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
摘 要:態度作為信念的外部表征和具體表征擔負著教育對象信念成形過程的疏通關節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對象及教育情境構成影響教育對象態度改變的四個基本要素,追求認知平衡和協調的心理本能是教育對象態度改變的基礎。
關鍵詞:態度改變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態度改變理論相關概述
基于信息傳遞理論和社會判斷理論,霍夫蘭德提出了態度改變說服理論。根據理論來源中態度改變包含說服性信息的來源、說服性信息、說服性溝通的方法或媒介、說服的對象四個因素,需經歷“注意信息”“理解信息”和“接受信息”以及由明確的態度區域、不明朗的態度區域和拒絕的態度區域構成的內在判斷區域的存在,霍夫蘭德提出“外部刺激→目標靶→干預過程→結果”構成的說服模型。
與人們通常(一般是積極的)自我概念相違背的行為所導致的不適感即為認知失調,利昂·費斯汀格是第一個對這一現象作出精確研究的人,他認為失調的程度由“協調認知數量與協調認知數量的相對比例”和“認知的重要性”兩者決定。減少認知失調不適感的途徑不外乎有三種:其一,通過改變行為使之與不一致的認知協調統一;其二,改變原有不一致的認知,使行為合理可接受;另外,則是通過增加新的認知,使我們的行為合理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態度闡釋
從教育實施過程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信息和教育情境組成態度改變的第一步“外部刺激”,作為教育對象的目標靶成為信息傳遞的第二站,對信息處理加工和預選的內部加工階段成為第三環節,最終作出評價、選擇產生態度改變與否的結果。這其中,教育者的權威性、可靠性和喜愛性等維度直接影響著學生對信息來源的判斷和信任度;教育信息的差異性、恐懼喚醒和論證強度影響著信息對學生的刺激強度;教育情境的分心、強化、預警則潛移默化地起到暗示和引導作用;教育對象自身的道德免疫力、信奉和人格特征決定著內在認知的強度和方向;干預過程的信息學習、情感遷移、相符機制和反駁最終決定著對內外認知及行為的偏好選擇。
三、態度改變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措施
1.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刺激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個人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借助有深度的知識力量樹立自身權威。同時,作為價值信念的傳播者,教師還需要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與學生同理心,體現師者的可靠性。另外,教師外在儀表的得體和人格魅力的塑造也有利于學生的信服。
教育信息要在內容上保持適度的差異性,在教材的基礎上增加熱點生動的案例,通過新穎、有沖擊力的內容喚起學生的興趣。內容還要具有警醒和約束作用即態度改變中恐懼喚醒的效力。通過雙面論證而不是單方面論證的方式,讓學生做出自由而向善的選擇。
在課堂情境中應注重利用分心和預警機制,借助教育策略做好課堂活動和講授內容的組織與呈現。通過重復、多角度分析、開放式討論等進行強化。
2.完善教育對象的道德免疫力和信奉
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進行預防接種合理應對教育對象的道德免疫。面對大學生過去人生經驗累積成的信念大廈,簡單地灌輸和說服只能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在此情境下,通過豐富學生的實踐生活和雙面論證等對大學生的信念進行熏陶和感染反而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面對學生內在認知的失調,要引導學生做出語言和行動上的承諾,以行為上的改變促進認知協調。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介過程的工作效率
干預過程中的效率可以通過推動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提高信息學習的能力和效果。充分發揮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借助合理的學習任務和有效的考核方式督促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教育者還要注意自身、環境、教育信息所滲透的情感體系的搭建,鋪設有利于學生對教育信息進行情感遷移的線索,降低對信息的反駁和排斥。
4.樹立合理有據的教育結果和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超越性和現實性的雙重屬性,在教育實際中很難將二性拆分開來。要發揮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就要科學地加強課程建設和課堂建設,這離不開合理有據的教學目標的引導。第二課堂的活動實施,也應為圍繞提高專業能力、培養道德素質等明確目標組織開展。
參考文獻:
[1]季海菊.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南京社會科學,2015(5).
[2]郭毅然.道德教育中的態度改變機制探析[J].道德與文明,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