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摘? ? 要】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較吃力。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掌握數學知識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從而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數學? 動手操作?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4.076
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可能得到發展。小學數學的學習是一項重要的智力活動,而小學生往往缺乏感性經驗。對于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就忘了;看過了,就明白了;做過了,印象就深刻了。因此,要讓學生動手做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好動、好奇心強,動手操作容易吸引學生的參與,讓學生親手動一動,勝過老師一遍又一遍地講解。實踐證明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是實施高效課堂的一項有效措施。
一、創設情景,營造動手操作的課堂氛圍,讓不利變得有利
在學習11-20的數的組成時,好多老師建議:“一年級學生貪玩,好動,如果在課堂上使用學具,他們就知道用具玩,根本不可能認真操作,專心聽課,老師只需在黑板上畫,讓學生看、想就可以了。”我轉念一想:如果如此去上課,學生的動手能力何從培養?失去操作一堂生氣勃勃的數學課就變成了死氣沉沉的說教課,泯滅了一年級孩子的天性,我要讓不利因素變成有利因素。那天,我讓孩子氣提前準備好小棒和皮筋,課堂上我先讓孩子們自由玩小棒,有的同學用小棒數數,有的同學用小棒搭橋、修房子,有的同學用小棒搭學過的平面圖形,有的用小棒量桌凳、書本、自己的指甲……5分鐘過去了,孩子們的興趣過去了,有的孩子不耐煩地問:“王老師,這節課就玩這個嗎,我都玩完了。”我見時機成熟,大聲說;“孩子們,老師教你們玩小棒如何?”“好!”孩子們手握小棒拭目以待。“請將手中的小棒數出10根捆成一捆。”頓時,教室里鴉雀無聲。“王老師,我不會用皮筋。”斯一烜急得快哭了。“老師教你們!”。大家的目光齊刷刷地移過來“原來這么簡單!”一分鐘去了,教室里舉起了許多小手“老師,我捆好了”。一堂生動有趣的數學課在孩子們的動手操作中拉開了序幕,課堂也因此煥發了生命力。
二、把握好動手操作的時機,拓展學生的思維
學生的智力發展、應用能力的提高往往借助于動手實踐。通過動手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在動手操作中拓展學生的思維。通過學生的操作,你會發現,教學中的疑難點變得具體形象化。如:在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我要求學生對照算式40-28進行學具操作,要從40根小棒里拿走28根,應該怎樣拿?個位上的“0”不夠減“8”怎么辦?接下來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再讓學生把操作過程加以完整地復述,結合列豎式講清算理,順利地歸納出退位減法的計算法則。這樣動手操作,使“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上退一再減”的算理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表象,使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同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也能得到全面和充分的體現。
三、加強操作、語言表達與思維的有機結合,讓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不但要重視使用教具,還要強調學生使用學具,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通過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思維的起點。例如:在教學鐘表的認識這節內容時,為了課堂教學的方便,好多老師都讓學生去買現成的鐘面模型,但我認為,現成的鐘面模型不但價格貴,而且上面有秒針的干擾,個別質量差的上面數字模糊,或者形體太小,圖案太多,恐怕會給教學帶來諸多不便。于是,我提前讓孩子們在周末先自學本節內容,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分針,及有多少個大格?多少個小格?有哪些數字?他們是怎么排列的?然后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制作鐘表模型。
在新課進行時,同學們各自拿出自己制作好的鐘面模型,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并爭先恐后地交流著各自的做法,教室里一片沸騰。看到這樣的情景,我不是氣憤,而是高興至極。我順水推舟:“孩子們,這節課你們也來當老師,講講你手里的鐘表,好嗎?”于是我把話筒放在講臺上,自己坐在學生的位置上,孩子們一個接一個有序地講解著。一節課下來,我這個老師居然什么事也沒干,孩子們卻在制作與講解的過程中不師自通了。就這樣,令好多老師、學生頭痛的內容在操作與匯報的過程中不攻自破,學生學得快樂,老師教得輕松,何樂而不為呢?
四、及時動手,在操作中鞏固記憶,培養學生能力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質量的動因,也是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前提。數學知識的枯燥乏味令好多學生望而卻步,懶得去學,懶得去記。如果在操作中鞏固,在興趣中學習,對于小學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一定樂于接受。在學習10以內數的組成和加減后,我發現孩子們在計算中常常出錯,而且好多學生計算速度慢,部分學生借助數手指才能完成。我私下問了同年級的其他數學老師,他們也有同感,好多老師說必須讓孩子強行記住,要不然對以后的計算能力會有很大的影響。我想對一年級的娃娃來說要讓他們把一道道算式強行背下來是何等的枯燥,那樣孩子們只能更加討厭數學、懼怕數學。如何增加孩子們學數學的興趣?如何培養他們強烈的數感?如何提高孩子們的計算能力呢?于是,我想到了讓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制作方式、形狀、材料制作算式卡片的方法。第二天,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學生制作的卡片真可謂精致、美觀。課余,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翻閱、朗讀。瞧,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計算能力等同時得到了提高。
五、平面圖形作畫,加強對圖形的辨別,學生的動手操作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在一起,讓學生感覺數學的魅力
在學習了平面圖形的認識后,好多孩子將圖形名稱混淆,針對這種現象,我讓孩子們用平面圖形作畫,作好后,說說你用到了哪些平面圖形?第二天上課,我專門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讓孩子們把自己的作品張貼到黑板上進行展示。孩子們爭先恐后上臺。一次小小的動手,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中不但學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而且發現了數學的美,感受了數學的魅力。
綜上所述,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學習數學,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學生思維活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從聽眾的角色真正變為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主人。所以,在小學數學中教師要做好引導和指導,盡量讓學生親自去動手操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樣,學生的整體素質定會得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必然達到“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