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藝
摘 要:小學語文課本里幾乎每篇課文都有一幅或多幅插圖,這些插圖不只是為了美觀而設計的,也可以作為一個寶貴的閱讀資源,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精美的插圖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如何讓學生通過與插圖的對話為閱讀文本、寫話運用做鋪墊,如何充分利用課本插圖來進行語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經過看圖、說話、讀文本、寫話四個階段。
關鍵詞:看說讀寫;課本插圖;低年級
小學語文課本里幾乎每篇課文都有一幅或多幅插圖,這些插圖不只是為了美觀而設計的,也可以作為一個寶貴的閱讀資源,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中提到插圖教學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和形成的重要途徑之一,它能夠將挑戰性的開放學習環境與問題情景相結合,誘發、驅動并支持學習者同時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進行反思與調控。精美的插圖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如何讓學生通過與插圖的對話為閱讀文本、寫話運用做鋪墊,如何充分利用課本插圖來進行語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經過看圖、說話、讀文本、寫話四個階段。
一、看圖,走進美麗世界
一二年級的兒童大多對于色彩鮮艷的圖畫充滿興趣,圖畫直觀、生動,有直接的視覺沖擊效果,易于理解,是學生走進文本的敲門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到“關注兒童感興趣的作品內容和形式,如連環畫、漫畫等圖文并茂的繪本,簡短的童話、語言、故事、兒歌等,激滿足和激發兒童的求知欲望。”
拼音對于剛入學的小學生來說是抽象陌生的,而圖畫則是學習拼音的拐杖,不管是音還是形,用相似的圖畫來引入介紹,是一年級學生認識拼音的好方法。如學習“t”可以讓學生先觀察到圖上畫著一個小女孩拿著雨傘,傘把朝下,配上口訣“傘把朝下t t t”進行教學,“t”形象直觀,便于學生記憶。學習“k”時通過觀察圖上畫著兩只小蝌蚪咬住水草的生動圖畫正好形成了“k”的形狀,再配上口訣“兩只蝌蚪kkk”既讓學生記住了“k”的音也讓學生記住了“k”的形。
識字是低年級教學中的重點,《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低年級要達到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愿望的階段目標,要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習漢字的興趣。”圖也可以作為識字的工具。如在一年級上冊《日月水火》一課中,通過看課本中的圖片,再結合象形文字特點來識字,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低年級學生能借助讀物中的圖畫,了解詞、句意思和課文內容。教師應指導學生把插圖和課文的相關語句聯系起來,圖文對照,學習借助圖畫猜想、印證,了解詞語、句子的意思和課文內容,認識事物,豐富想象。”插圖作為文本中特殊的對話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的插圖色彩明麗,情節性強,與課文的內容相映成趣。有些畫面還能幫助學生理解一些平時不易觀察到的現象,如,蜻蜓如何“立”在荷葉上,小水珠如何愜意地“躺”在荷葉上等。不管是拼音教學,還是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課本插圖都是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
二、說話,表達內心體驗
愛表達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低年級的孩子在看了課本漂亮的插圖后往往躍躍欲試,都很想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么,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或者是表達自己的想法。從圖中提問或者找答案都是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知解讀文本的開始。《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低年級學生能在看圖或留心觀察事物后,將自己感興趣的見聞將給他人聽。” 如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插圖,插圖上的狐貍神氣活現,搖頭擺尾;老虎半信半疑,東張西望,非常有趣。教師請學生結合課文看插圖說一說,你從哪里可以看出這只狐貍神氣活現呢?激發學生表達交流的愿望,充分交流之后還可以根據圖畫的提示進行表演,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又如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插圖非常清晰地展現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生長過程,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句式和插圖來復述生長過程,教師可以利用插圖質疑,引導學生找出關鍵信息,分句說出小蝌蚪的變化;再借助圖片排列的方法,厘清小蝌蚪的變化順序;最后圖文結合,完整復述青蛙的生長過程,說話訓練是為讀課文感受文字優美的表達方式做鋪墊。
三、讀文,感悟魅力文字
說話訓練以后再讀課文,更能感受到同樣一幅圖可以用更美更準確的表達方式。如二年級下冊的《找春天》一課,先讓學生看圖,說一說你從哪里看到了春天?學生通過看圖能說出小草發芽了,小溪解凍了,桃花開了……接下來再讓學生到課文中去感悟優美文字:“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她在喜鵲、杜鵑嘴里叫,她在桃花、杏花枝頭笑……”美美的文字就和直白的語言形成對比,學生立刻就能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如《難忘的潑水節》一課中學生在看圖后再讀課文,文中描寫周總理“身穿對襟白掛,咖啡色長褲,頭上包著一條水紅色頭巾,笑容滿面地來到人群中。……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一句話就將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歡快地過潑水節的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學生也能圖文結合,從中學會如何細致描寫人物的衣著、表情、動作。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低年級古詩教學不需要逐字逐句講解,要引導學生聯系插圖,展開想象,反復誦讀。”如一年級《畫》通過看課本插圖學生就明白了,因為是畫中的鳥,所以就算人走近了鳥也不會害怕,因為是畫中的花,所以不管春夏秋冬花都開著,詩歌用了“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來描寫畫的意境。二年級上冊《登鸛雀樓》一課中通過看圖,指導學生看圖理解“依山”和“盡”的意思,再引導學生看圖說說詩人王之渙在傍晚時分登上鸛雀樓,他看到了什么?當詩人還想看得更遠些,應該怎么做呢?引導學生說出“站得高,看得遠”,進一步體會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哲理。學生在誦讀中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讀出古詩的韻律,感受語言的優美。
四、寫話,學以致用展風采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低年級學生能在寫話中有意識地運用閱讀和生活中積累的詞語,在寫話過程中感受表達、交流的快樂。”優美的語言文字是在平時的學習中積累的,如果能正確地學以致用則說明說明學生掌握了文本所表達的詞意、句意。課本里的一些插圖是很好的看圖寫話素材。比如二年級下冊《雷雨》中的插圖就可以在學生學完本課后試著寫一寫,基礎較弱的孩子至少能背下課文里的句子后照寫下來,能力優秀的孩子不僅能用上課文里“黑沉沉”、“越來越亮”、“越來越響”等詞,還能加上自己的想象進行寫話,這為描寫雷雨天氣打下基礎,做了積累。如二年級上冊《葡萄溝》中第二自然段中的“茂密的枝葉向四周展開,就像搭起一個個綠色的涼棚。”“一大串一大串地掛”“五光十色”“熱情好客”等好詞佳句就是描寫家鄉很好的介紹詞,當看到類似課本插圖或者介紹自己家鄉的時候,學生就懂得用上學過的詞句,表達更為完整豐富。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現代對話理論認為,作者與讀者的關系,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閱讀行為也就意味著在人與人之間確立了一種對話和交流的關系。同樣,讀者與文本、編者(包括插圖的創作者)之間也通過閱讀行為這一橋梁確立了一種對話和交流的關系。那么,插圖——作為特殊的對話成員就不應該在閱讀教學中被遺忘。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倪文錦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福建省小學新課程教學要求 語文》福建教育出版社
[4]《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作用、使用及其意義》
[5]《小學語文課文插圖教學資源開發策略》連云港師專一附小 金鳳
(作者單位:廈門英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