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英語學科滲透教學,要做到: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培養知識的遷移能力;重整教材語篇內容,滲透學科思維方法;挖掘學科“交叉點”,構建知識體系。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高中英語;學科滲透;知識遷移;知識整合;知識體系
【作者簡介】郭水拼,福建省廈門五顯中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課程改革要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即:加強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淡化學科界線、加強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增進各學科之間的知識和方法上的聯系。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把英語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發展和語言實際運用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審美情趣、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下面筆者就談談自己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等整合發展的基礎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掌握、內化教材的基礎知識,把知識的學習與語言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以語用為目的來學習語言知識,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教學過程應通過“串聯”(知識間的順序和程序的多層次聯系)“并聯”(多角度聯系)引導學生全面理解基礎知識,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體系,并培養學生在新的語境下知識的遷移能力。例如:筆者教到選修6的 Unit 1 Art 時,老師通過多媒體把古代建筑和現代建筑、中國和西方的作品呈現出來,然后問:1.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2. Which style do you prefer? Why? 3. What`s your dream house? 這樣由淺到深、循循善誘地把學生從藝術欣賞融入到英語教學中,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以及語言技能的提高。
再如:筆者教到必修5的 Unit2 The United Kingdom 時,筆者用多媒體呈現出英國地圖并指著英國地圖問:Where is The United Kingdom? 引導學生從地圖上找出The United Kingdom所處的位置(location):位于北緯40—60度之間;然后問:1. Do you know how many parts The United Kingdom is divided into? What are they? 2. What`s the climate of the United Kingdom? 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處于該緯度范圍的應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mild sea weather);最后問:What`s the features of this kind of climate?讓學生分析溫帶海洋性的氣候特征:一年四季溫和多雨,天氣不冷不熱(The weather is mild with a lot of rain, it`s neither too cold nor too hot); 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對這篇說明文有了較深刻地理解,而且能運用英語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講述其中的一部分內容。既加深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印象,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英語知識水平。
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的語篇主要介紹了歐美國家經濟、文化、生活習慣和名人軼事,也有不少篇目涉及歷史、地理、科普的短文。因此,教師要重新整合語篇,將知識分類融入課堂教學,并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實驗等途徑使學生在獲得概念和結論的過程中學會思維,領悟科學方法,學會分析和整合知識的基本方法,進而提高包括學科知識在內的綜合知識的能力。
當我們學到必修5的 Unit2 The United Kingdom時,老師就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回憶已學的必修1 Unit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進行縱向對比,從標題上看,馬上知道這兩篇文章都與歷史、地理相關,經學生小組討論、對比、總結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歷史發展以及她的語言發展的趨勢做一個全面的了解。所以借助以下的圖表(graphs)加以訓練,圖示如下:通過對新舊知識的學習、分析與比較,培養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整合能力。
學科滲透教學是指把各學科間同類知識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和把相關的技能訓練緊密聯系起來形成協調統一的整體教學體系。它可減少各學科間不必要的交叉重點,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可以促進學生思維方式多維化,知識掌握多元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首先,學科滲透教學要能夠充分挖掘各學科知識間的“交叉點”例如:教授選修6 Unit 4. Global warming的話題The Global Warming時,就把全球性自然災害的頻發與當今G20峰會討論的全球氣候變化的議題結合起來,既教育學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又讓學生溫習物質循環的生物現象與化學的元素組成,一舉多得。教授必修3 Unit3《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時,筆者通過話劇的形式組織全班學生編排表演、參加學校藝術節展演,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強化了自身自尊自愛、自強不息的精神。教授必修4、5中介紹諸如Jane Goodall、Lin Qiao zhi、Yuan Long ping、John Snow等人物傳記類語篇時,筆者整合了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就“偉人的品質”展開討論,學習偉人們不畏艱難、勇于創新、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學好英語語言的同時,在思想品德方面也受到更好的熏陶。
其次,尋找交叉點還應了解這些知識間的前后聯系,對于承前和同步聯系的知識應運用相關知識來解決問題;對于超前聯系的知識則可“借題發揮”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同時,學生對外語的學習掌握將影響到對新媒體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在教學中引入云計算、多模態課程資源,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構建教師、學生、教材、媒體與教學方式的全新組合,將現代教育技術與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融入英語教學之中。
最后,學科滲透教學還應該重視與語文學科的溝通,當我們在上閱讀課時,我們就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語文知識、語文閱讀技能對所教英語課文、閱讀材料進行文章的段落大意(Main idea)、猜詞(guess)及推斷(Infer)、理解題意地討論和歸納等。
培根曾說過:“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邏輯和修辭使人擅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可見,學生的能力是教師群體培養的結果,所以每位老師都應研究相關學科的知識信息和應用,擴大知識面,強化自身知識結構的整體教學效應,并根據本學科的知識規律和學習規律,精心設計教學策略,聯合行動形成教育合力,在本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滲透其他學科的知識,促進學生跨學科綜合能力的提高,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琳,王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5.
[2]陳琳,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