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婷婷 奚少敏
摘要: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如何傳承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如何在開發紅色教育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實現對紅色基因革命文化的保護,同時更好地發展挖掘旅游資源,是我國旅游業目前面臨的關鍵問題。以“一帶一路”為背景,以樹立文化自信為切入點,從開發紅色旅游資源的必要性出發,對紅色教育旅游資源進行分析,并融合“一帶一路”這一政策的優勢和特點,深入探討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適合廣東省紅色教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具體途徑,旨在推動廣東省紅色教育旅游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紅色教育;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517(2018)06-0092-02
1 廣東省紅色教育旅游資源調研的基本情況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政府國內外統籌發展的“超級規劃”,為我國“十三五”建設描繪出宏偉藍圖。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一再強調要堅持用革命傳統鑄魂育人、提倡革命文化、大力弘揚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為了讓青年學生了解“一帶一路”倡議,激發青年將個人成長和歷史使命結合起來,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建言獻策的同時增強文化自信、弘揚紅色文化、繼承革命傳統。筆者調查研究了廣東省不同區域的革命老區的保護以及紅色教育資源開發情況。
筆者將實地調研分為四個區域四個階段:客家地區革命老區—以河源市為例、英雄城市革命老區—以廣州市為例、粵北地區革命老區—以韶關市為例、粵東地區革命老區—以潮州市為例,從開發保護民主革命教育資源的必要性出發,分析廣東省不同地區民主革命教育資源,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戰略,深入探討適合廣東省不同地區民主革命教育資源開發的具體路徑。發現廣東省的革命老區教育資源豐富,但從全國教育紅色旅游景點景區以及紅色教育基地的視角出發,其宣傳推廣與使用保護的制度建設方面并不是特別完善,缺乏長遠與全局觀的發展戰略。
本文以廣東省“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內紅色教育旅游區、革命遺址、革命紀念館等為研究對象,就紅色教育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進行分析,形成對紅色旅游資源保護與宣傳的可持續性互動發展機制,號召打造廣東的“紅色”教育品牌,傳播紅色經典,拉動文化、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2 廣東省紅色教育旅游資源的現狀
2.1 未形成品牌優勢,沒有鮮明的市場辨識度,影響力不足
廣東省的紅色教育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如粵北紅軍長征路、東江縱隊、粵東鳳凰山戰斗等,僅廣州市的紅色基地就擁有十分大的發展空間,例如:蘇維埃政府舊址、國民黨“一大”會議舊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黃埔軍校、孫中山元帥府紀念館等十幾處地方,都在全國名列前茅。按理說,擁有著這么多豐富的紅色老區的廣東,紅色旅游業應該在這一優勢的帶動下實現蓬勃發展,但其實并不然,相比其他地區廣東在紅色教育旅游資源的開發上所取得的成效卻并不理想。廣東省目前并沒有將自身獨特的優勢轉化為品牌效應,并沒有像例如北京將“共和國首都”、上海將“一大會址”、江西將“紅都瑞金”、“井岡山烽火”、湖南將“偉人故里”等作為紅色文化品牌,發展出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紅色歷史遺跡作為廣東的品牌。
2.2 未形成旅游線路,呈點獨立發展,沒有形成集群式發展趨勢
廣東省紅色教育旅游產品的整體發展等級還有待提高。全國5A景區中廣東沒有排名;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游城市中廣東沒有列入;全國首批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中廣東也沒有入圍,由此可見,廣東省紅色教育旅游產品和資源的優勢并沒有發揮出來[1]。全國首批100個紅色旅游城市中,廣東在剛開始的時候只有3個,近期才增加到11個,廣東省在全國200個重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僅僅占有7個,這也表明該地區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優勢沒有被開發出來。
很多舊址都是處于未開發或半荒廢狀態,沒有專門的管理人員,路邊道路牌的指示不夠清晰,通往景點的路況仍需改善。景點的吸引力不強導致一些舊址基本上無人問津,失去了其原本的紅色意義。呈點狀各自獨立發展的態勢會導致紅色教育旅游景點的開發層次不一,這不利于廣東省紅色教育旅游資源的整體發展。
2.3 基礎設施尚需完善,體驗類活動少,游客停留時間短
部分地區(特別是農村等基層)當地政府對紅色景點的未來發展規劃的重視程度不夠,對相關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不夠,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紅色教育旅游地發展。景點的配套設施迫切需要完善或者部分完善,紀念館開展的其他形式體驗活動較少,游客的參與性只停留在參觀展品的程度。大多外地游客都將此地作為一個過路景點,游覽只是走馬觀花,紅色革命教育的目的并未達到。
2.4 開發形式單一,陳設內容雷同性高,陳展方式較落后
在黨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部分地區的政府投入了一定的資金對當地的紅色教育旅游資源進行整合開發,但開發的思路大多都是傳統的立碑建館的模式,未認識到當地資源在紅色旅游線路中應該怎樣定位,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等問題。開發過程中針對性不夠強,差異化不太明顯。展覽內容以圖片和雕像居多,圖片及內容與其他地方展覽館大體相似。
3 基于“一帶一路”倡議開發紅色旅游資源的必要性
3.1 打造獨特城市魅力的必然選擇
紅色文化是廣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上馬克思主義在廣東的快速傳播,中國紅色革命也在這個地方被賦予了新的意義,這讓廣東擁有了獨特的紅色印記。隨著國家政策發展和“一帶一路”背景的推動,這一歷史性的文化記憶在廣東得以保留。“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以來,紅色教育旅游資源的價值也成為城市建設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城市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方向[2]。
3.2 滿足新時代旅游資源開發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改變了重要論斷,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環境和發展空間,對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旅游不再僅僅局限于對自然景觀的視覺享受,更強調旅游景觀帶給人們的精神享受、價值追求以及對歷史事跡的一種追憶,廣東紅色教育旅游資源見證了先烈們前赴后繼、拋頭顱灑熱血的歷史痕跡。廣東省獨特的紅色教育旅游資源是旅游業開發的必然條件,同時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對紅色教育旅游提出的新挑戰。
4 廣東省紅色教育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路徑
4.1 整合紅色教育旅游資源,加大開發力度,合理規劃路線
開發利用紅色資源作為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不單單需要一個縝密的計劃,還需要付諸實踐和大量的資金投資[3]。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當給予大力支持,在保留當地特色的基礎上,分析出適合各地區紅色教育旅游資源的具體路徑,做到合理定位資源,突出紅色教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規劃出精品綜合旅游線路和經典紅色旅游路線,不追求“大而全”,追求“專與精”。
4.2 打造紅色旅游品牌,構建廣東紅色文化宣傳矩陣
在紅色旅游景區的開發過程中,要堅持以革命精神教育為主,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為輔的原則,使二者相互促進提升地方知名度。以紅色遺址、遺跡為平臺,加強紅色旅游宣傳,注重學術研究,形成文物的精品陳列,加強品牌效應建設,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和媒體建立紅色宣傳陣地,比如說,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各種手段來打造紅色旅游品牌,為發展該地區的紅色旅游業奠定良好的基礎,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4.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質量
從景區設計和維護的專業角度出發,對已開發的紅色旅游景區的運營方式在以政府為主導的同時,也要根據旅游市場的具體情況和旅游市場的需要進行規劃和宣傳,對現有紅色景區進行精度開發。發展廣東的紅色教育旅游,需要切實加強對廣東革命歷史遺跡的資金投入,例如加強公路鐵路等相關設施的建設,從而改變旅游區的交通狀況,使其更加便于游客前來參觀和學習;加強對景區工作人員的定期培訓,規范景區導游的解說,實現紅色服務專業化和規范化,從而提高整個紅色教育旅游景區的服務質量,促進該地區紅色旅游業的蓬勃發展。
4.4 優化學習體驗,增強交互靈活性
目前紅色旅游景區的開發,還停留在傳統的“景區講解+展館展示”的模式,游客體驗參與活動非常少。這與當下“體驗旅游”興起的時代是不符的,游客在景區停留的時間最長也不過1個小時。我們可以借鑒國外一些成功的旅游發展經驗,通過一些手段在景區內進行歷史情境的模擬和體驗,讓游客在觀賞歷史遺跡的同時,切實參與其中充當歷史角色,以翔實的史料、生動的語言講述和平年代背后或驚心動魄、或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體驗和學習。
5 結語
“一帶一路”這一規劃的提出,極大促進了各地區紅色旅游業的開發和建設,隨著旅游線路的不斷擴張,旅游規模也會隨之擴大,紅色教育旅游資源便開始融入“一帶一路”的政策中,成為紅色教育旅游景點開發的重要部分。打造紅色教育旅游景區,促進當地的紅色旅游業的發展,需要緊緊抓住開發的機會,這也是當前時代發展的要求和我國的重要規劃之一。
廣東紅色教育旅游資源富有深厚的革命歷史沉淀,這不僅是歷史給予我們的饋贈,同時也見證我們對歷史的銘記。當代紅色旅游業的開發,需要將紅色教育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優勢進行完美融合,廣東紅色教育旅游資源的開發是當前紅色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結合紅色教育旅游資源的優勢和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開發路徑,促進廣東紅色旅游業的穩步發展,從而推動廣東經濟的可持續性提升,是當前新的時代命題。
參考文獻:
[1] 溫朝霞,譚穎華.廣佛肇紅色旅游資源整合與協同發展研究[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6,10(01):20-24.
[2] 李颯颯.一帶一路背景下榆林紅色旅游資源開發路徑探討[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04):142-143.
[3] 莊依杰,張瑩,宋春生,等.關于梅州市紅色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的調研[J].品牌(理論月刊),2011(05):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