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本教材是實現校本課程的媒介和手段,校本教材的編寫本身也是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太倉市新區中學校本教材開發突破“編寫教材只是個別骨干教師的任務”的局限,嘗試以課題組引領鼓勵更廣大的教師參與、以社團為依托由學生創作、隨文教學整理教學素材等,發揮教材編寫過程的“育人提升”功能,不為教材而教材,使教材成為研究的產物、學習的成果。
關鍵詞:校本課程;教材開發;成語
一、 校本教材開發的背景
課程突破成語屬于語文學科范疇的禁錮,從傳統國學文化的視角,提出“成語+”概念,構建“成語+”模型,整合學校剪紙、電視臺、STEAM教育等特色,開發豐富而有特色的課程資源,建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互動平臺,形成學生實踐創新的有效途徑。“成語+”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決定的課程,開發主體是教師。教師雖然與專家合作,但不是專家編寫教材由教師用。因此,為了更好地實施課程,有效實現校本課程目標,將校本教材作為實施校本課程的媒介和手段,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 校本教材開發的多種途徑
長期以來,教師出于對教材權威性的盲目崇拜,對編寫教材往往敬而遠之,不敢嘗試。傳統的校本教材開發途徑大多由學校組織部分骨干教師編寫,而大多數教師在教材編寫中邊緣化。而本校嘗試以課題組引領,鼓勵更廣大的教師參與,在編寫的過程中提高專業素養,揭開教材編寫的神秘面紗;組織學生團隊甚至是全校學生作為教材的編寫者,在做中學,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學校不為教材而教材,教材是研究的產物、是學習的成果,隨著課程基地建設應運而生。
(一) 以課題組引領,開發成語校本教材《成語+——學科中的成語密碼》。已進入結題階段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構建成語浸潤式學校文化的實踐研究》,對成語文化本體、構建學校成語文化等具備一定的研究基礎,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以課題組引領,組建校本教材開發團隊,在教材開發的科學性、結合學校發展的可行性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優勢。
《成語+——學科中的成語密碼》的編寫,依據初中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及初中階段的學科特點,以科學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為宗旨,以弘揚成語文化、增進學科能力為目標,探尋成語與學科知識有機融合的“結合點”。在兩者的碰撞中,領略成語趣味,傳承傳統文化,同時增加學科學習的趣味性,達到三兩撥千金、“1+1大于2”的效果。并以教材為例子,通過教材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課后關注更廣闊的成語世界。教材開發團隊以“實踐—評估—開發”為模式,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研究教學方法,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在此基礎上,整理編撰為校本教材。
本教材共80課時,分上下兩冊,各包含“成語+現代文”“成語+古詩文”“成語+地理”“成語+科學”“成語+歷史”“成語+英語”“成語+剪紙”“成語+班隊活動”八大篇章,每個篇章10課時。每一個篇章包含“知識之窗”“小試牛刀”“參考活動”“方法鏈接”“妙趣橫生”五大基本模塊。教材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體,在弘揚成語文化、增進基礎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協同合作能力的培養。
(二) 以學生為主體,整理編撰《初中語文成語匯編》。組建校本教材編寫團隊,開發科學有效的校本教材,成為學生學習的“學材”,固然是實施課程、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媒介。但如果學生直接參與編寫,成為“學材”的編寫者,那么編寫材料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學習更主動,在潛移默化中達成學習目標。學校組織全校學生,以商務印書館《成語大辭典》(2015年4月第2版)為參照,以語文課程學習為主線,梳理自己所在年級蘇教版《語文》教科書中的成語,自主查閱資料,按要求整理出每條成語的讀音、解釋、出處、用法等相關知識。
隨著語文課的學習進程,教師定期檢查指導,展開各類評優評先。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定期開展“班級成語大會”“成語聽寫大賽”“我整理到的與相關的成語”等成語主題分享會,以活動推進,激發學生長期整理的興趣和動力。
經過一學年的整理,學生共整理出全6冊蘇教版《語文》教科書中的成語488條。在此基礎上將488條成語綜合匯總,按成語出處的年代編撰為《初中語文成語匯編》。
(三) 以研修性學習小組、社團為依托,創作繪本《婁東雅士成語人生》。“成語+”課題體系中,“成語+社團”“成語+研究性學習”是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諸如“成語繪本創作社”“成語剪紙社”“成語+講壇”等多個明星社團。這些社團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組織能力,將成語更多維度、更多形式地融入社團生活,注重成語與地方文化相結合,開展“主題式”“專題式”探究,獨具特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成語+婁東雅士”研究性小組共有四個小分隊,分別研究“成語+婁東畫派”“成語+昆曲”“成語+婁東詩派”“成語+婁東名人”,以研究性學習的模式研究成語與婁東雅士之間的結合點,用成語詮釋婁東雅士。學生既要對太倉(婁東)的文化歷史名人展開研究,又要在浩瀚的成語中找到契合的成語詮釋人物精神、概括歷史事件。經兩年的研究,從開題論證到走訪調查,研究小組以婁東名人魏良輔、王錫爵、王世貞、王時敏、張溥、吳偉業六大名人的歷史故事為藍本,各以兩個成語詮釋他們的兩個故事,形成了一本由12個小故事組成的《婁東雅士成語人生》故事集。
在此基礎上,學校成語繪本創作社的同學用畫筆以連環畫的形式將這12個故事展現出來。最終將兩者結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繪本《婁東雅士成語人生》,本冊書已由光明日報社出版。
三、 校本教材開發的價值
長期以來,學校和教師完全執行指令性的課程計劃,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備很多課程意識和課程開發能力,講授別人編寫的教科書,教師的專業能力發揮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學校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編”書。實踐證明,教師參與課程開發、教材編寫不僅是編制出一系列的課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參與課程開發過程本身,是確立教師即研究者的信念,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而學生參與教材的整理匯編、讀物的創作過程,更是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培養學生在研究中更好地認識學習的價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學會學習、學會生存。
作者簡介:
周佳,江蘇省太倉市,太倉市新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