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低年級的重要任務,直接關系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教學等各個方面。新課程標準提出:以學生為主,實踐為基礎的“自主閱讀”教學觀點,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教學觀。把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方法、態度和價值觀統一于學生“自主閱讀”實踐的過程中。對小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小學生應該具備的一項重要素質。
[關鍵詞]學生;自學;閱讀能力;興趣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低年級的重要任務,直接關系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教學等各個方面。良好的閱讀能力不但可以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感,而且,能讓小學生學會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從中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進而豐富其情感體驗,發展他們健康的個性。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這種能力只有學生通過大量的實踐才能獲得。所以,閱讀還要以學生的自學為主。
一、培養學生閱讀的自主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教師既要重視教書,也要重視讀書。要讓學生熱愛讀書,教師首先要愛讀書。語文教師不僅要讀經典作品,還要多接觸少兒報刊、圖書等,根據學生的胃口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報章雜志,把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帶進教室,供學生傳閱。學生能讀到自己喜愛的書,興趣自然也就提高了。同時,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達到閱讀目的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一篇文章,并不是從教師講課開始的,而是從學生預習開始的,所以,在每節課之前,我都讓學生回家預習課文,達到流利誦讀的效果。同時,我覺得榜樣的作用極大,孩子的模仿性強,根據學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點,經常讀一些名人名家愛讀書的故事,激勵他們愛讀書。在充分調動起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下,通過學生閱讀的實踐,一方面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適應性,另一方面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表現性。使他們能夠自覺地閱讀、欣賞、感悟、理解、討論、想象、探索,愉快的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
二、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多種方式、手段,通過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學生對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力。若能巧設質疑,不但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為學生巧設質疑,觸發學生思維的靈感,為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創造有利條件。教師范讀和指導學生朗讀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途徑。語文教師有表情的范讀能把抽象的文字變成形象的語言,并通過語氣的輕重緩急,語調的高低起伏,節奏長短快慢的掌握,把課文所表現的各種感情直接傳遞給學生,把學生帶到課文所創設的意境中去。這樣,不僅會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同時,還能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和思想認識。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講《黃山云海》一課時,我打開多媒體,出示黃山的美景,畫面上各種奇松,各種形狀的石頭,在美麗的黃山的風景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優美的形象刺激著學生的情緒,影響學生的情感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在自我閱讀中,感受到文章的美和人物語言的魅力,讓學生覺得閱讀是一種美的享受。
三、培養學生在閱讀時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的習慣
閱讀方法一般包括初讀、品讀。初讀時,只要求學生讀準字音、理解生詞、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讀就要求學生在讀中思考、體味、理解、升華,即抓住重點詞句,細細揣摩,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在品讀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采用朗讀、默讀、誦讀等方式來深刻地理解課文。培養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時,我們不但要教學生根據讀物內容來選擇相應的閱讀方法,而且,要遵循課內帶課外的原則,讓學生掌握一種閱讀方法后再學另外一種方法。例如,在講《釣魚的啟示》一課時,我讓學生回家預習課文,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自讀,標出好詞、好句,然后,同桌互讀,接著,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閱讀,可以分句讀、分段讀、指名讀……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同時,自然的理解了課文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在閱讀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每一篇課文的內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內涵卻是無限的。例如,教學隨筆話作文《丑小鴨》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想象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后,又會發生什么事呢?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大膽想象,有的說:“丑小鴨變成白天鵝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所有小動物都來看望它,不相信它就是那只丑的讓人討厭的鴨子”,還有的同學說:“丑小鴨回到家鄉后,所有以前欺負過它的小動物們都不好意思來見它,而丑小鴨好像忘了之前發生的事,和所有小動物都成為了朋友”……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帶有興趣與思考余地,逐步提高閱讀能力,自然也就喜歡上了閱讀。久而久之,學生讀書養成的習慣就是書旁放著一本字典,隨時拿來查,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而且還掌握了自學規律。
五、培養學生善于質疑的閱讀習慣
“學貴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質疑蘊含著創新的因素。每教學一篇課文,我就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學生學會了質疑,有了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欲,進入一種積極探索的狀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也就逐步養成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了閱讀能力。
六、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教師應開展一些講故事、讀書匯報會、詩歌朗誦比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學生喜歡的課外活動,能夠有效地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效果。讓學生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從而,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教師通過講故事的情境吸引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只要一聽教師要講故事,都會坐直身子,豎起小耳朵,兩眼一定是會閃爍著興奮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聽得津津有味。所以,這時候,當老師講完故事,向學生推薦課外書時,閱讀效果肯定比任何說教都有效。講故事的形式可以多變,不僅教師講,還可以讓學生講,這樣,學生有了自主發言的權力,就會想方設法地去找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感人……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劑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催化劑。讓講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悅,讓聽者在講述者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感受課外閱讀的魅力。
七、介紹好書給學生閱讀
我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幫學生選好讀物,引導學生閱讀優秀的課外作品。一般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我在開學時就為學生設立了圖書角,介紹好的圖書給他們看。在學生學完拼音后,給他們介紹帶有拼音的圖書,要求學生邊看圖,邊讀拼音和漢字。我還會使課內和課外的教學有機結合,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課本內數量有限的文章只能舉其一,只有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才能反其三,在應用中化方法為能力,使學生閱讀能力越來越強。因此,學生每學一篇課文,只要有相關的資料,我都會向學生介紹與這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并指導學生怎樣讀。我會根據學生的喜好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報刊雜志,把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帶進教室,供學生傳閱。學生能讀到自己喜愛的書,興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總之,為了培養學生多讀書、好讀書、會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好習慣,可充分發揮圖書室的作用,使圖書室堅持向學生開放,給學生提供讀書的場所和空間,使學生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課外讀物。我們只有在日積月累中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知識面,拓展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文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參考文獻:
[1]張田若.張田若論小學語文教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2]吳保明.淺談教師如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1).
[3]李輝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9.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