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晨
摘 要: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的關鍵時期,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學具是一個直觀形象的材料,能夠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而教學過程中應當有學生的參與,針對此類問題,應當從學具的材料入手,選取安全、有趣的材料。通過孩子們的動手動腦,可以讓他們提高學習興趣,在寓教于樂的方式下學習到數形知識,掌握更多學習方法。通過這些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合理運用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具運用;實例探究
小學是啟發少年兒童心智的基本階段,而小學數學課程幾乎是培養青少年對邏輯知識和思維判斷能力的基礎橋梁。在小學數學中,通過對一些有示范意義的學具的運用,能使學生清晰直觀地掌握抽象的數學問題。因此,思考和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學具達到最好的教學目的,是重點討論的內容。
一、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要理解學具運用的重要性
經科學研究發現,大多數7~13歲的學齡兒童的思維多是通過直觀圖形來表達的,多以物體形狀及顏色為區別。要學生理解教學中要求動腦的問題,需要從建立在具體感官上的物體入手。例如,在學習加法運算的過程中,運用孩子們耳熟能詳的動畫人物的貼紙、玩具等,教會學生數數的方法,再將這些學具進行分組,教會學生對于加與減的直觀方法。相對于讓學生單純背誦口訣表,運用學具得到的效果更大且在培養學生的探索新知能力、發現新問題上有更大的突破,凸顯了學具在教學運用中的重要性。
二、選取學具時進行思考,選擇最適合不同階段學生的學具
(一)根據不同階段選擇實用學具
高年級學生心智較低年級學生更成熟,選擇學具上就需要有不同地改進。學生對選取的學具產生興趣,才能使課程達到效果。例如在一至三年級中,可以選擇糖果、玩偶等與之年齡相符合的學具,而四至六年級則需要選擇火柴棒、卡片及木質的幾何形作為學具。認識菱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課程可運用四根木條做成一個可活動的幾何形,講課時方便變換。
(二)在有難度的課程中因材施教,選擇適合的學具
若教材本身具有一定難度,就要在教學中運用與課程符合的學具使難的問題簡單化。例如在三年級中,學習分數的含義,是一章內容中較難的知識點,可以用小糖果作為學具,把10顆糖果作為一個整體,當作分母,再從10顆糖果中拿出5顆,當作分子。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可以看出分出來的糖是以前的一半,從而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們學習約分這個概念。而在講授“平均”這個知識時,又可運用彩紙,將紙均等分成幾份,讓學生了解這些抽象的相關數字知識。
(三)放大學具特點,達到語言、文字不能達到的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學具本質是為了輔助教師更好地傳遞知識,作為數學問題與直觀表達的媒介,在運用中要擴大其特點,使其表達出文字和語言不能表達的內容。例如在教學中會要求計算三角形的高,涉及垂直定理時學生無法直觀理解。教師借助火柴棒,給學生搭一個三角形,然后在三角形中間作高,這樣就可以直觀地讓學生了解高的作法和計算技巧。
三、讓學生親手參與,身心并用
(一)帶領學生親身參與,達到效果
教學過程中應當有學生的參與,針對此類問題,應當從學具的材料入手,選取安全、有趣的材料,例如橡皮泥等。示范教學問題時,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達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在探討四邊形問題時,可以用8根小棒(4根較長,4根較短),讓學生按要求擺成規定形狀,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正方形應該四邊都相等,而且對邊要平行;長方形對邊長相等,而另一邊更長,對邊也平行。通過孩子們的動手動腦,可以讓他們開動腦筋,提高學習興趣,在寓教于樂的方式下學習到數形知識,掌握更多方法。而通過這些方法,也使學生能夠善用生活中的物品來學習。
(二)從表象升華至內涵,讓學生循序漸進理解
當學具的作用能夠對課堂起到顯著成效,就要引領學生進行深入地思考。例如在運用學具圓規畫完圓后,學生對圓具有了初步的印象,帶領學生思考如何將課本上所講的小馬吃草的問題與圓規畫圓聯系起來。牽著小馬的樹樁作為一個定點,與小馬的繩子構成一個圓規。小馬能走過的長度和能吃到草的面積就能將學生引入圓的面積計算和圓周長的計算。
通過教學中學具的運用,可以使學生直觀認識到數學中的問題,在圖形與思維的轉換中得到問題的解決途徑。善于運用學具,在開動大腦的同時使學生具備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在用嘴說、用心想的過程中完成對問題的探究。在對實例問題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很大成效,故以后的教學中多引入學具的使用,對學生的數學發展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趙曉燕,王海龍.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15(3):77.
[2]馮宇.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5(6):101.
[3]劉俊銘,梁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效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23).
[4]李京梅.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6(5).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