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彬 劉俊 杜振海 劉明
【摘要】目的 評價不同時機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療效。方法 對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展開對比分析,依據患者入院時間不同分為兩組,即分析組30例發病后8 h展開手術治療,對照組30例則于發病后8~24 h展開手術治療,總結兩組病例治療效果。結果 分析組治療優良率76.67%(23)明顯高于對照組53.33%(16)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治療中,以發病后8 h內給予手術治療可收獲更理想效果,有助于早期消除血腫,恢復患者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手術時間;高血壓腦出血;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5..01
高血壓腦出血(HCH)屬于高血壓病典型且嚴重的并發癥類型,具有難治性、高危性等特點[1]。臨床治療以手術為主,但就手術時機選擇而言仍未統一標準,本文通過對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展開對比分析,評價不同時機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為臨床治療時機選擇提供參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5年3月~2017年12間我院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展開對比分析,本組病例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66~84歲,平均年齡(73.16±3.97)歲,高血壓病程2~9年,平均病程(4.31±1.35)年,本組病例發病時間均為24 h內,腦出血量檢測為35~120 ml,平均(59.35±4.16)ml;依據患者入院時間不同分為對照組與分析組各30例,兩組病例基線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于發病后8 h內給予手術治療,分析組于8~24 h
內給予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均為一致,依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如下術式完成治療:①開顱清除術:手術中采取骨瓣血腫清除術,選擇全身麻醉,依據患者具體出血情況取骨瓣,打開硬腦膜,選擇顳處2 cm左右手術切口,對血腫予以清除,并在清除期間嚴格展開電凝止血,待血腫清除后,及時給予硬膜外修補、傷口縫合;②小骨窗血腫清除術:在血腫明確下作顱骨位置6 cm手術入口,并采用電鉆作圓形骨窗張開,維持半徑1.5 cm,期間予以止血、穿刺、清除等治療工作,待血腫清除完畢后,予以常規切口縫合;③微創血腫清除術:此術式僅需局部麻醉,作顱骨內穿刺,借助注射器對血腫予以清除,待血腫完全清除后,拔除穿刺針,并給予常規術后處理。
1.3 統計學方法
由SPSS 21.0統計學軟件包處理數據,P<0.05用于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計數資料均由“率”表示,以x2值檢驗。
2 結 果
分析組治療優良率76.67%(23)明顯高于對照組53.33%(16)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 論
現階段對于手術方式的選擇有很多,常見術式包括開顱血腫清除術、小骨窗血腫清除術、微創血腫清除術等,特別是其中微創血腫清除術,隨著近年來微創技術的不斷進步,此術式以其創傷小、操作簡便等優勢廣泛更利于臨床推廣。但在臨床部分報道中也指出由于此術式無法在直觀下完成穿刺、清除血腫,因此可能存在再出血可能性。前二者術式則通過直視下完成血腫清除,具有清除徹底、減壓充分、止血效果好等優勢。具體臨床應用應充分結合現實情況患者情況展開。對于手術時機的選擇,由本次研究結果可見,發病8 h內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發病后8~24 h治療組,這也就意味著發病早期接受手術治療有助于提升臨床效果,降低臨床致殘與致死率,分析其原因在于,正常情況下,HCH患者在發病20~30 min左右,其腦出血形成的血腫,在發病6 h左右開始對神經組織逐漸壓迫,隨著時間推移患者血腫增大超過33%。此外從病理學角度而言,腦組織在出現出血后,其30 min左右可見明顯“海綿樣”改變,并在隨后3 h左右逐漸擴大,在6 h左右逐漸出現壞死,超過12 h則形成腦組織不可逆壞死征象。因此發病8 h左右對HCH患者展開手術治療,有助于療效收益,但在近年來有關研究指出的超早期(<6 h內)展開手術治療,其療效仍不甚理想,建議手術時機在7~8 h左右[2]。針對此,本文尚無法提出相應的證據,故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治療中,以發病后8 h內給予手術治療可收獲更理想效果,有助于早期消除血腫,恢復患者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洪慶鋒,周智斌,劉 巍.不同手術時機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7):135-136.
[2] 葉枝華.不同手術時機微創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8):41-42.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