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學科對于小學生而言有著樹立正確人生觀、物質觀的重要意義。近些年,隨著新課程改革標準的不斷深入,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逐漸開始注重院校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結合,從而強化學生對思想品德教學知識點的印象,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本文主要闡述,分析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并提出相應建議,從而促使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得以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生活化
一、 前言
處于小學時期的學生自身認知能力較低,因此可以得出,小學時期是學生形成自身正確人生觀及價值觀的主要時期。在課程教學改革前,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存在著諸多教學問題,比如,課堂授課教學氛圍無聊枯燥、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教學評價不全面。這樣的缺陷導致學生無法得到有效教育,授課教師教學效率降低。另外,授課教師與學生家長沒有從本質上認知到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對學生的重要性,只是關注學生數學學科、語文學科、英語學科的考試成績。在目前的新課程改革標準當中,小學階段的教學應重視學生人生觀及價值觀方面的培養。
二、 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小學時期對于學生而言是塑造其性格及情感價值觀的主要時期。學生對于身邊的人與事已經有了一些基本分析能力,因此,授課教師的正確引導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在學生的實際情況當中可以看出,新課程改革標準頒布之前,授課教師和學生家長沒有真正地意識到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對學生成長的主要作用,只關注學生主要科目的考試成績。然后在新課程改革標準頒布之后,明文規定了授課教師應在開展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優秀品質,促使學生可以親近社會,在未來可以更好地符合社會需求。目前國家對于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因此,小學階段授課教師應注重小學生各個方面的培養及其情商的提升。在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前提當中,使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更加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從而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自己身處的環境,另外,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生活化也代表著教學授課內容生活化和教學環境生活化,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只有學生切身體會,才能使學生得到深層感受,不讓學生親身經歷,只一味地被動接受授課教師的灌輸式教學,只會使學生思想偏執,不具有自主創新意識。因此,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生活化對于小學生的成長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業。
三、 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生活化策略
(一) 教學授課內容回歸學生實際生活
在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授課過程中,授課教師應注重將教學知識點回歸學生實際生活。因為,將教學知識點與學生實際生活有效結合可以使學生充分理解學習內容,從而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由于小學時期的學生自身認知水平較低,對自己身處的環境充滿了興趣,渴望了解到自己不理解的知識。在這樣的情況當中,授課講師應合理利用小學生的獨有特征,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保障學生在可以理解的基礎上,將課程教材當中的思想品德學科內容向學生傳授。這樣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可以帶著樂趣開展學習。比如在開展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課程教材內容當中的美麗生命章節時,蘆薈作為家中較為常見的綠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蘆薈,雖然蘆薈沒有好看的外表,但其用處較為廣泛,在課程教學后由學生進行歸納,并安排學生代表進行回答。最后授課教師在課程教學結束時做出總結。
(二) 課堂教學環境回歸學生實際生活
在新課程改革標準當中,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應貼合學生實際生活,因此,授課教師要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將課堂教學環境貼合學生實際生活,讓學生可以通過自身實踐,從而開展積極思考。因此可以得知,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應該從院校的課堂教學走入生活實踐當中。在進行相應的生活實踐活動之前,授課教師應充分考慮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因素,并在做好周全計劃下,帶領小學生走入校外生活實踐,讓學生可以對生活真理親身感受,從而提升其人格與品質。生活環境的差異性使學生的人格品質存在些許差異,授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學生教學實踐活動的參與,是學生得到真切感受。比如在開展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課程教材內容當中的魅力大自然章節時,授課教師可以促織學生進入植物園進行參觀,在參觀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相應的告知標語,教導學生要愛護自然環境。這樣將課堂教學回歸學生實際生活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大自然的魅力所在,從而養成保護環境的習慣。
(三) 多元化教學評價角度
在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多元化教學評價形式對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標準當中,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授課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從多個角度全方位評價學生。因為要求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應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所以,教學模式和教學環境與實際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不能只依靠考試成績衡量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的考核及評價應貼合學生實際生活。比如,授課教師在帶領小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可以對小學生的表現情況進行記錄,并進行定期總結,這種方式即可以激發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性,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實踐能力。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當中融入生活化,不僅打破了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還為課堂授課教學增添了許多活躍元素,生活化教學與以往教學模式相比較,在教學過程中注入生活元素,即能夠凸顯以學生為教學活動核心的教學管理,也重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當中的主體地位。針對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現狀,授課教師應注重教學生活化的應用與表現,從而使小學階段思想品德學科與生活化得以結合。
參考文獻:
[1]李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有助于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成效[J].新課程導學,2017(31):95.
[2]袁鳳榮.“感悟——導行”教學模式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分析[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研究研討會成果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1.
[3]吳康寧.中國大陸小學“品德”教學大綱的社會學研究——兼與臺灣小學“道德”課程標準相比較[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3):65-72.
作者簡介:
張慶元,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太平街明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