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
摘 要:德育是學校教育的根本性教育,對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起著導向作用,能夠幫助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由于一些負面影響,德育工作不斷受到沖擊,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問題。文章立足現實,分析中學德育工作缺失的主要表現,并針對現狀提出解決對策,以期達到提高中學生整體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思想道德教育;中學生;缺失;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22-0014-01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思想道德教育的環境與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中學德育工作受到考驗,中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也受到各方面的影響。手機等電子設備經常干擾中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學生的思想和價值取向呈現出新的特點。在這種形勢下,德育工作者應該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尋找新的教育方法,整合教育資源,為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做出貢獻。
一、中學德育工作缺失的主要表現
首先,讀書學習風氣淡化,“讀書無用論”思想抬頭。部分中學生受不良信息影響,價值取向發生錯位,“讀書無用論”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有所抬頭。有的學生無故曠課,到網吧打游戲、聊天;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常常說話、睡覺,厭學情緒嚴重;有些學生沉迷物質享受,和同學攀比吃、穿、用,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拋之腦后。其次,法治觀念和社會公德意識淡薄。少數學生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打架斗毆、拉幫結派現象比較嚴重,平時語言粗俗,不愛護公物和公共衛生,缺少社會公德,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再次,市場經濟環境下部分德育工作者心態發生變化。有的主觀認為自身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物質追求遠超過思想凈化,工作中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有些學生認為學習思想道德理論作用不大,因而課堂上學習興趣不高,甚至不尊重教師,導致德育工作者身疲、心累,信心不足,工作中缺少成就感。
二、中學德育工作缺失的對策
學校要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注重課程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通過各種有效的教育措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德育理論與德育實踐相結合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這就決定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保障。德育工作者應當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首,教學為主,全面發展”的思想,注重德育理論與德育實踐相結合。德育是一種體驗,僅憑空述理論是難以發揮實效的,因此,教師要高度重視社會實踐、班隊活動等實踐活動,給學生盡可能多地創造進行道德實踐的機會。可以結合社會熱點新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例如結合某中學生沉迷網絡48小時猝死的事件,引導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讓學生明白中學階段是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時期,不應該沉迷游戲,荒廢青春。
2.提高中學德育教師隊伍的素質
德育教師隊伍是提高中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德育教師隊伍保持活力,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才能以德育人。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層單位,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之一,因此除了自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外,班主任還應主動掌握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了解中學階段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行為方式,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此,學校要狠抓德育工作隊伍建設,要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定期對德育教師進行教育培訓,充分重視德育過程管理,倡導教師建立友好平等的師生關系,提高育人實效性。
3.加強行為規范引導,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
中學階段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時期,要通過有效的教育措施,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在這個階段,很多學生自理自立能力較差,缺乏明辨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習慣于他律。教師要結合學生特點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加強常規管理,落實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對學生進入學校后的行為進行嚴格要求,通過各種類型的主題班會、實踐活動加強行為規范引導,以便學生慢慢由他律轉化為自律。當今正處于網絡信息時代,學生有時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負面信息的影響,這對學生心理健康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教師還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要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學生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德育是學校教育的根本性教育,能夠促進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針對當前中學德育工作缺失現象,德育工作者必須從源頭進行控制,注重課程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要注重德育理論與德育實踐相結合,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行為規范引導,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從而提高中學生整體思想道德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海平,王瑞峰.中學生德育缺失問題之成因及解決措施[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05).
[2]劉莉.中小學德育中學生主體性缺失的反思[J].教學與管理,2011(12).
[3]蔣華.德育之維:中學生“參與意識”建構之思[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9(08).
[4]柴媛媛.網絡環境下的農村中學德育現狀與策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