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梅
摘 要: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使命,其中經典誦讀是一項重要內容。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現狀,探討了小學語文經典誦讀的具體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
在當前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外來文化、快餐文化正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于正處于思維和認知發展關鍵時期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的腐蝕,從而影響全面發展和健康發展。經典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不僅具有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內涵,還蘊含著厚重的民族品格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語文教學應該重視經典文化、傳承經典文化,使中華詩詞深刻烙印于學生的頭腦之中,促進民族文化基因的生成。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使學生認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斷吸收民族文化精華。對于語文教育工作者來說,要如何傳承經典文化,如何在青少年群體中弘揚民族智慧呢?將經典詩詞作為小學語文誦讀教學的重要素材,不失為一個切實可行的途徑和方法。通過經典誦讀教學,引導小學生在經典誦讀中親近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領悟傳統文化,這對于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和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一、把握誦讀特點,拉近誦讀文本與學生的距離
誦讀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個體活動,個體體驗性是經典誦讀的突出特點。在誦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尋找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的結合點,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眼、耳、口等各種感覺器官的能動作用。經由形象體驗升華為精神體驗后,深入進行主動建構,從而加深對于文本的理解。經典詩文的誦讀活動還具有較強的凈化性,在誦讀過程中,經典詩文外在的節奏和形式之美,內在的情感和意境之美,都能夠直達學生的心靈深處,使學生受到心靈的感染和精神的凈化。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誦讀時展開想象與聯想,享受詩文中的超脫境界,獲得思想情操的陶冶。同時經典誦讀還具有建構性,是增加語文積累、建構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作為傳統文化中的精粹,經典詩文蘊含著豐富的語言知識和深邃的文化元素,在誦讀過程中學生能夠直接、廣泛地接觸大量語言文字,在潛移默化中構建知識內涵和精神境界。
二、營造誦讀情境,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
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發達、抽象思維不足的年齡階段,在經典誦讀過程中,要通過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將誦讀活動置于真實的場景之中,營造出濃厚的誦讀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首先,誦讀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小學生常見的生活場景,拉近誦讀內容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在親切、自然的氛圍中進行誦讀。例如,我國古代詩詞中有很多關于傳統節日的內容,在誦讀教學中可以結合節日習俗來創設不同的生活場景,讓學生走近傳統文化的氛圍之中。其次,誦讀教學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讓學生在思維的引導下主動探索和感悟。例如針對詩文描繪的內容,提出一些發散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誦讀。第三,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在生動的情節中調動學生的誦讀興趣,引導學生通過了解詩文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經歷等知識形成深刻的學習體驗。
三、構建誦讀對話,深刻理解文本內涵
課堂對話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學生理解文本、建構文本的重要途徑。在誦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與文本的對話、與同學的對話、與教師的對話,在生本之間、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中逐漸認識文本,實現由淺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首先要構建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認讀和理解字詞、句子,是與文本對話的首要條件。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去自主與文本對話,嘗試理解其中的意思和內涵。其次要構建師生之間的對話,要站到學生的角度去解讀文本,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教師要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層次,及時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教學進度。第三要構建生生之間的對話,教師要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與交流,交換個體對于詩文的理解,實現對于文本的多樣化解讀。
四、開展誦讀活動,豐富學生的誦讀體驗
豐富的誦讀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真正感受詩文的內涵與意境。一方面教師可以制訂階段化的誦讀教學目標,為學生定制差異化的誦讀任務,讓學生分階段完成誦讀目標,激勵學生的誦讀信心和誦讀興趣;另一方面在語文課堂上貫穿誦讀活動,教師要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的掌握情況,組織學生進行趣味化的誦讀游戲,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形式中進行誦讀。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校情況,開展校園誦讀競賽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環境,進一步加深學生的誦讀體驗。
總之,經典誦讀是傳承傳統文化、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誦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真正走近文本,深入體驗經典詩文的意境和內涵,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和語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梁英英.淺談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的有效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7):62-63.
[2]鄔靚嬋.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