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靜
摘 要:在實施“學講方式”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糾結于自己還要不要“講”。該講的,教師要大膽地講。這里說的“講”,當然包括“說”,但更多是指教師有針對性地啟發、點撥、引導和提供素材讓學生自己去做,從而促進小學生數學認知的有效建構。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講方式”;教師主導;認知建構
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有一個怪現象:教師在隨堂課里會大講特講,而在公開課上常常會出現教師三緘其口,不該講的確實也不講了,可講可不講的,也不講了,就是應該講的,教師也不敢講了。現在實施的“學講方式”,提倡讓學生“自主”學習,這絕對沒有錯,強調教師在課堂上要少講,讓學生多學,但要教師“少講”不是要教師不講,如果所有的數學課,教師都是一句不講,那還要教師干什么?教師的主導作用怎么體現?不論這次課改推進到何種程度和深度,只要“班級授課制”存在,教師的講,或者說教師的主導作用,就不能完全去掉。
最近有幸聽一位教師上了《認識面積》一課,他在這節課上,對教師講與不講拿捏的就非常好,這節課上教師充分地發揮了主導作用,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認知建構。
一、運用“先行組織者”,巧妙進行學法“滲透”
課前,教師與學生之間有一段短暫的互動和交流溝通。老師:“你認識老師嗎?你有什么問題要問老師?”學生提出了不少問題,其中問“你年齡多大了?”,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孩子們,而是給學生提供了一些信息,讓學生來想辦法得到老師的年齡……這是這位老師的有意為之,他是希望激活學生這種探究問題的方法,并讓學生將這種,遷移到認識“面積”的學習中來。課開始了,師:“剛才,你們認識了一個新朋友(老師指指自己),你們是怎樣認識我的?”學生1:“認真看,觀察。”學生2:“問。我們向你提出一些問題,通過你的回答來了解你。”學生3:“我們還通過你給我們的信息,計算出你的年齡。”……師:“我們同學真聰明!好,我們就用這個方法來認識一個新朋友——面積(板書),好不好?”……
教師激活了學生“認識新老師”的策略和方法,恰恰是學生要認識“面積”的方法基礎,學生完全可以將這種策略應用到“認識面積”上來,這個基礎就是認識面積的“先行組織者”。“先行組織者”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提出的。當然,“先行組織者”,有上位的、下位的、平行的。很顯然,這位老師給學生的“先行組織者”,對于“面積”認識方法來說是“平行的”,但對于“面積知識”來說,可以認為是“上位的”。因為,認識“新朋友”和“認識面積”可以用同一種方法:觀察—問一問—交流—思考(推測)。如果把“面積”比作“魚”,那么“認識面積”的方法(策略),就是“漁”。也就是說,你教給學生捕魚的方法(漁),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捕魚(面積)。這種“先行組織者”有相當大的統攝作用,“認識一個新朋友的方法,適合很多事物的認識。教師的引導可以讓學生感知到,生活中認識事物的方法可以運用到學習數學知識上來,也讓學生明白,可以用舊的方法去解決新的問題,我們經常這樣做,學生產生了這種遷移意識,這正是我們數學教學最后要培養的學生的一種核心素養。
二、引導經歷過程,讓學生完整理解“面積”
我們先來看看,這位教師是怎樣引導學生建構“圖形的面積”的。
師:同學們對面積有點感覺了吧?我們繼續進行:我們認識了物體一個面的面積,我看同學們很難表達。我們這樣好不好!你在頭腦中想一個物體的一個面,然后把它畫到作業紙上,然后,同桌比較一下,看一看誰畫的圖形大,誰畫的圖形小!
學生獨立畫完后,教師指名展示:有的畫的是房子的一個面;有的畫的是數學書的封面;有的畫出自己幻想中的一個物體的一個面……
老師讓學生畫出自己想象中的物體的一個面,然后引導學生感知這個圖形的大小,比教材中只讓學生涂兩個給定的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并說說“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要更有利于學生建構“圖形大小,就是圖形的面積”概念好得多。(1)教材中只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圖形,可能會讓學生產生“只有長方形和正方形圖形有大小,其他圖形呢?的疑問而改成“……想象的一個面畫出來”,就不同了,學生獲得的信息是:只要是想象到面畫出來都行;(2)教材給定的圖形是固定的,學生可能會看成是紙面的一部分,而讓學生畫一個面,學生可能會更加關注自己畫的這個圖形及其大小;(3)學生在畫一個具體物體的一個面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了縮放,為今后學生比例尺的學習做了一定的鋪墊;(4)學生自己畫圖形,是從一個生動物體一個面抽象而來。學生所畫的圖形對于學生來說既生動形象,又抽象。讓學生又一次經歷圖形抽象的過程。為以后學生看示意圖、地圖作了鋪墊。
三、組織問題辯論,倒“逼”學生厘清“面積”外延
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辯論中對概念進行外延,是一種手段。例如,在學生初步知道了“圖形的大小,叫做圖形的面積”概念后,就是啟發:老師頭腦里也有一個圖形,老師畫出。它的面積在哪里?(學生都不作聲),同學們是不是看出了問題?生1:“這個圖形還有一邊沒有畫。”生2:“這個圖形沒畫完整。”生3:“你畫的圖形沒封口。”教師一邊做手勢一邊引導:“也就是說,這個圖形這兒沒有連起來,或者說沒有封口,沒有封閉,老師將缺口連起來,現在你能描出它的面積嗎?”老師指名一個學生到臺前涂這個圖形的面積部分……老師再啟發:“看來不是任何圖形都有面積的!怎樣的圖形才有面積?”學生齊聲說:“封口圖形才有面積。”老師:“我們叫它‘封閉(板書),好不好?”……
這1分鐘的小小活動很巧妙,老師沒有直白地告知學生“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圖形的面積”“不是封閉圖形沒有面積”等,而是,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交流中,感知到只有“封閉圖形”才有面積。更妙的是,老師將開口的圖形封閉時,不是畫直的線,而是用弧線封口。這樣讓學生感知到,封閉圖形,不是一定要是直的線圍成,可以是曲線圍成的,進一步讓學生完整地理解“圖形的面積”的概念。
我們一直認為,數學課,特別是小學數學課,老師不是不能講,該講的一定要講,但老師的“講”,不是喋喋不休去“說”,不是滔滔不絕去“述”,而是適時、巧妙地去引導、點撥、提供素材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幫助學生進行數認知的有效建構。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