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婭楠 彭蓬 盧俊樺
摘要:城鎮文化特色是一座城市存在的在文化、歷史、自然、人文方面所獨具的優勢。湘潭依山傍水,山洲城格局獨特,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湘潭在城鎮文化特色塑造上應該如何與現代城市發展相銜接,打造屬于自己的城市名片?就此問題, 我們在湘潭應該在今后的建設中如何塑造城鎮文化特色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關鍵詞:湖湘文化;城市節點;傳統文化;文化傳承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517(2018)06-0099-02
調研湘潭這一城市與其他城市形象不同的優勢與特征,找準湘潭的城市定位,突出本城市的性格特色,重塑城市個性強化城市認知,破除“千城一面”的固有印象,彰顯出湘潭獨有的人文特色,提升整個城市的吸引力和城市品牌知名度,是我們正在探討以及不斷思考的問題。
目前,湘潭在城鎮文化特色塑造方面存在許許多多的問題,突出表現在這三個方面:一是城市整體風貌較差沒能成功打造屬于湘潭的城市節點;二是千城一面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三是城市的整體歷史文化氛圍較差,傳統文化保護沒有提上日程。
1 文化特色塑造的歷史前提
湘潭因為“境瀕湘水,境內有昭潭”而得名,湘潭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城市的變遷,都離不開湘江這一條美麗的母親河。湘潭作為一個典型的內河港口城市、多源的文化源頭和創新的城市文化、湖湘文化重鎮,是湘潭城市文化的主要特色,也是湘潭城市最獨特的“個性文化”魅力。
同時湘潭也是湖湘文化和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湖湘文化所蘊含的堅強不屈、敢作敢為、敢打敢拼、為了理想義無反顧獻身的精神也深深印刻在每一個湘潭人血脈中,烙印在每一個湘潭人的內心深處。
湖湘學派的思想傳承、移民大遷徙及帶來的包容思想,這些多元的文化特質,以及湘潭獨特的自然、人文環境,促使湘潭文脈源遠流長,生生不息,而湘潭也由此人才輩出,成為人杰地靈之地。移民文化也啟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使得社會變得更加的包容與開放,為湘潭人帶來了敢于開拓進取、用于拼搏、自強不息的文化特質。
在這些不同文化的無聲浸潤下,湘潭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偉大的革命領袖毛澤東、著名軍事家彭德懷元帥、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等等都出自湘潭。而且值得關注的是,湘潭的讀書人與其他城市所不同的是,他們都有著“讀書人會打仗”的優良傳統,如曾國藩、毛澤東和彭德懷等人,在他們的身上無不反映出這一獨有的特質。也正如曾國藩所說“湘潭人打脫了牙齒,連血一起吞下去”,楊度“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這都體現了湘潭人敢于吃苦不屈不撓的性格特征。湘潭作為偉人故里,擁有濃厚的歷史人文背景,就更應該認真搞好紅色之都,凸顯湘潭是革命的搖籃和開源地的優勢,來打造文化城市建設和城市建設的新目標。
2 城市節點的塑造
城市節點認識一個城市的窗口,它能夠展示一個城市的形象,并且使之能感染他人。目前湘潭能夠被稱之為城市節點的地方少之又少,湘潭火車站作為一個隱藏的城市節點空間,它展現了湘潭歷史發展的脈絡,同潭寶公路車站形成“一鐵一公”的格局,促進當地工業和交通的發展。加之《國民公約》旁邊還有“奮斗救中國”5個字,讓湘潭老火車站不僅僅成為一個交通樞紐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將中國人民的奮斗自救史鮮活展現了出來。可以說,湘潭火車站的歷史價值遠勝它的交通價值。雖然湘潭火車站的現狀未能給人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但是我們城市建設者可以在今后的城市建設中注重火車站及周邊地區的改造,塑造獨具湘潭特色的城市節點。
湘潭火車站是一座“活著”的建筑,它所展現出的是“活著”的歷史。所以不論是歷史價值還是文物價值,它的地位都毋庸置疑。我們希望它保存下來,盡量恢復原貌。因為這不僅是湘潭老火車站的光榮,也是回顧湘潭城鎮發展史的一個重要節點。畢竟,火車站和城市是命運的共同體,它是這座城市發展變革的最好見證者。
3 塑造文化特色
在中國正在發生的社會變遷的大環境下,城市里富有地方個性的傳統自發性民俗漸趨少見,例如春節期間的舞龍舞獅表演,端午節期間在湘江舉行的眾多隊伍參賽的并吸引大量觀眾的龍舟比賽等等。傳統的湘潭花鼓戲、湘潭湘劇、皮影戲在電視電影的時代面臨著生存的威脅。湘潭地區民間的傳統音樂主要包括嗩吶演奏和山歌等。湘潭縣青山橋的民間嗩吶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也是湘潭市唯一的入選項目。
而李清德等民間人所表演的湘潭方言脫口秀則是通過互聯網與媒體引起公眾廣泛關注,他們將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藝術形式以較“土”的湘潭方言為載體呈現到大眾的視野之中,以農村或城市中下階層的生活趣聞和自嘲性的社會觀察為內容,用一種極具幽默性質的形式體現了新世俗文化的一種復蘇。
注重傳統文化的發掘,在民俗活動、民俗節日中積極開拓新的活動形式,增加傳統活動內容是塑造文化特色的重要環節。我們應該加強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傳統文化的風采展示,使社會上自發形成一種尊重傳統文化的良好風氣。
4 傳統文化的保護
湘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有著較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據統計,目前湘潭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1項,省級3項,市級23項,區縣級80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名,省級傳承人3名,市級傳承人5名。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非遺保護現狀堪憂。
飛速的城市化帶來的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也將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逐漸縮小。這些來自民間、扎根于鄉土的文化傳統以及構成的文化遺產,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所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且任重道遠。
然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比保護難度更大的是傳承,而傳承的關鍵是“人”。幾千年來,為非遺保護做出最大貢獻的就是世代相傳的代表性傳承人的活態傳承。拿韶山山歌來說,雖然有年輕人愿意接觸、學習,但由于文化環境和審美觀念發生改變,演唱時很難把握方法和音調。因此,想要保持山歌的原汁原味,關鍵還是得靠人。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軟實力,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一個城市的立身之本。民間傳承、史志編修、經典普及,弘揚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積極培育創新文化是城鎮文化特色傳承和發揚的主要手段,我們應該傳承和保護歷史文脈,積極拓寬保護視野,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全面改造、經營、利用好各類歷史文化資源。
參考文獻:
[1] 黃偉龍. 關于溫州城市特色塑造的思考[J]. 浙江建筑, 2006(11).
[2] 黃思杰. 合肥市城市特色分析[J]. 山西建筑, 2007(1).
[3] 阮儀三. 歷史環境保護的理論與實踐[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