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易形成固定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由此,在常規教學活動中,往往會出現僵化教學的跡象,突出表現為課堂語言僵化,授課模式不夠新穎以及教學內容缺乏創新。教學語言的僵化直接影響了學生接受英語系統教育的自主性和創新性,造成學生聽課如同嚼蠟一般枯燥、乏味,因此,作為高校的英語教師,必須要勇敢地突破自身的思維模式和教學習慣,積極接受社會發展中的新事物、新理念,及時對自己的英語知識進行更新換代,才能真正提升英語學習的實用性。
【關鍵詞】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語言;僵化
【作者簡介】周玉萍(1980.12- ),女,通化師范學院外語學院,副教授。
在高校五花八門的多種綜合性教學課程中,英語教學可謂是獨樹一幟,對促成學生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意義是非凡的。因此,在學生進行高等教育學習的階段,英語教師應積極幫助學生培養對英語的熱愛和積累英語系統知識的自覺性,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英語的習慣。鑒于此,教師有必要內化高校英語教學,豐富英語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避免僵化教學現象的出現。
一、部分地區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語言僵化的現狀分析
語言是在人際之間直接交流而形成的、用于表達人的思想、意識、意圖等最為有效的交流工具,建立以學習語言為目的的學科就是為了便于人們能快速掌握語言交流的技巧,為人的交流提供更便捷的途徑。隨著我國對外門戶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促進多元、專業、深邃、優質英語教學的任務也格外重要。就目前而言,英語教師教學思維固化,課堂多流于教學形式,教學語言僵化是大部分高校英語教學存在的普遍現象。經過筆者對本省十所地方高校調研發現,高校大學生對英語教學的滿意度僅為26.6%,而對于英語教師講課風格一項的調查中,有7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教師講課過于平淡,語言過于僵化。英語教師的教學語言僵化問題由此可見一斑。
二、英語教師教學語言僵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1.個人思維發展的長期影響。個人行為容易受到自身思維的影響,高校英語教師有多年教學的經驗,面對十數年如一日的講壇和教材,他們往往會在思維中形成固化的授課模式,比如,在講語法時,語法中的邏輯和應用方法已經成為他們根深蒂固的記憶,他們遵循記憶法則將語法邏輯用自己善于運用的表達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就完成了授課的基本環節。長此以往,英語教師必然會被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記憶固化,從而造成英語語言僵化,毫無新意可言。
2.英語教師的教學語言偏向于書面化。對于語言科目學習而言,教學絕不僅限于照本宣科,照著課本念出來的語句大部分不能適用于我們日常的語言交流。在很多的情況下,英語教師為了達成既定教學目標,往往會壓縮學生交流和理解思考的時間,將大量的英語知識灌輸給學生,其所運用的教學語言也偏向于生硬、直白的書面化語言,這樣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的口語運用能力差,英語交流過于僵硬。
3.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交流較少。根據行為學分析,英語教師作為教學行為的主導者,應創設靈活的教學情境和學習空間幫助學生盡快地融入到學習情境中,并跟隨英語教師的引導有步驟、有維度地進行學習。受教學課標限制,英語教師只能選擇盡可能全面地將教材內容傳輸給學生,幫助學生掌握專業英語級別所需的詞匯和語法,而上課時間是有限的,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英語教師口語化交流的時間被壓縮,學生與英語教師交流的時間也變短。且受這種低氣氛學習環境的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高。
三、解決英語教師教學語言僵化的具體措施
1.以建構主義為基礎深化對英語教學的理解。由于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容易受到固有教學思維的影響,對于英語教師應采取更先進的教學方法對自身的英語基礎理論進行重構與更新,通過不斷學習,努力夯實自身的英語教學基礎。同時,英語教師還應多創造自修與外修的機會,努力接觸更前沿的教育教學理論,尤其是與課堂表達和師生交流等相關的理論知識,提高自身對英語教學的更深層次理解。
2.加強師生課堂互動交流。在英語教學中,師生互動是活躍課堂氣氛、避免英語教師語言僵化的催化劑,對于調動學生學習自覺性也大有裨益。因此,英語教師可根據課程安排,對教學內容和次序進行調整,適當增加與學生交流和相處的機會。例如,在進行文章賞析時,英語教師可結合文中內容講述自己經歷過或見識過的相關事情,也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相關經歷的講述并組織同學們評述。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夠有效促進英語教師與學生互通有無,又增加了學生練習口語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口語水平。
四、結束語
通過研究可知,教學語言僵化已經成為大部分地方高校英語教學的通病,對此應該引起英語教師集體的重視。同時,英語教師也應該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樹立終身教育意識,不斷提升自身的英語專業素養,豐富英語課堂語言表現形式,這既是對莘莘學子的負責,同時也是對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對此,英語教師應加深英語教育理論學習,努力提高自身專業水平,避免教學僵化、語言僵化現象的出現。
參考文獻:
[1]鄒妮.關于高校學生英語學習僵化現象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導,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