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 朱星雅 余欣 邱燕婷
【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蓬勃發展,創新出多種信貸模式,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其中校園網貸就是針對大學生群體提供的一種新型金融服務,它在消費、學習等方面滿足了眾多大學生的需求。但是,由于校園網貸發展還不成熟,難免出現各種問題,引發了一系列不良社會現象。對此,政府和高校應予以足夠重視,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行業監管措施,并督促校園網貸平臺加強自身建設,提升風險控制能力;同時還應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合理借貸。
【關鍵詞】P2P;校園網貸;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9-0192-04
隨著P2P網絡信貸不斷發展和完善,越來越多網絡借貸平臺針對高校拓寬服務范圍,推出了近年來逐漸升溫的“校園網貸”。由于校園網貸的對象是數量龐大且缺乏獨立收入來源的大學生消費群體,因此校園網貸越來越受青睞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一些大學生因欠下巨額債務而無力償還,最后導致精神抑郁、輟學,甚至自殺。悲劇愈演愈烈,其引發的社會影響不可輕視。文章在此背景下展開調研,期望能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共同規范和完善校園網貸。
1 校園網貸現狀分析
1.1 樣本情況
為了深入研究校園網貸的背景、現狀及存在問題,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開展調查,調查對象為已畢業或仍在校的大學生,學歷包括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回收880份問卷,經篩選后有效問卷數量為851份。從性別上分析,男生371人,女生480人;從學歷上分析,專科生70人,本科生694人,碩士研究生78人,博士研究生9人;地理分布涉及國內31個省(市、區)及海外10個國家,受眾范圍廣且分布均勻(如圖1所示)。
1.2 大學生校園網貸的現狀分析
1.2.1 大學生對校園網貸的態度
在調查問卷中,面對校園網貸現象,僅有28%的受眾表示支持,認為校園網貸減輕了經濟壓力;而41%的受眾表示不支持,表現出對于提前消費風險的擔憂。在對校園網貸顧慮因素的進一步調查顯示,對自控力表示擔憂的受眾占比最大,為68.39%;其次分別是對相關立法和行業監督的顧慮及對借貸平臺本身的顧慮,占比分別為62.4%和55.7%(如圖2所示)。可見,大學生在使用校園網貸時還是存在一定風險意識的。
1.2.2 大學生校園網貸的使用情況
在對大學生使用校園網貸的總體情況調查顯示,52.41%的受眾未使用過校園網貸,47.59%的受眾使用過校園網貸。在使用過校園網貸的受眾中,經常使用的人數約占22.44%。可見,校園網貸在高校中的影響力不小。更進一步地,問卷對使用過校園網貸的405名受眾進行了深入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在選擇平臺的考慮因素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受眾將“平臺信息披露完善,安全有保障”列為最重要的因素,其余因素包括平臺名氣大、貸款產品多、借貸門檻低及違約責任小(如圖3所示)。
在對網貸平臺的類型選擇方面,目前我國校園網貸平臺大致可以分為分期購物、電商消費和現金貸款3種形式。問卷調查顯示,電商消費平臺使用最多,占77.53%;其次是分期購物平臺,占30.37%;最后是現金貸款類平臺,占9.88%。可見,直接將商品與信貸綁定的電商消費方式最方便借款者直接體驗提前消費的快感。
在校園網貸的具體用途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存在對電子產品、旅游、創業等相對高額消費的需求。其中,用于購買電子產品的受眾數量占49.87%,用于創業投資意向的占39.62%,而用于聚會、旅游等活動的占32.61%(如圖4所示)。
2 校園網貸存在的問題
2.1 法律法規不完善,缺乏行業監管
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正式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有效彌補了我國網絡借貸領域法律缺失的問題。但是,《暫行辦法》對校園網絡借貸的內容涉及不多,并未制定專門的管理條例,使得校園網貸仍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例如,校園網貸收費費率尚未有明確的標準,導致校園網貸平臺以服務費、車馬費、代辦費及資料費等名目變相收取各種附加費,使得校園網貸的實際利率遠高于表面利率。再如,《暫行辦法》對校園網貸的門檻設置不明確,使得無抵押和無擔保成為校園網貸的典型特色,大大增加了還貸風險。另外,《暫行辦法》出臺后的宣傳力度不夠,在對有關校園網貸立法的了解程度調查中顯示,超過一半的受眾表示對《暫行辦法》的了解程度不超過40%。可見,政府在立法普及方面還做得遠遠不夠。
從行業監管層面來看,當前校園網貸缺乏統一的行業自律組織與標準。雖然目前已有個別行業聯盟在民間自發形成,但是往往集中在某個局部地區,覆蓋范圍窄且規模有限,一旦某些平臺出現違規操作行為,極易影響整個行業的聲譽。
2.2 校園網貸平臺信息不透明
按照《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在不涉及商業機密的情況下,網絡借貸機構應及時披露必要的財務數據,不能欺瞞客戶及市民。而多數校園網貸平臺為強調其安全性,在口頭保證和空口宣傳上下足功夫,卻鮮少披露平臺的財務狀況,或僅披露微不足道的盈利性指標。流動性指標、壞賬指標等對平臺發展不利的關鍵性數據幾乎不對外披露。另外,為避免平臺發生流動性風險,網貸機構本身應與擔保公司相分割;為了避免平臺出現“自評自賣”的情況,網貸機構應與資產評估機構相分割。但是目前校園網貸平臺鮮有做到以上兩點,因此不能保證交易行為的公開透明。
2.3 校園網貸平臺缺乏有效的風險控制能力
有效的風險控制是保證網絡借貸平臺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然而目前校園網貸平臺良莠不齊,相當一部分平臺存在風險控制能力欠缺的問題。例如,大部分校園網貸平臺的借款人只需提供身份證或學生證就可以申請信貸,不需要任何抵押或擔保,這就使得大量不具備還款能力的借款者輕松獲得款項,不良貸款率自然居高不下。除此之外,校園網貸平臺對借款者信貸資料的審核也存在較大漏洞。由于網絡借貸尚未納入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體系,導致校園網貸平臺在獲取真實資料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再加上并未采用視頻認證、實地調研等有效手段進行核實,難免存在重復貸款和冒名貸款行為。例如,《檢察日報》就曾刊登關于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和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的學生冒名網貸數十萬元的事件。
2.4 大學生償債能力不足導致債臺高筑
問卷調查顯示,校園網貸每月收入3 000元以下的受眾占90.95%。然而在關于理想借貸金額的調查中,卻有相當多的受眾選擇了超出自身收入水平之外的借款金額(如圖5所示)。一旦借款到期無力償還,借款者就會受到網貸平臺各種方式的催款,催款不成還會被告上法院,從而給自身的信用記錄抹黑。一部分借款者被迫采取借新貸還舊貸的還款方式,導致債務如滾雪球般越積越多,巨額債務加上巨大的心理壓力極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2016年3月9日,迷戀賭球的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某專業大二學生鄭某,因借錢賭球,在欠下60多萬元巨額網貸債務之后,跳樓自殺。此后又有福建某高校大二學生因在校園從事“校園貸”代理及高利貸私接業務,欠下百萬元債務而跑路。該生多次自殺未遂,學業終止,父親的店鋪也被債主搬空。此類事件讓人扼腕的同時更值得深思。
2.5 超前消費觀念極易引發非理性借貸
當代大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對物質消費追求較高甚至挑剔,超前消費已成為大學生群體普遍的消費理念。而校園網貸平臺借款門檻低、借款迅速等特點對部分大學生群體產生了極大的誘惑,他們開始在校園網貸平臺上借款進行盲目消費,例如購買遠超出自身乃至家庭經濟能力的奢侈品,沉溺游戲、賭博等行為,甚至有部分大學生借款者為了借款消費不惜以犧牲自身名譽為代價。自2016年起,“裸貸”這個字眼開始頻頻出現在各大新聞的標題,并已然形成一條集放貸、拍攝裸照、甚至“肉償貸款”等為一體的灰色行業鏈。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理應具有較高的個人素養,某些大學生為了暫時滿足虛榮心,卻不惜出賣個人隱私甚至提供情色服務,實在令人嘆息。
3 完善校園網貸的對策建議
3.1 完善法律法規,加強行業監管
校園網貸的借貸對象主要是在校學生,他們通常涉世未深,卻是國家未來的中堅力量,一旦深陷網貸無法自拔,鋌而走險危及社會安全,將給國家帶來無可估量的損失,也給整個社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因此,立法部門應充分考慮校園網貸的特殊性,及時跟進并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例如,手續費用標準、借貸額度、交易模式、行業相關的發展制度、貸款用途、違約處理機制等方面都應有明確的規定。同時,立法不僅保護眾多借貸者利益,也要保護網貸平臺的利益,譬如出臺相關規定解決借貸者無力還款或拒絕還款時網貸平臺利益維護問題。這樣,在法律法規的保護、引導和監控下,校園網貸才能迎來良性發展。
同時,政府應鼓勵民間設立行業自律組織補充監管。在校園網貸集中的地區,政府應出面推進行業自律,幫助設立相應的行業自律組織并形成完善的行業自律標準。例如,引入行業從業人員審核制度和機構高管人員的任職資格準入制度,禁止重大不良記錄人員成為相關從業人員;在網貸機構展開必要的自律監管宣傳工作,使其意識到監管的重要性并自覺接受監管,并對行業內自律優秀的機構進行嘉獎鼓勵。
3.2 網貸平臺信息披露透明化
監管部門應出臺相關法規明確規定校園網貸平臺必須披露的財務指標,并督促平臺及時披露。財務指標應保證多樣性和完整性,尤其是流動性指標、壞賬指標等關鍵性指標必須公開透明。有關部門應堅決予以懲處在財務數據披露上弄虛作假的校園網貸平臺。另外,第三方擔保對于網貸平臺至關重要,因此擔保機構的選擇應確保兩者不存在關聯交易,只有明確分割的第三方擔保,才能充分保證借貸雙方的利益和資金安全。
3.3 完善平臺風險控制能力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網貸風險控制能力:?譹?訛引入視頻認證、實地調研等方式確認借貸者的真實信息,并以此為依據對借貸者進行信用評級。根據信用額度設置相應的貸款額度或透支額度。若借貸者逾期還款,依次減少信用額度,逾期還款次數過多或情節嚴重者封鎖其透支功能。以現有網絡借貸平臺花唄為例,大學生可使用花唄分期消費,按期還款者提高信用額度,可消費額度也隨之上升;逾期還款者,信用額度降低,下一期消費額度也相應減少,逾期還款情節嚴重者封鎖其分期消費功能。即使信用等級改善,但借貸利率及借貸額度仍受先前違規行為的影響。這樣既能保護網貸平臺利益,也可以讓大學生借款者盡早意識到信用的重要性,從而確保借貸金額處于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譺?訛制定合理合法的借款費用類別及標準。網貸平臺有義務將與借貸相關的所有費用列明,并給出清晰明確的計算方式,費用標準應合理合法,杜絕出現以額外收取相關費用為幌子的變相高利貸。?譻?訛對借款者的貸款用途進行跟蹤監控。貸后監察是落實貸款資金去向的重要手段,也是網貸平臺控制風險的有效手段。平臺應確保借款者的真實用途與申請借款時保持一致,避免借款者將資金用于非正當消費甚至賭博等非法用途。
3.4 引導大學生正視自身償債能力,合理借貸
高校應充分重視網絡借貸對大學生群體造成的影響,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償債能力,合理進行借貸。具體做法如下:?譹?訛開設課程,普及相關法律及金融知識。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以科學的教育方法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網絡借貸;同時可以在學校公共課中設置關于個人理財、網絡借貸等相關的金融普及課程,使大學生充分了解自身的財務狀況并掌握基本的利率知識,避免落入金融陷阱。?譺?訛校企合作,規范借貸方式。為了避免參差不齊的網貸平臺對大學生借款者造成不良影響,學校可以考慮采用校企合作方式,由學校出面選擇安全可靠的網貸平臺,雙方合作建立校園專屬網絡借貸平臺。該平臺可以有效地對借貸用途進行正向引導,如果借貸資金是用于創業,平臺可以根據借貸大學生提交的創業計劃書、創業能力及其家庭狀況評估等綜合情況決定其貸款額度,防止大學生背負超出自身償債能力的債務。
3.5 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理性的消費觀念
大學生金錢觀、消費觀的形成與其成長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密切相關。因此,家長和學校都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作為家長,應摒棄中國傳統的包辦式教育理念,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以身作則不盲目攀比,崇尚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同時,家長應教導孩子養成自食其力、風險自擔的良好生活習慣,切勿為孩子的非理性消費“買單”。
作為學校,應當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必要的金錢觀念教育和安全防范教育,除了開設與網絡借貸相關的課程之外,還可以開設創新創業等課程,引導大學生將借貸資金用于實現創業志向、籌集學費,滿足理性的消費需求,鼓勵大學生通過自身積極努力償還債務。同時,對于個別學生鋪張浪費、盲目攀比的不良消費習慣,應予以教育和引導。
參 考 文 獻
[1]包艷龍.P2P網絡借貸平臺衍生模式風險調查與分析——基于金融穩定的視角[J].福建金融,2016(3):44-46.
[2]張廷宇.P2P網絡借貸平臺的雙重適應性及完善分析[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3(5):7-10.
[3]逄索,程毅.大學生網貸成因分析及其風險規避路徑——基于上海市大學生消費行為調查的實證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7(2):107-111.
[4]王芳.高校消費信貸風險控制——基于P2P網貸平臺的角度[J].科技和產業,2016,16(10):130-134.
[5]周洲,費帆,付亞芹,等.校園網貸現狀及風險分析[J].時代金融,2016(35):291-293.
[6]吳臻穎.議析校園網貸法律風險防范[J].現代經濟信息,2016(11):332-333.
[7]肖岳.失控的校園貸[J].法人,2016(5):76-77.
[8]沈卓逸.校園網貸規范發展策略[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6(5):8-12.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