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具和學具恰到好處的運用,能夠把抽象數字轉化為直觀的實物,把由孩子們被動地接受轉化為孩子們主動的操作,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還能更好的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作用,同時也能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教具;學具;抽象;具體;直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對于各行各業的要求更加的精細化,教育行業也是如此。特別是對于小學數學這門學科尤為突出,數學本身就是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結合體,對于剛上小學的孩子們來講學習起來比較難理解。因為他們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其記憶最初仍然是無意識記憶、具體形象記憶和機械記憶為主,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有具體形象性。
一、 教具和學具的使用可以把抽象的數字變成接近孩子們生活的實物
在制作教具學具時,可以把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東西例如小狗、小貓、水果、鉛筆、橡皮等等做成同樣大小的彩色圖片展示給孩子們,讓他們能由圖片想象出實物。然后讓孩子們把這些圖片按相同物品貼在一行,都貼在黑板上。這時就可以利用這些圖片讓孩子們練習數數,并且可以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數的大小。這種實物圖片用的熟悉后可以改成用小棒。小棒比實物圖片更簡單,更方便,同時也具有直觀性,而且在理解十進制計數法方面也有優越性。通過這種由“實物—圖片—數量”的由具體到抽象的轉化,讓學生了解數,掌握數,形成數的概念。
二、 教具和學具的使用可以把數學題中抽象的數量關系轉化成可以摸得著的實物操作
學生在學習四則運算時,可以把數學題與實物圖片相結合,讓孩子們邊動手操作邊理解,讓學生把學習四則運算的意義和實踐相結合。比如在教學加法的意義時,教師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彩色圖片先拿出3只小狗的圖片,再拿出4只小兔的圖片,這時提示學生:老師要提問題啦:“李紅家養了3只小狗、4只小兔,李紅家一共養了幾只小動物?”孩子們第一步拿出三張印有小狗的圖片、第二步拿出四張印有小兔的圖片,然后放在一起數一數,得出李紅家一共養的小動物數量,同時展示給全班同學看。由此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加法的意義:就像剛才這位同學操作的一樣,把第一次拿出的印有小狗的圖片數3與第二次拿出的印有小兔的圖片數4,合并成一個只數的做法,就是加法。這個操作可以用一個數學式子“3+4=7”來表達,讀作3加4等于7。打鐵就得趁熱,順勢讓孩子們拿出其他一些印有水果、蔬菜的圖片進行上述加法操作,并讓孩子們用算式把剛才的圖片操作表示出來,多次訓練以達到理解并熟練掌握的目的。在以后學習其他知識時這個方法也是可以借鑒的。例如,讓孩子們用實物圖片操作計算12÷3時,可讓學生在黑板上貼12個蘋果形狀的便利貼,然后讓孩子們“把12個蘋果平均放在3個盤內,每盤放幾個”,或“把12個蘋果每3個放一盤,可以放幾盤”……如此一來,學生利用彩色圖片的擺一擺分一分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學習與鮮活的生活有機聯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孩子們接受。
三、 教具和學具的使用讓幾何初步知識教學更加直觀
例如,把卷尺抽出一段我們可以把它看作線段,隨著再抽出一段,學生們看到線段變長了,形象地解釋了線段的可延長的特點。我們還可以把卷尺再往外拉,感覺它的長度無限長,把手捏的地方看作端點,射線的形象就出來了。就是在家里經常用到的卷尺,給本來乏味的直線、線段和射線注入了活力,讓它們在孩子們的手指間充滿了生命力,幫助孩子們清除了認知方面的障礙。也可以利用木棒釘接成四邊形或三角形,直接體會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和三角形的穩定性。這樣,就把比較虛空的幾何知識轉變成孩子們手中實際存在的物品,加深了孩子們的印象,當他們再次遇到這些類似的幾何問題時,在大腦中就會立刻顯現出上課時的情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 教具和學具的使用有利于發展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由于年齡的特點和思維發展的特點,小學生對外界事物接觸少,生活經驗不足。因此,他們對抽象事物的思維想象能力較差,這時就需要借助教具和學具把這些抽象性的內容具體化,幫助他們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讓他們的數學學習充滿了創造性思維的活力,能創造性地解決學習中出現的新問題。
例如,在學習《毫米、分米的認識》時,孩子們對毫米沒有認識,開始舉例時,大家都說一粒大米長一毫米,一粒綠豆長一毫米。于是,我給每個孩子一粒大米,一粒綠豆,自己動手測量它們的長度。這時孩子們發現:平時看著很小的兩樣物品的長度居然都遠遠大于一毫米。這時,再讓他們測量身份證、銀行卡等的厚度,發現它們的厚度接近一毫米。這樣,他們也就很好地理解了一毫米是一個很小的長度,能用毫米作單位的都是小物品。這個學習經驗被孩子們很好的應用在后面的學習中。學習分米時,大家就不用老師來舉例了,自己就可以先在直尺上找到10厘米,用手比劃有多長,感知一分米。舉的例子非常貼切:水彩筆的長,手機的長……在學習《千米的認識》時,孩子們更把這種思維方式充分用上了。課前他們每人準備了一根一米長的繩子,10個孩子手拉手站成一排,這是10米,而100個十是一千。他們對一千米有了初步的感知。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運用教具和學具,不但可以讓比較單調的數學知識借助較為具體的實物展示給孩子們,而且能使數學課堂變得生活化、具體化,更符合小學生身心發育特點和認知規律,使他們由被動的學習知識,變成生活化情境下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孩子們受益于無形,還能更好地發展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空間想象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識,使他們掌握學習的主動性和靈活性,真正體現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作者簡介:王立俠,山東省聊城市,聊城市東昌府區陽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