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湘
【摘 要】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行為,是進行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方面,如何進行課堂教學提問更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提問是通過師生互動、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提問 優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6.124
長期以來,一些數學教師對課堂提問重視不夠、研究不深,主要普遍存在以下問題:粗效提問,實效不高。教師往往隨意提問,甚至流水式提問而導致“滿堂問”,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維度的問題,學生常可用“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回答,這種看似活躍的課堂氣氛,實質上是在為教師的教或板書“填補空擋”服務,教學實效不高;教師提問多,學生主動提出的問題少,比例嚴重失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下面就如何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策略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課堂提問中存在的誤區
在平時教學中,不切實際的提問往往會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思維的發展,影響教學的質量。在課堂提問中常見的誤區有以下幾種:
(一)教師提出的問題過難
課堂提問時教師設計的問題雖然要有一定難度,但有的教師提問超出學生知識范圍,大而空;甚至未開講,就把需要深化的內容提出問題。這樣的問題學生無所適從,只能面面相覷,目瞪口呆,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熱情和信心。
俗話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教師的提問隨意拔高,違背了學生的學習規律,導致學生思維斷層,“跳來跳去夠不著”,這樣提問毫無效果可言。
(二)教師提問的語言不夠準確
我們知道,課堂提問離不開語言,而語言的準確是至關重要的。所謂準確的語言,就是提問的語言應該滴水不漏,不能有空子,不能含混不清,不能模棱兩可,更不能出現錯誤。同時語言要簡練,不能啰嗦,不能重復,要做到言簡意賅。
(三)教師課堂提問內容過于簡單化
學生的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必然存在著好、中、差,如果教師在課堂提問時統統都讓好學生回答,而忽略后進生,就會造成兩極分化。而且許多教師經常提出類似“是不是?”、“對不對?”等問題。這類問題學生很容易找到答案,也難于使教師從學生回答中找到學生錯誤癥結所在。
(四)教師提問密度過大缺乏科學性
提問雖然是課堂教學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但是提問并非越多越好,“滿堂灌”和“滿堂問”同樣不可取。如果提問過多過密,學生忙于應付教師的提問,精神過度緊張,容易造成學生的疲勞和不耐煩,不利于學生深入思考。有些老師一節課總是"馬不停蹄"地提問,把每一個要教學的內容,分得很細很細。這樣不利于學生思考,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提問要適度,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使提問發揮最好的效果。
以上所列舉的種種誤區,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質量,而且也使有效教學難以獲得可靠保障。所以,我們應反思如何保證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問題。
二、課堂提問的優化策略
優化課堂提問,其實就是提出新的問題,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從初中數學學科特點著眼,優化課堂教學中的課堂提問,應緊密圍繞教學目標,緊貼學生實際。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與能力及心理素質水平,向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遇到阻礙,想說又不知怎么說,想做又不明具體思路的時候,產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時,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進而獲得斯知,提高能力。就學生而言,應對教師講授的數學知識和問題的解決提出自己的見解,以期師生共同探討,進而增長知識,開拓思路,培養創新精神。課堂提問對增長學生的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認識規律看課堂學習過程,是一個由不知到知,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其動力之一是“學有所疑”。問題是思維的動力,從問題到解答,學生的認知就能前進,創新能力就能逐步得到培養。
1.圍繞教學重點設問。教師備課時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為了突出教學重點,通過有計劃地提出新穎獨到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由于所設計的問題是圍繞重點問題提出的,因此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既能突出教學重點,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能培養和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和能力。
2.圍繞教學難點設問。當學生原認知結構中的相應數學知識不能順利地完成對新知識同化時,這樣的新數學知識就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而難點是有相對性的,由于學生的知識結構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地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因材施教,把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轉化成易于被學生認知的數學問題。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使多數學生經過短時間的認真思考能回答得出,或者“跳一跳能摘到桃”,則教師的提問既能突破教學的難點,又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還能體味到問題解決的成功樂趣。
3.明確目的性。提問要緊緊圍繞實現教學目標這個中心,突出教學的重點,有明確的目的。優化課堂提問,提哪些問題,在何時提出,提問哪些同學,期望得到怎樣的結果,學生可能回答的情況及處理辦法等都要有明確的通盤設計。
4.富有啟發性。問題的設置要從實際出發,能被學生接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富有啟發性,這就要求選好、選準問題的角度,既要從同一角度設置幾個相似的問題,又要引導學生用同一思維方式思考,以達到知識內化及遷移之目的。此外,對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設問,激起學生積極思維的興趣和動力,深刻揭示問題的內涵,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5.注重廣泛性。數學課堂教學的對象應是全體學生,教師提問必須面向班級學生的大多數。因此設置問題時要顧及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智力結構,所提問題深度應遵循少數優等學生。經獨立思考后能解答,絕大多數學生經充分思考并經過教師的點撥后也能答出的準則。還要克服教師“先提名,后提問”,不能面向大多數,不能激起全體學生積極思維的失當方式。因為沒有注意廣度,指定學生發言后,其他多數學生的思維處于松散狀態。
總之,優化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是教師,教師首先要強化提問意識,努力創設問題情境,在備課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必須注意優化課堂教學提問這一環,使之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較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切實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