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兵
摘 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開拓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數學的方法。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小學數學;實踐運用
數學是小學的必修科目,在考試中占有很高的分值。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單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好數學的方法。只有讓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他們才能輕松應對各種數學問題。這也就是要求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善于“啟迪”學生,讓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因此,教師要學會合理地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欲望,開拓學生的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那么,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來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呢?
一、保證學生思維處在自由狀態下
教師運用啟發式教學法,要讓學生的思維處在自由的狀態下,不能局限學生的思維,這樣才能保證教師在“啟”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有所“發”。因此,在教師首先要向學生明確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懷疑的態度,讓學生的思維不受限制,這樣才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比如在做數學題目的過程中,學生對于書后的講解和答案要抱有懷疑的態度。其次,在學生具備懷疑意識之后,教師應給予學生發表自己言論的自由。語言是思維的外在體現,當學生的發言權不受局限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他們的思維是處在自由狀態下的。同時,因為小學生在課堂上相對比較害羞,所以教師在給予學生發言權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言論,從而達到“發”的效果。最后,教師在進行“啟”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言論。在學生發表自己言論的過程中,隨意地否定或者批評學生,這樣不僅會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會大大影響啟發式教學法的效果。所以,教師在“啟”的過程中,要盡量以鼓勵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保證學生思維的自由。另外,值得教師注意的是,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所以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的理解能力和數學水平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啟發。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啟發式教學法的效果,讓學生有所收獲,共同進步。
二、為學生設置啟發性的問題
在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教學時,教師要為學生設置一些比較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所謂啟發式教學,“啟”是教師的工作,而“發”是學生的收獲,也是“發”呈現的結果。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啟發式教學法的效果,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教師在設置數學問題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并且,教師在選擇問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
教師在選擇啟發性問題的過程中,必須要從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出發為學生選擇合適的問題,從而達到開拓學生思維的目的。
2.實際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教師在選擇啟發性問題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考慮實際的數學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這樣一方面是為了完成教學進度,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啟發式教學脫離教學實際。
3.問題的數量
數學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教師在設置啟發性問題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問題的數量,而且,如果問題太多,學生完成不了也會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反而不利于后面的數學教學。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教師還要給予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因為教師在“啟”之后,學生不一定立馬就能“發”,所以教師要讓學生有時間和機會去思考,從而充分發揮啟發式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結合上述的兩大點,在保證學生思維處在自由狀態下時,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布置的啟發性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數學水平,而且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利于學生以后的學習。并且,教師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還要及時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地啟迪學生,從而更好地發揮啟發式教學的效果。
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科目,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而且還要教會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啟發式教學法來教學。教師在進行啟發式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證學生的思維處在自由的狀態,這樣才能保證教師在“啟”的時候,學生能夠有所發。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的學情、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為學生選擇合適的啟發性的問題。最后,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從而提升啟發式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祖標.啟發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與實踐[J].新課程(上),2017.
[2]張平榮.啟發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與實踐[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