《城郊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實踐研究》的組成部分,由北海市地角初級中學數學課題組所有成員:唐翠玲、石敬文、龐海燕、梁文玲、潘雪鋒、吳錦蓮、蘇麗霞、潘承標、伍宗富、陳越共同完成。】
(作者單位:北海市地角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