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擬英語導游》課程依托云南重要旅游景點,對課程進行了一系列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的課程改革實踐活動,本文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手段、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條件、課程資源建設、課程考核與評價等方面全面總結了課程改革實踐以期為其他高校的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模擬英語導游》;課程改革;實踐;云南;旅游
【作者簡介】楊秋仙,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國際旅游與工商管理學院。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學質量工程 “《模擬英語導游》課程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項目”的項目成果。
云南因其秀麗的自然風光以及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成為最受海內外游客歡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據2018年1月30日云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官網發布的旅游統計數據,2017年全省累計接待海外旅游者(過夜)667.69萬人次,同比增長11.2%;實現旅游外匯收入合計35.50億美元,同比增長15.5%;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云南省接待海外游客的人次以及旅游外匯收入同比都有較大的增長, 針對海外游客的旅游市場發展迅速, 這就意味著云南的對外游客服務能力要相應提升,而服務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行業人才的培養。其中,外語導游應該是人才隊伍的主體。作為地方高校,它具有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人才的使命,因此,培養即有外語能力又具備旅游行業服務技能的涉外導游人員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培養人才的職業能力離不開課程體系的支撐,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模擬英語導游》課程是培養涉外導游人員職業能力的核心課程,本課程旨在通過講解與示范、演練與實踐等活動,促進學生英文導游職業素質的養成,提高其旅游情境下的英文交際能力,最終建構景區景點英文解說能力以及規范的英文導游服務能力。可是,比起瞬息萬變的市場和行業發展,高校課程設置往往有滯后性,因此,對《模擬英語導游》課程的改革以適應行業的發展,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職業能力的需求有效對接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基于以上的背景,我們課程組依托云南重要旅游景點,對《模擬英語導游》課程進行了一系列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的課程改革實踐活動,本文是對此次改革實踐的全面總結。
《模擬英語導游》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用英文進行景點講解導游服務的能力,也是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現場導游針對性最強的一門課程。因此,基于《現場導游考試大綱》和突出技能實踐為原則重新修訂了教學大綱和考核大綱,加大了實踐教學的學時比重,刪減了與其他課程重復的部分,課程內容主要涵蓋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云南考區)2017現場導游考試大綱規定的講解范圍12個云南著名景區, 再加上云南概況綜合知識,共13個章節,使教學內容對職業資格更具有針對性。
實踐教學成為本課程的主要特色之一。實踐教學分為課堂演練、校內課外實踐和校外實地講解等三部分。課堂演練主要以景點為載體, 創設仿真模擬場景,進行學生模擬導游解說演練的教學方法。學生通過仿真演練、角色扮演、分組學習進行各種具體導游活動的策劃、組織與實施,目的是讓學生把書本知識最大可能地轉換成實踐能力。校內課外實踐主要是開展英文導游職業技能大賽和畢業綜合技能考核,通過“以賽代訓”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職業技能,提升實踐能力。校外實踐主要是讓學生進企業進行觀摩或者帶領學生去景點實地講解,甚至到相應的行業進行頂崗實習,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真實的工作環境和工作過程,提高職業實操能力。
在課程師資隊伍建設上,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校企合作策略。通過學校與旅行社、景區景點企業合作,實現校企共同進行課程建設,人才共育。既有職業資格又有高校教師資格的“雙師型”教師,不僅能講授課程理論知識,同時掌握職業技能,這是職業教育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因此,鼓勵課程主講教師下相關企業到工作一線崗位進行鍛煉,實時了解行業的發展和需求變化,更新理論和技能服務相關知識,把自己的實踐經驗帶回課堂分享給學生,避免課堂培養學生與市場實際需求脫節;同時,課程組也邀請企業一線導游服務人員以及旅游管理層人員參與課程方方面面的建設。特別是在校外實踐教學活動中,充當導師的角色,在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成為學生在實習工作中的師傅。
實踐條件主要是校內利用模擬導游實訓室等,校外通過建立一批與專業相匹配的實習實訓基地,力爭做到課內外的無縫連接,校內和校外人才共育,使學生在一個仿真的工作環境中優化自己的語言能力,鍛煉職業技能。
課程組除了認真挑選教材外,打破以單一的教材為中心的教學,任課教師自行收集材料并撰寫講義,甚至是撰寫適合學情的校本教材。同時,課程組通過教研結合,進行課程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項目。
課程考核與評價改變了以往單一考的核與評價模式,突出職業技能考核與職業資格證考試的對接,突出對學生形成性考核評價。考核形式以口試進行,考核內容、程序、時間和評分標準完全依照《現場導游考試大綱》的規定進行, 本課程形成性評價占60%,期末考核占40%。
參考文獻:
[1]王英英.模擬英語導游精品課特色與創新[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4(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