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榮
摘 要: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網絡素養成為當今大學生基本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以問卷的方式對湖南省四所職業技術學院的856名在校學生的網絡素養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了湖南省高職大學生在網絡素養方面的特點,歸納了存在的一些基本問題。
關鍵詞:網絡素養 ;調查 ;現狀
1.前言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2016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截至2015年12月,在中國25周歲以下的青少年網民規模為2.87億,占中國青少年人口總體85.3%,遠高于全國整體網民互聯網普及率(50.3%),其中13.8%是大學生。互聯網在成為大學生認識世界、參與社會、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渠道的同時,也已突顯很多問題,包括網絡依賴性較強、批判意識較弱,網絡娛樂時間過長,網絡倫理道德能力較弱等,網絡接觸中大學生的網絡失范行為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文明道德意識、思想陣地帶來了強烈的沖突,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凸顯出網絡素養教育的重要。
基于此,本項目組以湖南四所高職院校大學生為樣本,進行了“高職生網絡素養現狀”的問卷調查,以期了解高職學生對網絡媒介的認知水平,歸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對策。
2.調查研究
2.1研究問卷的設計
本次問卷采取自編的形式,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試個人基本情況;第二部分以嚴紅玲學者關于網絡素養的定義為理論依據設計,包括網絡素養的5個方面:網絡媒介的認知、對網絡信息的解讀和批判反應意識、網絡表現與發展能力、對網絡道德規范的認知與自律能力、網絡安全意識;第三部分主要內容為提高網絡素養的方式和途徑,以開放式建議作補充。
2.2調查的實施
本次調查在湖南省4所高職院校隨機抽取856名學生進行問卷發放,回收問卷806份。經查驗,有效問卷786份,有效率為91.8%,樣本分布在年級、性別、學科、學校地域等方面基本平衡分布(見表1)。
3.調查結果與分析
3.1網絡媒介的認知
對網絡媒介的認知是衡量網民網絡素養高低的一個方面。調查顯示,與傳統知識的獲取途徑不同的是,大學生網絡知識的主要來源是自學和同輩(73.2%),只有9.7%的學生表示自己在課堂上擴展了網絡知識。這說明現在學校教育在網絡素養方面還比較缺位。
數據顯示,高職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娛樂和交流,需求的排序依次是娛樂游戲、聊天交友、搜集相關資訊、瀏覽新聞、網上購物、收發郵件、下載軟件等,而對學習、專業方面信息不太關注。
對于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98.6%的學生選擇運用搜索引擎收集網絡信息,只有7.3%的學生選擇通過數字圖書館尋找答案。在運用搜索引擎時,有39.1%的學生能經常準確匹配關鍵字,不足40%。只有9.2%的學生使用過高級檢索。這說明高職大學生運用網絡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對于網絡信息的挖掘能力非常欠缺。
3.2對網絡信息的解讀與批判反應意識
事物的發展總是具有兩面性,和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內容的來源更加寬泛,時效性更強。但是,正是這種對自由的向往和對時效的注重,使得網絡媒體的信息內容在準確性、權威性等方面大打折扣。這就需要大學生對網絡信息有一定的認識、辨別能力,對網絡信息的解讀與批判能力是網絡素養的核心部分。從統計數據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對網絡信息真實度有較為清醒的認識,10.16%的大學生認為網絡信息不是真實生活的反映,只有2.92%的大學生認為網絡信息都是真實的,而86.92%的大學生認為網絡信息部分是真實的,相比較而言,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質疑明顯高于傳統信息渠道。81.65%的大學生認為互聯網上資源豐富,多數是健康的,79.1%的學生都認為網絡上的不良信息(色情信息和反動的宣傳信息)“可能會 ”和“肯定會”對自己周圍的朋友產生影響,但是只有 38.70%的學生認為這些信息會影響自己。
以上數據說明,大學生對網絡媒體的信息真實性具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對網絡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存在“第三人效應”, 即認為大眾傳媒對其他人的影響要比自己的大。
3.3網絡表現與發展能力
網絡媒體是雙向傳播,每一個用戶既是信息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發布者。作為前者,他們主要需具備網絡信息的解讀與批判能力。作為后者,他們則需具備一定的網絡表現能力,通過文字、圖片、聲音等方式展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
在了解如何利用網絡做一件展示自己的事情時,微信平臺被認為是首選。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使用微信的頻率非常高,普及率達到100%,可見,微信在大學生群體中是十分流行的。在使用微信的大學生中,48.72%的大學生主要轉發鏈接加評論,38.3%的大學生主要是記錄生活事件及情緒狀態、思想體悟,少數大學生將微信作為發展自己的平臺,如微商,求助學習、生活方面的問題。
3.4對網絡道德規范的認知與自律能力
網絡是把雙刃劍,在方便我們生活的同時,也誘發了一系列道德缺失的不良行為,包括網絡犯罪、網上侵權、信息濫用和信用危機等。當今網絡生活是我們現實生活的組成部分,但與現實社會又有著完全不同的特點,所以就要求它應該具有自己獨特的道德規范。
調查結果表明,3.74%的大學生經常在網上發表攻擊他人的言論,8.15%的大學生有時候發表,21.25%的大學生很少發表,66.86%的大學生從來沒有發表對他人人身攻擊的言論。可見,大學生在網絡上能比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論。但是有部分學生(12.6%)對網絡黑客缺乏理性的認識,對黑客行為持認同甚至崇拜心理。
對網絡素養的自律部分,我們主要考察了大學生實際上網時間與預期上網時間的比較,數據顯示,大學生實際上網時間普遍超過預期上網時間,56.78%的學生“經常”超過預期時間,25.2%的“幾乎總是”超時,“比較少”超時的只有6.94%,整個受訪者中沒有一個選擇從未有過,可見大學生對上網時間普遍缺乏控制力。
3.5網絡安全意識
對網絡安全意識方面,我們側重于了解大學生的網絡交往安全意識。調查顯示:79.12%的大學生上網時會注意保護隱私,僅公開一些無關緊要的個人信息;在與陌生人交流時82.4%的大學生會視情況選擇是否說實話,說明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烈。
4.結論
基于上述調查分析,結合個別訪談,可以發現,我省高職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呈現出如下特點:自學和與同輩交流是他們網絡知識的主要來源,學校教育在網絡素養提升方面還比較缺位;大部分學生將娛樂與交流作為上網的主要目的,在專業學習方面缺乏利用網絡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們對網絡信息的真假具有一定的鑒別能力,但對于如何利用網絡平臺展示自己、表達自己缺乏經驗;大部分學生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論,但對網絡上的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缺乏理性的認識;絕大部分高職大學生對上網時間的把控缺乏自律性。
參考文獻:
[1]2016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2]耿益群,阮艷.我國網絡素養研究現狀及特點分析[J] .傳媒教育,2013(1).
[3]焦曉云,移動互聯網時代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8).
[4]貝靜紅.大學生網絡素養實證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6(2).
[5]楊克平,舒先林.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的途徑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0).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