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的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將課本上的歷史知識講授和傳授給學生,還要培養學生相應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判斷能力,通過分析和了解一個國家在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發生的變動和由此產生的影響,正確認識和判斷一個國家乃至全球的發展規律。對此就要求學生在頭腦中由對歷史發展有一個完整的理論認識體系,學生不僅僅只是對歷史事件進行單純地記憶,更要去了解歷史事件探索歷史事件對當時對現在的意義。
關鍵詞:高中時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
一、 引言
歷史學科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學習應重視歷史教育,良好的開展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接受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收獲歷史理論知識,還可以提升歷史核心素養等,使學生可以得到多元化、全面化的發展。在當今社會,大部分的企業招聘人才不僅僅只是局限于一張文憑,企業更青睞于聘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學校和老師因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那么,學校、老師和學生個人如何在高中歷史學科教育過程中有效培養,形成核心素養呢?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學生應具備的歷史學科素養,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探討因如何提升高中學生歷史學科素養。
二、 高中生必須具備的五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1.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包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等。
2.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征、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呈現。
3.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以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的形式進行呈現。
4.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以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等形式進行考查,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5.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包含: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學精神、世界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聯系現實等。
三、 培養高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偉大的抗日戰爭”是高中歷史教材中重要的內容,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歷史時期。本文主要以“抗日戰爭”為例,闡述培養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1. 創新教學設計,緊扣核心素養。
“偉大的抗日戰爭”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首先考慮到的是“家國情懷”這一素養,著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意識,通過大量的圖片、視頻、文字材料、影視作品導入新課,如中國幸存“慰安婦”生活現狀記錄電影《二十二》《東史郎日記》,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視頻,設計了層層深入的情感渲染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從屈辱、震驚到勝利鼓舞的體驗,使學生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從而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2. 豐富課堂教學,落實核心素養。
豐富多彩、高效充實的課堂教學是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主陣地。在“偉大的抗日戰爭”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我重點圍繞“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這兩大素養展開。我采用小組分組學習的方式,讓班級學生自由分為3-5人為一組的多個小組,提前給每個小組布置一個研究主題,如有“日本從局部侵華走向全面侵華的原因和大事記”,“1931-1937年的抗日救亡運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兩個戰場和國共合作抗日”,“日本侵華過程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二戰中的中國戰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重大意義”,“抗日戰爭的歷史遺留問題”,“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戰爭期間青年學生的作用”等等命題,還有如“繪制抗戰時期重大戰役分布圖或者重大事件歷史年表”。要求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每個學生要通過不同的渠道收集與課題相關的各種材料,在課堂上跟組員分享與交流,并解答其他組同學提出的質疑,辨別真偽,并進一步修改、補充與完善本組的研究報告。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3. 課后反思鞏固,提升核心素養。
課后的反思鞏固和提升,絕不能僅僅局限于讓學生埋頭于題海。比如組織學生去紀念館、紅色文化旅游地去直觀地感受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事件;可以組織學生一起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并要求學生寫下觀后感,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還可以組織一場辯論賽,增強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豐富的課后訓練方式可以對學生進行專業化、科學化的引導,在此過程中,老師也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表現發現他們的問題并做出及時的反饋,使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并且改正。
四、 結語
總之,歷史學科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對高中學生進行教育的重點。擁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判斷能力,對歷史學科能有更深入的理解。為此,教師應積極主動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創新。扎根于課堂有效教學,多角度評價學生,積極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全面、科學的歷史思維和歷史能力。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葛建敏.培養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7(5).
[2]高月新培養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J].新教育,2016(5).
作者簡介:曾秀芹,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