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萱
摘 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落實,教學方法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其中也涉及預習教學。傳統的課前預習方式不僅無法保障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學生的預習效果也并不理想,無法為課堂教學提供幫助。對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小學語文教育質量,文章詳細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習慣
一、課前預習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課前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直接體現,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的有效方法。小學生接觸語文的時間并不長,在語文學習方面并沒有形成一個系統性的學習方法,學習的活動普遍是按照教師的安排進行,所以學生的自主學習仍然處于探索和成長階段[1]。借助課前預習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根據作業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預習,所以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以及提高課堂教育質量的有效方法。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方法
1.設計針對性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下一節課的知識內容,所以課前預習與教學目標應當結合起來,促使學生了解課前預習的核心和重點。按照實際的需求,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需要將新課程當中的重點、難點等設計起來,并有針對性地突出課前預習的有效性[2]。
例如,在“要下雨了”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教學課本當中所要求的生詞,還需要布置多元化和更加具有針對性的預習作業,如:①仔細閱讀課文,對課文中的表達方式進行理解并總結;②重點分析文章中“陰沉沉”“潮濕”“連忙”等詞語,并了解詞意,可以借助做動作、找反義詞以及造句等形成;③重點分析文章中燕子、螞蟻與小魚所說的“話”,并在課前預習中提出質疑;④仿造文章進行句子訓練,例如使用“……正……呢”造句表達。在課堂教育之前,教師借助這樣的課前預習方式,可以讓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有充足的了解和理解,同時對新的句型有較為全面的掌握,按照實際情況,教師可以適當地調整課堂教學內容、進度、方法等,促使課堂教學更具有有針對性和高效率。
2.設計層次性課前預習
因為學生的成長經歷不同、知識認知能力的不同以及接受知識的習慣不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一般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三個層次(優、中、差)。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與層次性,課前預習必然是面對所有學生且由淺至深的,起初題目難度應當比較簡單,同時隨著預習的進展難度會不斷加大,只有在學生自主思考和學習之后才可以理解。對此,課前預習的設計不僅需要包含基礎性的題目,同時也需要包含一些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題目。
例如,在上述的針對性課前預習案例當中,四個課前預習本身就代表了不同的層次,在作業布置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選擇不同的問題進行解答,同時寫出自己無法理解或難以解答的問題。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同時可以更利于教師在課堂前的備課,從而更好地解決學生在預習中所呈現的問題,提高教育效率。
3.設計拓展性課前預習
小學語文閱讀教育的主要途徑在于課堂,但是閱讀教學不能僅僅體現在課堂中,反而課余時間的閱讀練習更加重要,是學生形成良好語文溝通能力的關鍵。在閱讀教學之余,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可以自主地鞏固所學內容,同時不斷地練習。在這一環節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為了更好地保障拓展性學習效果,教師需要在課堂前進行適當的引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一節課快要結束時,留出5分鐘時間進行引導。在課堂結束之后,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在網絡中、同學之間進行討論和分析。
綜上所述,課前預習的設置不僅需要符合學生的能力現狀以及思維習慣,同時還需要具備幫助教師完成教育任務的功能和作用。課前預習可以促使學生對知識形成基本的理解,精煉出難點和重點,教師也可以在后續課堂教學中更加有針對性地解惑,提高課前預習的設計價值。
參考文獻:
[1]費 潔,李 勤.語文教學中學生言語智慧培養的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26):60-61.
[2]王 羽.論語文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由樊須提問法得到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6(3):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