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蕾
摘 要 自古以來,古今中外的學者對教育的目的觀點各異。究其根本,實質未變對于教育目的的研究,不同的學者在教育學不同的領域都有不同側重的全面的、系統的認識。社會的發展助力教育目的的演變與轉型。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實現有機統一成為可能。本文從不同的教育的目的入手,分析以及研究不同學者對教育目的的看法。在綜合所有學者的觀點、理論的基礎上,再深入的研究以及探析教育更深層次的目的,以求達到定義教育的目的的科學化、完善化、明了化、先進化。
關鍵詞 教育目的 現狀 教育價值觀 層次論 本位論
中圖分類號:G40-0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6.004
Inquiries and Thoughts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n the Last Ten Years
XIN Lei
(School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Abstract Since ancient times, scholars i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a and abroad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To study its essence, the essence has not changed the research on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s in different fields of pedagog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elps the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It is possible to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individual-based theory and the social-based theory.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purpose of different education,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views of different scholars on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synthesizing the opinions and theories of all scholars, we will further research and analyze the deeper purposes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defining education as scientific, perfect, clear, and advanced.
Keywords educational purpose; status quo; education value; hierarchy theory; standard theory
教育目的是教育和教學活動的關鍵內容,教育以受教育者明確其自身發展方向以及發展結果為目的,而教育者亦要有針對性地根據教育目的對受教育者實施教育。教育目的作為核心動力,動態地推動與支配著整個教育過程,是受教育者朝著一定方向發展。教育貫穿于我們整個生活以及在工作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當然亦有一些受過教育但依然秉承原生態本性的人存在,但畢竟是少數。不過,即便中國的教育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式或者應試式,學者們都是本著求知、學習與探索的積極態度出發的。這便是區分受到教育以及未受到教育的關鍵點。受教育的目的,除了使受教育者學習一技之長、基本的禮義廉恥等之外,其深層次的目的是激發自我的潛能、探索新知、發展創新、用自己的智慧窮其一生去思考和餞行未知。因此,一個人,是否受到良好教育?其關鍵就在于其深層次的目的。一個人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主要還是看其個人。學校環境以及家庭環境所能給予的只是外部環境提供的條件。自古以來,我國也是逐漸構建教育目的,不同時期,為了適應社會生產力以及社會生產需要,我國也衍生出不同的教育目的。
1 不同的教育目的觀
《教育學原理》中說道:教育目的屬于意識范疇,人為的提出決定了其主觀性。我國的教育方針直接包含了教育目的,目的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有方向性地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該目的也是為了滿足我國現階段下的基本需求。
然而,亦有另一種教育目的觀,即自我實現。此觀點更側重于主張教育的個人本位論:即以個人為核心,人是生存于這個世界上,是存在的。教育在本質上是人的“促進自我實現”的一種實踐活動。教育以促進人的自我實現為根本目的與教育的本質是一致的。為達到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精神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事業的發展,它是人類發展的唯一起點,它的最高指導是人民的步。因此,教育的目的應該從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自我實現為出發點。另外,也也要適應社會發展的條件。自我實現滿足人類潛能。促進人的自我實現是一種動態教育觀,它激發人的潛能,讓人可以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突破。在實踐中使得受教育者完成自我重塑,發現另外的自己。教育的意義與價值究其根本,就是體現在生命的意義。
教育者以培育人的高尚品德,以健全受教育者的人格為目的。并以此作為大學發展的核心思想與根本制度。從科學的可證偽角度來說,這樣的觀點是科學的,但亦有一定局限性。這種觀點僅僅是教育目的的其中一個方面。高尚健全的人格亦可以說是對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即“德育”。這種觀點僅僅是教育目的的其中一個方面。高尚健全的人格亦可以說是對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后現代主義視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更是從另類哲學化的視角提出教育目的新觀點,揭示了現代教育目的的種種弊端,諸如教育霸權、教育暴力、“形而上學”的局限性等。其主張克服傳統的教育觀念,關注人的不確定性,實現中心與邊緣的對話。人應該成就其本身的特殊性,并且重視生成的過程而非結果。后現代主義教育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其崇尚自由主動的理念更是對現代化教育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基于相關學者對功利性教育目的的研究,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亦是當前社會發展下的必然產物。其功利性成為了主要的價值取向與目的所在。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將利益與結果放在了首位,忽視了教育目的的本質所在,背離了教育精神的核心意義。教育本是傳承文化與知識,教書育人,培養人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美德、突破、創新的傳承。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論的對立與統一說明受教育者并不是一件工具,應向受教育者灌輸精神與靈魂,這樣,他們才是完整的,而并非皮囊。教育的應用離不開人的發展,人的發展充分體現了教育的作用。因此,教育的積極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人的積極發展。功利化的教育目的勢必是違反了我國教育立場的基本所在,不適用于所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教育即生長。教育目的貫穿于教育過程中。不同個體在民主制度下有著不同教育目的。因此,我們對教育目的的認識應未來與現實雙方面著手。同樣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并且適應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是為了適應社會需求。因此,教育的目的不僅僅為了傳遞理想和價值觀,還應具有相關批判職能以求突破、創新、進步。
《對層次教育目的的思考》更是把教育目的層次化,其培養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人才、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的是必要的。但教育目的遵循一定的層次性的規律。教育目的的分為不同層次的教育目的,其由低向高依次遞進,只有滿足了低層次的教育目的方能向高層次的教育目的遞進,從而實現最終的教育目的。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表明人的需求是從低到高的,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求由低水平向高發展。只有實現了低層次的需求才能向高層次的需求遞進,從而滿足高層次的需求。就教育目的而言,它依舊遵循該規律。目前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直接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換言之,教育的目的發展不平衡,過分的停留在了物質條件的層面上。教育發展的核心精神意義的地位因此被弱化,要達到自我實現必須在一定物質基礎目的的支撐下方能得以實現。當前的社會標準亦直接決定了當前教育目的標準。
2 我國教育目的現狀分析以及思考
目前我國的教育目的處于較模糊的階段,較為完善的教育目的沒有得到明確定位,國家還尚未實現教育的目的科學化的概念,從“責任”的角度明確學校教育,重視教師對教育目的的教育。最終力求實現國家對教育目的的明確定義。“教育的根本目標之一是幫助人成為人才,并盡可能地成為真正的人才”堅定不移地支持教育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以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自我實現為基礎。同時,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是不同的,教育的目的是不同的。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自我實現的根本目標。因此,應從現實與未來兩方面重塑教育目的觀。同樣,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并且適應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 也是為了適應社會需求。教育的目的,就教育應滿足客觀社會需求的屬性而言。教育也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為社會培養專門人才。以求達到適應社會,為社會創造更高更多的效益,以求從根本上推動社會的進步。不同的學者在不同的文獻中表達了自己就教育目的不同的觀念與理解。其出發點不同,究其根源,其本質都是一樣。各種觀點與理論相輔相成,相互貫穿。自古以來,隨著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促進自我實現在教育目的的范疇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根本的、本質的目的,促進人的自我實現是一種動態教育觀 ,它激發人的潛能,讓人可以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突破。教育亦是自我否定和自我發展的主體。從歷史的角度看,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和重點研究“教育目的”的整個歷史過程的存在,提出了“教育”的意思是“為教育的目的和統一的理論體系的內在目的。馬克思在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中分析了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人的發展是隨著社會歷史進程而發展。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與社會的發展是一致的。高度發達的人格,是以個體歷史成本為代價的前提下。這也是過去的教育目的回避社會本位說的原因所在。
在實踐中使得受教育者完成自我重塑,開發自我潛能,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發現另外的自己。教育的意義與價值究其根本,就是體現在生命的意義上。另外,在大學教育中,教育亦是為了培養高尚、健全、脫俗的人格。并以此作為大學發展的核心思想與根本制度。從科學的可證偽角度來說,這樣的觀點是科學的,但亦有一定局限性。教育的目的也可以說是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只是看你從哪種層面上去理解這個問題。
教育目的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擔任著核心動力的角色,教育目的作為核心動力,動態的推動與支配著整個教育過程,是受教育者朝著一定方向發展。自古以來,我國也是逐漸構建教育目的,不同時期,為了適應社會生產力以及社會生產需要,我國也衍生出不同的教育目的。基于過去廣大學者積極的研究以及不斷探索。所以,至今為止我國正在逐漸構建相對較為完善的教育目的體系。教育目的的探索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機遇,同時也帶來挑戰。構建完善的教育目的體系為我國教育業的發展鋪平道路,奠定更穩固的基石。所以,對于教育目的的研究深遠而無止境。因此,要構建更加完善的教育目的體系,首先,要打破以往的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的分離現象,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其次,結合當前國情,根據社會發展要求,深入思考,以“構建教育目的的科學化、完善化、明了化、先進化”為根本目的,秉承不斷求知的精神,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大膽探索各個領域。
參考文獻
[1] 岳偉.促進人的自我實現:一種新的教育目的觀[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2] 何東亮.教育學原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8:388.
[3] 張等菊,扈中平.對層次教育目的的思考[J].教育科學,2001.17(4):1-3.
[4] 姜俊和.杜威的教育目的論及其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5.32(2).
[5] 李長偉,徐瑩暉.功利主義教育目的與人的工具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17(9):5-10.
[6] 孟飛.對我國教育目的進一步的認識[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7] 方建峰.論影響我國教育目的實現的主要原因[D].華東師范大學,2001.4.
[8] 王長樂.我們應該秉持什么樣的大學教育目的[J].當代教育論壇,2006(1).
[9] 曹永國.后現代主義視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