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木火
摘 要:近年來信息技術發展得風起云涌,微博、微信、微課、云技術接踵而至,這些新技術對于教育教學的影響可謂深遠。主要從教學一線教師角度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現狀進行觀察與思考,以期對實現有效融合有所促進。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有效融合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生活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無處不在,稍不留神就落后于時代。作為教師,我們要培養具有信息素養的學生,培養他們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進行高效學習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出具有這種能力的學生,如何有效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呢?
下面筆者就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主觀思想上明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勢在必行
思想認識問題是老生常談,多年前我做過此方面的調查,寫過此方面的心得體會,當然那時候的硬件條件確實也欠缺,然而多年以后的今天硬件已經不是問題了,但是融合的現狀并沒有得到本質改變。相當部分教師依然“一支粉筆一本書”“灌”一堂課,信息技術設備在班級依然是無用的擺設。
其實,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在學校發展如何,取決于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和教師信息技術認識的水平及掌握的熟練度。要使學校教師全面認識、掌握信息技術就應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的認識和技術能力的反復培訓。通過不斷的培訓讓教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嘗到融合教學極大魅力這個“甜頭”,老師才會從主觀上意識到融合勢在必行,才會主動要上融合課,這樣樹立新型的知識觀、教學觀、學習觀才會成為可能,傳統單一的“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模式才會被淘汰。
二、善用拿來主義,建立適合校情的資源庫
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深入開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課件資源,如果這些課件都由老師自己制作,會耗費老師大量的精力,而且效果未必好。我個人覺得在沒有版權糾紛的前提下善用拿來主義,完全可以從互聯網上獲取。特別是一些教育教學類的網站以及教學資源庫里的教學資料收集全面,有創新性和實用性,并且進行了專門的整理和分類。學校可以購買會員,供老師下載使用。
當然,教學資源庫建設不僅僅是下載,還必須由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學科教師是資源庫建設的主力軍,每一個老師都要參與到資源庫的建設中來。老師在多年的工作經歷中積累了大量的適合本校使用的教學素材,老師將拿來的資源進行深入的磨合再加工,這樣的資源才有“校本特色”,才更加適合學校教改的深入
進行。
三、提高有效融合需注意的問題
1.既要追求精品,更要服務于實際應用
在實際教學中,一般公開課、觀摩課、評比課往往都是融合課,老師為了出成績,往往組織多人“攻”一節課。為了一節課,花上了一兩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更有甚者為了能夠打磨出精品,連正常的教學都耽誤了,我想這就是舍本逐末了。我們融合的目的自然是希望出精品課程,但更主要的目的是要服務于實際教學,而不是耽誤教學。
2.合理使用技術,堅持學科的主角定位
多年前,筆者參加培訓時省里的專家就指出:整合課中的技術只是輔助手段,不可運用過多、過濫。近年來也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研究要“回歸學科”,應避免融合課喧賓奪主,學科反倒成了配角。我曾經聽過一堂成功的融合課:《斑羚飛渡》。課上老師用課件使原本抽象的飛渡過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生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此同時老師并沒有因為有了多媒體輔助而忽略朗讀感悟、討論交流、問答互動這些語文學科教學應有環節,使得這節課緊湊有致、動靜適宜,技術應用成了點睛之筆,從而獲得了一致好評。
3.努力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最佳融合點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不能為了融合而融合,關鍵是要找到各自課程的最佳整合點,內化并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我認為以下兩個方面可能是最佳整合點:
首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多感官動態效果。著名實驗心理學家特瑞赤拉做了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實驗結果表明:通過動態的多感官獲得的信息,且再通過討論、交流,且用自己的語言交流表達出來,這樣的信息的持久性最長。那么多媒體教學就是有這方面的優勢。多媒體課件集合了文本、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媒體素材,它的獨特功能就是可以“動”起來,甚至創造出一個模擬的情景和情境,讓學生宛如身臨其境,前面說的《斑羚飛渡》的成功就是一個好的例證。
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集成化、交互性的特點。就拿科學類的課程來說吧,在教學中經常會碰到實驗,而一個實驗要專門的場地和大量時間,僅用課堂上有限的教學手段和時間難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練習,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則可以迎刃而解。比如我聽過的一節生物課《有絲分裂》也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集成、交互特點,使學生清楚地觀察到染色體在各個時期的復制、移動、分裂的狀態,教師還利用交互功能控制播放速度,讓學生對整個細胞分裂過程了然于心。
隨著信息技術教育的推廣和使用,不可避免地改變著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同樣也在不可避免地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教書育人的師者,必須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這條路上不斷摸索前進,且不斷向更有效融合層次推進,才能保證我們在這個信息化的浪潮中不掉隊,才能保證培養出具有各種能力和信息素養的中學生,才能完成習總書記交給我們的“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光榮任務。
參考文獻:
[1]武彥秀.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9).
[2]田陸萍.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中加強信息技術課程自身的整合[J].中小學電教,2017(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