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輝
摘 要 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文化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整體文學素養,同時也可以提升個人道德情操修養等。具體的操作辦法中需要優化教學方式,多運用科技技術的輔助,提升更多教學體驗,開發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國學文化的魅力在當下得到傳承與發揚。
關鍵詞 技工院校 語文教學 國學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6.055
Abstract The penet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techn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to a certain extent, enhance the students' overall literacy,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can also enhance individual moral sentiments and so on.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operation need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methods, use the ai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e more teaching experience, develop various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let the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 b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resent.
Keywords technician colleges; Chinese teaching;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國學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對我國經典文化作品做誦讀為主要形式的教育,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與道德水平。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是較高人文性與實用性的教學科目,滲透國學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因引導技校學生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上產生新的正向的發展,同時也可以達到國學文化經典傳承發揚,保存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文化教育價值
1.1 文化修養的培養
國學經典之所以可以流傳至今,在于其具有傳統中華民族的智慧,有效地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通過經典國學作品的閱讀可以了解在中華大地上從古至今的風土人情與文化知識,可以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多國學經典中蘊含著古代民眾日常生活的氣息,他們的七情六欲,讓學生可以對人情世故有更多的了解;也蘊含著大國的氣象萬千的繁華,建立積極向上的大國自信心。通過國學經典的學習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識與眼界,同時提高學生的內在涵養氣質,對個人的人際溝通交往有著重要的作用。
1.2 激發語文學習興趣
國學經典在很多層面上具有更高的趣味性,但是如果缺乏足夠的親近感就會產生心理距離。相較于白話文,國學經驗的韻味特色更強,例如古典詩文等作品,在當下生活中其實也非常受歡迎。技校學生功底薄弱,也許在理解上有困難,但是如果長時間接觸,逐步的適應后會逐步的發現國學經典的智慧與美感。古典文學作品中的語言的表達凝練、精致,帶有很強藝術氣質,與通常人們接觸的白話文有很大的意境韻味差別。對于當下的青年群體,懂得經典文學,不僅要熟悉,更要了解其意蘊,這對個人的溝通有很大的幫助。學生的文學素養提升后,教師在課堂上發揮的空間也更大,在課堂教學的內容上設置會更為趣味生動,從而有效地優化教學氛圍。
1.3 樹立正向的三觀
在國學經典中蘊藏者較多的人生思想的精化,對人道德意識層面的啟蒙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論語》、《三字經》等經典著作中就有很多修身、齊家以及人際交往中的日常實用道理。學習經典是從圣人的智慧中去獲取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思想。對于技校學生而言,在社會上的認可度相對較低,正是由于處于這種環境,更需要學生自己懂得如何去讓自己在意識行為層面優化自己,而不是頹廢沉淪。通過改變思想來改變自身的境遇,讓自己受到社會更大的認可,糾正社會對技校學生的偏見。
2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文化教育對策
2.1 活躍教學氣氛
國學經典的滲透教育不能刻板嚴肅,相反要活潑生動,貼近學生的是接受習慣。當下很多人喜歡聽笑話與幽默表述方式,國學經典雖然屬于嚴肅文學,但是也可以通過現代化的結構方式來讓其煥發生機。國學經典有很多艱澀難懂的地方,學生會因為理解困難而產生畏難情緒。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做好通俗易懂的解釋,同時這種解釋需要保持趣味的白話文表述方式,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氛圍中需要保持活躍的氣氛調動,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進行師生互動,可以通過討論分析來加強學生的參與感。在技校語文課堂上,常常會出現師生相互割裂的狀態。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游離在課堂之外;教師單純的灌輸式教學,不在乎學生是否在聽。這種狀況下導致學生沒有將課堂內容有效吸收進去,教師也更多地處于形式化的教學,沒有將教學實質作用發揮。要力求改變這種局面,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通過有趣味性、貼近學生感知的作品解說方式來吸引學生。甚至可以將文學經典中的片段通過現代社會現象做類比,讓學生感受到實際生活與國學經典有很多的相通之處,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在于其具有普世價值,即便時間過去,經典還是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這就是國學經典的價值。
2.2 注重新科技輔助教學
在國學經典的滲透教學中,需要配合新技術來優化實際教學成果。尤其是現在計算機智能技術發展迅猛,課堂上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教學內容,課外可以通過智能手機與網絡技術配合做好線上交流與信息搜尋,這些都極大地提升了教學的便捷性。在國學經典的展示中,可以通過網絡資源搜尋對應國學經典的影視作品或者意境配合的視頻資源,讓學生對國學經典的內容有直觀的體會。也可以通過網絡資源的搜尋查找多種國學經典作品的譯文或者討論文章,讓學生對國學經典做多側面多角度的了解。了解國學經典的背景、歷代人們的評價,當下人們的解構創造等。讓學生感受到一個更為系統的國學經典發展流變,對國學經典本身以及當代人的觀感做充分的了解,提升內容的豐富性、通俗易懂性、趣味性。尤其是當下很多國學經典都要對應的網絡平臺宣傳渠道,師生可以添加專業的微博、公眾號平臺以及其他網站來了解,每次推送的經典作品與現代化的解讀評價都可以轉發到學生群中,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國學經典,培養基本的興趣愛好。網絡上有很多的國學文化學習渠道,甚至形式更為趣味化。在每個城市也有國學文化群體與活動,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來讓學生加入到這些群體中,受到其中的感染熏陶,甚至比課堂教學更具有魅力。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達,讓人們打破時空局限性的閱覽國學文化,比定時上課學習更具有便捷性,獲取的信息量也更大。因此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運用好智能技術,讓學生將手中的手機轉化為學習工具與資源。
2.3 注重國學文化活動的多樣化
在技校學習生活中,可以開展多樣化的班級或者學校層面的國學文化活動。例如在讀書月中,可以推崇學生大量的國學文化閱覽,同時開展對應的國學經典品讀感受分享。師生可以一起將自己讀過的國學經典篇章做讀后感的書寫,并且將好的感悟作品張貼在學校的宣傳欄,供大家一起分享。或傳播到學習的網站上,方便學生在網絡閱覽。可以建設國學文化學習小組,讓喜歡國學文化的學生聚集在一起組間多樣化的國學文化學習活動。例如小組內可以定期的分享經典國學作品,可以是網絡其他名人推薦,也可以自己偶爾尋找到的。同時鼓勵學生去深入地品讀國學經典,對于經典詩文,甚至可以讓學生模仿的去書寫。將古體詩的方式與現代的生活內容串聯到一起。也可以是教師將自己的書寫的詩文供大家閱讀欣賞,讓學生從中找到共鳴。對于國家媒體開展的詩詞文化節目,也可以分享給學生觀看。
2.4 合理選擇國學經典材料
在國學經典的學習上,要認真篩選國學經典材料,甚至在教材上要依據技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思想狀況與生活狀況。一般情況下,如果片面地采用普通高中的教材,在實際的運用中會出現不適宜的感覺。對于技校學生而言,大多數對于傳統的教學教材內容缺乏足夠的興趣,在學習上存在畏難情緒,甚至會產生抵觸感。因此在教材的選擇上,可以適宜地做差異性的選擇,讓學生多接觸符合他們心境的作品。如果教材不能隨意更換,可以多運用課外的國學文化經典來補充課本的不足。
2.5 國學文化與課本緊密結合
在日常的教材課文教學中,可以將國學文化元素滲透到課程內容中。例如在作品評價中,可以尋找對應的國學文化經典典故或者思想做對應的解說呼應,讓學生了解到當下的白話文作品,很多的思想其實在古時候已經有相似內容的出現。很多思想現代化的表述都源于歷史長期的熏陶,只不過人們更懂得運用現代的解說方式去表達傳承,讓國學思想精神獲得更多傳播的生命力。
2.6 給予足夠的空間
在國學文化的滲透教學中,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例如在課堂上留取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在整體的教學中給予足夠的耐心讓學生逐步領會提升,避免過快地要求學生迅速掌握。快速的壓制反倒會給予學生更大的壓力感與抵觸感,要讓國學文化潤物細無聲地逐步滲透。讓學生有自由發揮的空間,避免刻板地要求學生一味地追求某個標準,要讓學生的思想得到開放,而不是封閉。鼓勵學生創新思想,分享對國學文化經典更多的想象,讓國學經典在當今得到不同的解構與解讀,促使文化內涵逐步的豐富與多樣化。要有足夠的寬容心態,學生的理解與教師不一樣,要有充分的包容態度,讓學生充分地表達。雖然學生有思想偏差需要引導,但是也不能過于斥責,文化思想應有更多的發展空間。教師可以通過正向的引導去感染學生,但不是壓制學生。
3結束語
技校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文化可以更好地達到學生思想層面的熏陶,讓學生成為更具有綜合素養的人才。技校學生不僅要學習技術,也需要以基本的文化基礎,這樣才能促使社會對技校學生的偏見,讓學生在技術與文化水平上符合時代潮流的發展。同時技校學生也是新時期國學文化的傳承人,承擔著傳承中國文化的責任,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有基本的語文表達溝通理解能力,更是承載著文化傳承的重任。作為語文教師,本身需要有扎實的國學文化基礎,同時熱愛國學文化,這樣才能在實際的教學中去發現國學文化的美,并且將這種文化精髓有效地傳達給學生,感染學生更好地學習國學文化,提升教學的整體水平。雖然,國學文化的滲透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甚至對于中職學生而言有更長的路要走,但是只要有堅持的心,對于喜歡國學文化的人仍舊可以得到一定成效,為文化的傳承傳播培養新一代的傳承人。
參考文獻
[1] 何麗.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文化教育的探索[J].考試周刊,2016(44):22-23.
[2] 張議元.技工院校語文教學國學元素的融入之道[J].職業,2016(34):100-101.
[3] 劉麗娟.經典國學有機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探析[J].人間,2016.197(2):81-81.
[4] 孫玉娟.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文化[J].小作家選刊,2017(26):126.
[5] 王再新.如何在高中語文中滲透國學文化[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18):31-32.
[6] 張婧.試論國學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7(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