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云利 趙靜
【摘 要】當前,眾多職業院校為培養高質量的、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想方設法與企業進行合作,因此出現了許多種校企合作模式,如“學校引進企業”模式、“勞動和教學相結合、工學交替”模式、“校企互動”模式及“訂單合作”模式。這些校企合作模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職業院校學生的實習實踐問題,緩解了合作企業的“用工荒”,形成了“雙贏”的局面。但目前這些校企合作模式還存在許多問題。文章通過對江蘇省一些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的調查,分析高職院校實施校企合作模式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9-0220-02
0 引言
高等職業院校的職業性定位,意味著其主要任務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專業性人才。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順應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2018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國家稅務總局6個部門聯合發布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在引言中明確提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可以說,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途徑,它架起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一座橋梁,解決了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實踐與企業用工之間的現實問題。但是,隨著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斷演化與創新,筆者對江蘇一些高職院校實施校企合作模式的調查研究發現,學校與企業之間所謂的“雙贏”校企合作模式,仍有許多亟待改進之處,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實施校企合作模式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1 校企合作的基本概述
1.1 校企合作的內涵
所謂校企合作就是學校與企業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合作模式。對職業院校來說,校企合作是謀求自身發展、與社會需求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路徑;對企業來說,是選擇高素質、高技能型專業人才的基地,對雙方來說是一種“雙贏”的合作模式,其合作的基本要素就是學校與企業之間是平等的。
1.2 校企合作模式
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職業院校在進行校企合作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和創新,截至目前,職業院校進行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模式:“訂單合作”模式。這種模式就是學校按照企業人才的需求,由學校招生,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畢業后到相關企業工作。該模式針對性強,實現了“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的結合,但是這種模式存在缺陷,即主動權掌握在企業手里,學校很被動,培養多少人,什么時候培養,完全根據企業需要,學校沒有主動權,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企業與學校之間地位的不平等。
第二種模式:“勞動和教學相結合、工學交替”合作模式。這種模式能夠真正實現“學與做”相結合。即,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通過到企業中實踐,達到了“理實”結合,是比較好的合作模式,被大多數院校所接受與采納。不過采用這種模式,學校要進行比較周密的安排,要求學校和企業制訂詳細的合作計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校學習與到企業進行頂崗實踐的時間安排必須科學合理。
第三種模式:“校中廠、廠中校”模式。這種模式就是“請進來、走出去”,即把企業“請進來”,在校園內設立工廠,使學生方便地進行專業實踐;“走出去”即把課堂前置到企業工廠里面去,學生邊實踐,邊學習。實現了校企之間的資源共享。但這種模式也有其弊端,那就是投資成本高,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損失和浪費。
第四種模式:“校企互動”模式。這種合作模式就是學校和企業互相委派相關的專業技能人員到各自的單位進行技能培訓或技能輔導。學校委派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頂崗學習與交流;同時,聘請企業的專家與能手到學校進行指導學生專業實踐,達到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目的。這種合作模式要求學校與企業之間簽訂相關的合作協議。
1.3 校企合作的意義
(1)學校層面。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謀求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最佳途徑。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2)企業層面。校企合作為企業選人、用人提供了一個平臺,特別是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大大降低了人才培養成本。
(3)學生層面。校企合作符合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打通了學生從實踐到就業的路徑,為學生職業發展與職業規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
2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分析
目前,盡管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法律法規不健全、校企合作意識不強、校企合作創新動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1)校企合作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從2014年國發《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2014〕19號文件)》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中提出的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再到2018年由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國家稅務總局6個部門聯合制定的關于職業學校進行校企合作的即《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教職成〔2018〕1號文件)》的引言中所提出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等,一系列關于校企合作的決定、辦法與意見,都只是鼓勵學校與企業進行合作。至于如何進行校企合作及如何解決在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實質性問題,至今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與監督,校企合作的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健全與完善。
(2)校企合作意識不強。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雙方的事情,前文中已提到校企合作是一種“雙贏”的合作模式。但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出現“一頭熱”的現象,即職業院校很積極,而作為合作的另一方——企業表現出很冷的一面。究其原因,就是企業對校企合作的意識不強,沒有充分意識到校企合作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3)校企合作創新動力不足。對于大多數學校與企業來講,他們認為校企合作無非就是互相利用、互相交換,甚至有互相交易的看法,認為是“一方出錢、一方出人”的傳統合作模式。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的發展。這種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只有進行創新與改革,才會有合作的動力與意愿。
(4)校企合作偏向于“合”,缺少“做”。筆者調查研究發現,多數高職院校所謂的校企合作就是找幾家企業,簽訂一個所謂的校企合作協議,而對于真正實施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紙上談兵”層面,沒有落到實處,偏向于“合”而缺少“做”。
3 完善校企合作的措施
針對上述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幾點解決措施。
(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法規體系。目前,有關校企合作的政策或規定大部分都停留在口頭上,甚至雙方所簽署的校企合作協議也充滿了口頭的味道;同時,校企合作往往出現“學校主動,企業被動甚至不動,缺乏合作辦學的內在動力”現象,歸根究底仍然是校企合作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的。因此,要從國家層面上要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法規體系,使之成為校企合作真正落地的有力保障。
(2)增強校企合作意識。意識影響物質,思想引領行動。在實施校企合作過程中,要增強合作雙方的合作意識,企業更應該增強這方面的合作意識,明白校企合作不是“一頭熱、一面冷”就能做好的。校企合作好了,對企業專業性人才的培養或培訓是有利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成本等。
(3)創新校企合作模式。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進步及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校企合作的雙方要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地進行合作模式的創新與改革,如進行“互聯網+校企合作”模式的開發就是一種新型合作模式。
(4)提高校企合作的實效性。校企合作不是一張“空頭”協議,更不是“紙上談兵”的口號。要把校企合作落到實處,校企合作重在“做”,使之真正成為學校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最佳路徑,成為企業選人、用人的基地。
4 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校企合作在高職院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及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要求校企合作要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進行創新與改革,只有這樣,才能使校企合作真正達到培養人才、為社會服務的目標。
參 考 文 獻
[1]劉景光,王波濤.當前國內外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構建研究述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7):58-62.
[2]江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困境與前途[J].江蘇社會科學,2010(S1):142-145.
[3]王芳,倪勇,任聰敏.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與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21-125.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