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利用思維導圖進行閱讀教學,能夠直觀地處理文本信息,提高閱讀效果。本文簡要地介紹思維導圖的概念和應用價值,以及高中閱讀課中常用的幾種思維導圖及其應用策略。
【關鍵詞】思維導圖;閱讀教學;高中英語
【作者簡介】林芳,福清第二中學。
一、思維導圖介紹
思維導圖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國學者東尼·博贊(Tony Buzan)提出的。他認為思維導圖能充分調動左右腦的機能,利用文字、符號和圖像把各級主題的隸屬和層級關系直觀地展示出來,把抽象的思維具體化、形象化。近年來,思維導圖慢慢地被應用到英語的教學中來。
二、思維導圖在英語閱讀中的應用價值
思維導圖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文本的主要信息,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梳理和語篇的分析,加深對文章脈絡的把握,從而促進他們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培養了他們的發散性思維,也提高了學習興趣。
三、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常用的幾種思維導圖
在2007年的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中,有不少篇章就可以應用思維導圖展示文章信息,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思維能力。本文將結合教材中的課例,列舉幾種常用的思維導圖,并分析其應用策略。
1.列表對比圖。圖表可以將文中的人物、數據、事件和觀點羅列出來,進行對比。以課文 “An Interview” 為例,文章介紹了古希臘作家穿越到現代,通過采訪了解到的古今奧運會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這些信息比較散亂地分布在各個段落中,學生看完難以總結。在第二遍閱讀中,可以引導學生找出如下對比圖的信息,幫助他們整合課文的零散知識點,加深記憶。閱讀后再讓學生扮演該作家穿越回到古代,利用該圖表向古人介紹古今奧運會的區別,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互動圖。對于閱讀文中出現的繁雜的事件和人物關系,學生思路容易混亂。如文本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介紹了俄羅斯稀世珍寶琥珀屋的來歷和建造等歷史,文中出現的人物較多,細節較為繁瑣。在第二遍閱讀中,通過引導學生繪制出互動圖,有效地幫助他們理清文中的細節以及人物關系。
3.組織結構圖。“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這篇介紹了世界各地亡靈節、豐收節、新年等節日的起源和意義。文中的各個節日都自成段落又帶有小標題。學生在第一遍閱讀中可以比較輕松地構建出如下組織結構圖,理清文章的脈絡。觀察該圖學生便會悟出不同國家之間也有相似的節日,卻含有不同的文化信息,增強了跨文化交際意識。
4.流程圖。流程圖主要用來展示某一事件的發展過程。“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介紹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與發展,涉及的生詞較多,句式也比較復雜。結合流程圖可以理清文章的脈絡,也加深學生對一些長難句的分析和理解。閱讀后引導學生觀察并找出最重要的一個發展環節,大部分學生都能發現水的重要性。然后與學生一起討論人類的出現對地球造成的影響,引導他們進行反思。該圖也為學生課后復述課文提供了一個直觀的依據。
四、結束語
思維導圖是輔助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工具。在閱讀前,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讓學生發散思維,調動已有的知識;閱讀中,思維導圖有助于把抽象零散的信息整理成系統的圖形知識;閱讀后,學生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討論、復述和寫作等。思維導圖能夠幫助我們進行有效聚焦,獲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和寫作意圖。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促進了新舊知識的整合,是一種很好的教與學的手段。
參考文獻:
[1]陳嬌玲.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文本解讀中的運用[J].中學外語教與學,2015(1):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