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的教育家亞里士多德曾說:“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可見質疑對于學生思維提升的重要性。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不僅要提升學生的學科專業知識,更為重要的是鍛煉學生思維,提升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課堂中敢問、會問、愛問,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文章對此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疑能力
《課標》中指出: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沿用著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講授法為學生講述學科內容,這樣會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心理,覺得教師一定會將教學重點為自己講述出來,就不用去思考了,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因此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在閱讀教學中創設質疑情境,提升學生的質疑能力。
一、 使學生敢問
“敢問”是質疑的基礎,許多學生腦海中有許多的想法,但是他們卻不敢表達出來。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敢問的能力,具體可以分為兩點。
一是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許多教師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課時量,常常很快的就開展重點教學,讓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對于小學生而言,對于問題的質疑需要時間,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時間,放手讓學生提問。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學生閱讀課文后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假如第三天沒有霧會怎么辦?諸葛亮會受到怎樣的懲罰?”這邊是教師給予學生時間后學生的質疑成果,在課堂中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行討論,交流。而這個問題也十分關鍵,在討論過程中更能夠體會到諸葛亮對于天氣的神機妙算,也讓學生對諸葛亮的欽佩之情更深。
二是要鼓勵學生提問。當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后會產生莫大的成就感。因此教師要采用趣味的教學方法來鼓勵學生大膽提問。例如在教學伊始教師展示一個積分牌,只要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問題具有討論的意義就可以給小組加10分,如果提出了特別優秀的問題可以加20分。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感到趣味十足,每一位學生都認真閱讀課文,想要提出優秀的問題為小組加分。例如在學習《種子的力量》這篇課后,一位學生提問:“我覺得這篇課文不應該叫《種子的力量》而是應該取名為《種子與小草》,因為這篇課文講述了種子與小草兩個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瞧!教師鼓勵學生提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問題,并采用積分制來激勵學生提出有深度的問題,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十分有意義,教師為學生打了20分,學生高興極了!對提問的興趣也更高了。
二、 使學生會提問
想要更好地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掌握質疑方法,使學生會提問,而不是盲目地提出沒有營養的問題,教師可以從標題、過渡段以及課文當中的“小泡泡”使學生掌握提問的方法。
首先是文章的標題。標題是文章的題眼,也是學生第一步產生質疑的關鍵。例如在教學《最后一頭戰象》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題目提出質疑。有的學生便問“戰象是什么?為什么是最后一頭戰象?什么原因導致成為最后一頭呢?戰象發生了什么故事?”在一個題目中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接下來教師鼓勵學生走進課文,自己去找尋問題的答案,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其次是文章的過渡段,過渡段在文章當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梳理文脈,掌握文章重點。例如在學習《秦兵馬俑》這篇課文時,文章中的過渡段為“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這一個過渡段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兵馬俑的特點。學生便對過渡段產生質疑“兵馬俑有什么類型?下文會向我們介紹嗎?”帶著這個質疑,學生走進下文,感受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個性鮮明;最后是對文中中的“小泡泡”提出質疑。小泡泡在文章中雖短,但作用十分強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小泡泡”提問,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情感。例如在教學《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中,有一個小泡泡“明白果然的意思”,針對這個小泡泡,許多學生提出了自己的質疑“果然在文章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們能不能也利用果然造個句子?”在學生的質疑中,更好地領會文章情感,體會到“果然”這一詞在文章中的作用,學會在寫作中運用“果然”這個詞語。
三、 使學生愛問
敢問、會問后,教師要讓學生樂于提問,愛上提問帶來的快樂。因此教師可以改變提問方式,轉變傳統的“老師問,學生答”的模式,而是鼓勵學生自己提問,集體回答,這樣趣味的提問形式促進全班同學參與到課堂質疑當中,去回答他人的問題,也在回答的過程中去主動思考問題。例如在教授《巨人的花園》這篇課文時,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學生對童話中的世界充滿好奇,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寫在一張紙條上,讓學生上臺說出自己的問題,看看臺下的學生能不能為臺上的學生解決問題,這樣新穎的形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充滿熱情,學生都想要難倒臺下的“回答者”們,不斷去深入文本,去思考自己的問題。有的學生提問“你們了解王爾德這位作者嗎?”“巨人的花園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最后巨人和小朋友一起發生了什么故事呢?”在學生多元化的提問中,臺下學生認真思考,回答問題,課堂氛圍濃厚,也讓學生體會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預習時將自己的問題提出了,在課堂中解答,提升學生延伸課文、在生活中質疑的能力。例如在教學《一夜的工作》這篇課文中,學生在預習時有兩個問題“為什么身為總理,卻還是一杯清茶?”“最后總理將我的椅子扶正了再走進去,這句話為什么要寫?寫的必要性在哪里?”當學生在預習階段提出問題,教師啟發學生討論,明白細節對于文章的作用,讓學生樂于提問,也能夠將質疑運用到生活當中。
四、 結語
總之,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是提升學生語文思維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轉變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引導學生學會質疑的方法,最后讓學生陶醉在提問的快樂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質疑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倪貴云.淺談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7(3):28-29.
[2]馮勇忠.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J].讀書文摘,2016(8):120-120,121.
[3]黃海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探究[J].新課程導學,2017(7):98.
作者簡介:
王雪梅,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黃羊鎮橫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