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秀芬
摘 要:經濟發展新常態是新時期我國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構,也是深化改革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新的歷史時期,以戰略性、可持續性發展的視角,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內在需求。本文分析了新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及面臨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之上,從積極培育新經濟、化解產能過剩、推動創新發展等方面,切實落實并構筑供給側結構改革,推動社會經濟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新時期 供給側結構改革 問題 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09(b)-158-02
2015年11月,我國提出“供給側結構改革”戰略思想,并于2016年在全國全面推行,以“三去一降一補”的工作布局,構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大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時期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內在需求,更是構筑經濟發展新格局的有力抓手。雖然機遇與挑戰并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困境重重,也不能阻擋我國深化改革發展的堅定步伐。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發展背景與環境,要求“改革”的持續性、深入性,能夠切中經濟發展要害,以培育新經濟、新動力為導向,助力改革發展的穩定推進。本文立足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研究,就如何深入推進做了如下具體闡述。
1 新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
1.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時期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在需求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經濟發展已步入新的階段。新的時代背景、新的經濟要素,強調新時期下的經濟發展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首先,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經濟新常態的引領,需要供給側結構改革,為當前的經濟發展換擋增速,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注入經濟發展的新要素,推動經濟向好、向快發展;其次,傳統經濟增長模式日益疲乏,經濟步入發展新常態,更加要求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盤活新的經濟要素,轉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最后,經濟發展的引領,需要適應新的發展環境,著力新的發展驅動點。供給側結構改革著眼大局、謀劃戰略發展,能夠更好地適應并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1.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時期構筑經濟發展新格局的有力抓手
從“一帶一路”的推進,到“亞投行”的運行,我國經濟發展步入了新的階段。供給側結構改革作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在構筑經濟發展新格局的戰略謀劃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戰略發展的推進,需要“改革”的動力投入,供給側結構改革無疑是新時期改革的動力之源,能夠助力構筑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新格局;另一方面,在機遇與調整并存的當前,經濟發展有了更高要求,在增長與質量的雙重構建之下,需要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有效推進,為經濟發展鋪設道路、搭建良好的發展空間。
1.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時期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重要保障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化改革發展的決勝階段,經濟發展環境的優化尤為重要,直接關系到社會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推進。首先,“轉型”要求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發力,為新時期的經濟調整、動力轉換提供新的環境,從本質上轉變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缺乏創新力的局面;其次,“轉換”要求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有力構建。傳統粗放型經濟已不適應新時期的經濟發展需求,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提高,就是要進一步轉換當前經濟的增長點,同構建低碳、環保、循環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優化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環境;最后,戰略性發展的推進,應在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產能等方面,落實供給側結構改革,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化解產能過剩問題。
2 新時期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困境
2.1 實效:需求管理存在實效問題,影響供給側結構改革
在深化經濟發展的戰略布局中,“三駕馬車”無疑是重中之重。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吸取管理的實效性問題日益突顯,“三駕馬車”的驅動效能日漸乏力,對于供給側結構改革形成較大影響。首先,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國際貿易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出現放緩趨勢,需求層的動力減弱,對于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持續推進形成一定影響;其次,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實體經濟發展總體欠佳,如何刺激資金流入、盤活實體經濟發展,成為當前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出發點;最后,消費在拉動經濟發展等方面,也呈現出乏力狀態,消費空間提升的有限性,成為影響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因素。
2.2 失衡:產業結構存在失衡問題,造成市場供需失衡
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是新時期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著力點,更是經濟新常態下的集中體現。當前,我國三產結構比重不合理,市場供需失衡問題比較突出。首先,三大產業結構在優化調整中,表現出較大不適應性,導致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供給側結構改革面臨阻力,難以在短時間之內實現對供過于求的問題解決;其次,在諸多領域,存在嚴重的產能不足,也是當期產業結構失衡的重要體現。特別是在綠色食品、高端裝備等領域,存在明顯的供給不足。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推進,旨在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若從單一的需求側刺激,顯然難以實現對供需合理優化匹配的構建;最后,供給側結構改革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依托,市場供需失衡的持續存在,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影響較大,一旦供給側結構改革實效、供需失衡持續發酵,則會對改革開放的穩定性造成影響,不利于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
2.3 消失:傳統經濟發展紅利消失,經濟增長動力缺乏
毋容置疑,傳統粗放式經濟增長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傳統經濟發展紅利,粗放式經濟發展顯然難以適應當前的經濟發展需求。三大產業發展紅利的消失,讓經濟增長動力缺乏。首先,經濟增長環境惡化,傳統經濟發展環境難以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動力,這成為傳統經濟發展紅利消失的集中體現;其次,供給側結構改革缺乏改革環境,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產業難以形成合力,影響經濟穩定增長;最后,我國在科研成果轉換等方面,缺乏產學研的有效結合,較低的轉換率,難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也不利于創新驅動力的有效形成。
3 新時期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路徑
在新的歷史時期,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深入推進,是適應并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要著力點。當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面臨新的機遇與調整,在改革困境中要以創新發展為驅動,以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經濟為著力點,促進經濟發展的持續、穩定增長。因此,具體而言,新時期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創新路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鋪設。
3.1 培育:積極培育新經濟,助力供給側結構改革
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之下,應積極培育新經濟,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成為供給側結構改革“加法”工作的重要內容。首先,經濟轉型發展、傳統發展紅利消失,新經濟的培育,旨在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動力,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以更好綠色、環保、高端的新經濟,助力我國經濟的新發展。特別是在高端產業發展方面,我國應立足實際情況,構建產業結構升級戰略,以更好地滿足高層次的需求;其次,政府要從政策調控、創新驅動等方面,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一方面,政府要減少對市場經濟的干預,讓市場成為驅動新產業的重要環節;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寬松的、具有引導性的政策,推動產業經濟向新領域、高層次方面發展;最后,要大力培育經濟增長點,要轉變傳統發展模式,搭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良好環境,通過市場發展、制度機制創新,更好地激發市場經濟發展,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求。
3.2 化解:化解產能過剩,落實供給側結構改革
在粗放型經濟的發展環境之下,我國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為供給側結構改革“減法”的工作重點。從實際來看,傳統鋼材、水泥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比較突出,產業過剩問題的環節,直接關系到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有效途徑。首先,要充分依托國家戰略發展布局,在“一帶一路”的倡議發展之下,構建經濟發展新模式,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助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都有助于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其次,從長遠角度而言,產能過剩問題的有效解決,在于產業體系的培育,能夠在傳統產業經濟的基礎之上,做好產業集群、壯大新經濟,都可以更好地發揮產業大體系的重要作用,化解產能過剩等問題;最后,區域經濟發展,要注重協調性,立足自身資源優化,打造綠色、環保、高端的經濟體系,讓產業結構發展更加科學合理。
3.3 創新:推動創新發展,構筑供給側結構改革
創新發展是時代的主旋律,推動創新發展,是為了更好地構筑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乘法”工作,盤活經濟發展活力。首先,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戰略布局中,要堅持以改革發展為驅動,優化改革環境、培育改革動力,為供給側結構改革色深入推進,搭建良好的內外條件;其次,在工業4.0的大背景之下, 要大力推進高端制造業等領域發展,并且在芯片、高端技術等領域,也要有所突破性發展,以更好地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最后,要進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能夠通過產學研于一體的發展培育,更好地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創新發展中,要提高企業、院校及社會參與的積極性,能夠在“雙創”的大環境之中,以創新發展驅動供給側結構改革。
4 結語
總而言之,改革是一個過程,需要消除阻礙,建立驅動因子,為改革提供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改革的“大戰略”,也是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內在需求。在本文的探討中,新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在于創新驅動,鋪設改革的新路徑。在筆者看來,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一是要積極培育新經濟,助力供給側結構改革;二是化解產能過剩,落實供給側結構改革;三是推動創新發展,構筑供給側結構改革。著眼于實際、謀劃于大局,推動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寧.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生產力研究, 2016(21).
[2] 王小廣.供給側結構改革:本質內涵、理論源流和時代使命[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6(4).
[3] 盧鋒.如何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河南社會科學,2016(8).
[4] 鄧力平.新發展理念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稅收定位[J].東南學術,2016(13).
[5] 莫觀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稅收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