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升
摘 要 傳統媒體中經濟新聞的生命力受渠道影響最弱,而在新媒體環境中,經濟新聞比社會新聞受關注度更高。文章通過新媒體環境下經濟新聞的發展現狀,探索其多元化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 新媒體;經濟新聞;多元化;內容付費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9-0099-02
1 新媒體和經濟新聞的定義
關于新媒體的定義眾說紛紜,本文引用研究學者的概念,將新媒體定義為: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以電腦、手機等電子終端為核心載體,以網絡為傳播途徑的媒體,具有網狀傳播渠道、傳播速度快、受眾參與度強等特點。新媒體按照傳播特點和內容,可細分為狹義新媒體、社交媒體和自媒體等;按照表現形式,則分為新聞網站、視頻網站、微博、微信、手機App等。
《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中關于經濟新聞的定義解釋為:“經濟新聞是有關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一切經濟領域新聞的總稱”,概括起來就是新近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經濟活動或經濟事實的報道。經濟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經濟新聞包括經濟消息、經濟通訊、經濟調查報告和經濟時事評論等文種;狹義的經濟新聞專指經濟消息。
經濟新聞作為新聞的一個分支領域,在內容上是對經濟領域的新聞報道,主要包括國家經濟政策的時政新聞、經濟活動中的社會新聞、經濟人物、專業的經濟變化等。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對經濟新聞的傳播和發展帶來了明顯影響,一方面成為經濟新聞傳播的重要載體、渠道;另一方面從技術層面改變了經濟新聞的傳播方式,數字化、抽象化和影像化的表現形式,讓受眾更容易獲得豐富信息;此外,新媒體還具有互動性強的特點,增強了讀者參與經濟活動、反饋新聞信息的程度。
2 新媒體環境下經濟新聞傳播的問題
統計顯示,2017年新媒體中經濟新聞的市場規模達到60億元,廣告投放也一騎絕塵遠超傳統媒體,廣告份額占到了70%。預計到2020年,新媒體領域的經濟新聞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元,其中經濟新聞的付費比例也不斷提高,變現能力較強。而這些數據的呈現,都源于經濟新聞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方式的變化。在經濟新聞的傳播領域,由于缺乏傳統媒體對新聞內容的嚴格把關,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甚至帶來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經濟新聞質量偏低。在網絡環境中,媒體機構的數量龐大,除了傳統媒體創辦的新媒體機構外,還有大量自媒體平臺和商業媒體平臺,其中包括一批專業從事經濟新聞傳播的機構平臺。網絡經濟新聞主要來源于3個方面:傳統新聞媒體的報道轉載、政府和金融機構信息發布、網絡媒體從業人員創作。其中最后一類在網絡經濟新聞傳播中占據了較高比例,但卻存在新聞質量偏低、追求新聞噱頭、新聞失實等問題,根本原因在于商業經濟新聞傳播平臺對稿件質量把關不嚴、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網絡傳播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等。
多數新媒體平臺過分追求傳播速度和新聞數量,忽略了新聞質量的要求,大量粗制濫造的稿件被創作或轉載傳播,這與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定位有關,嚴重影響了網絡經濟新聞的整體形象。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也是制約網絡經濟新聞發展的重要因素,經濟新聞創作人員需要具備經濟和新聞的雙重專業基礎,一方面可以對經濟事件有高敏感度,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另一方面還需要有專業的新聞素養,將晦澀的經濟事件或政策轉化成多數讀者都能理解的文字,形成較強的傳播力。但實際上,網絡媒體的準入門檻低、專業水平不足、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人員流動性強,都為網絡經濟新聞的質量偏低埋下了伏筆,以經濟新聞作為主要內容的網絡新媒體,想在新媒體發展大潮中脫穎而出,遠不如故事類、情感類更容易。
2)缺乏深度的經濟新聞報道。由于新媒體的常規經濟新聞報道質量偏低,經濟新聞的深度報道也難以為繼,缺乏深度報道讓網絡新媒體的黏性不足,無法體現媒體機構的專業性和高水平。暨南大學學者譚天教授認為:從產業經濟學角度來看,傳媒經濟是一種服務經濟。而對經濟事件和政策的深度解讀,是經濟新聞的重要服務內容,可以讓普通讀者通過深度解析,獲得淺顯易懂的閱讀過程。經濟新聞具有較強的專業屬性,投資、股票、期貨、區塊鏈、匯率、杠桿等專業術語,市場出現在經濟新聞報道中。如果經濟新聞在創作過程中沒有做好這些概念的解釋和鋪墊,缺乏新聞報道的科普性和通俗性,那么對多數讀者來說都會有閱讀障礙,無法讓多數讀者產生興趣和認同感。
另外,由于經濟新聞專業性強,牽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經濟新聞更有必要多做深度報道,將經濟事件和官方政策詳細做落地解讀,結合公眾的生活談未來影響,讓經濟新聞真正為讀者服務,讓讀者掌握新聞本質。但網絡經濟新聞追求“短、平、快”,忽略了深度解讀的重要性,呈現出的新聞稿件術語僵硬,信息解讀能力差,內容空洞膚淺,從本質上來說,這是源于新媒體平臺沒有掌握經濟新聞的本質和傳播規律。同時,平臺之間的新聞重復率高,降低了讀者的探索熱情,難以擴大此類新聞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生命力。
3)虛假新聞影響力廣泛。新媒體環境中存在明顯的“劣幣驅逐良幣”情況,虛假新聞和負面新聞比較容易傳播,更易受關注。謠言在經濟新聞領域出現時,往往緊跟當下熱點,噱頭十足,受到網民和新媒體平臺的追捧,成為熱點的幾率高。經濟新聞領域的虛假新聞,往往比多數虛假的社會新聞更加具有破壞力,比如一些網民制造謠言,唱衰社會經濟走勢、惡意中傷某些實體企業,為社會經濟環境和實體經濟帶來創傷,而且在網絡環境中,這種流毒會長期存在。經濟發展關系到全民的利益,而網絡環境中大量存在的虛假經濟新聞,破壞了正常的經濟秩序,因此新聞主管部門應該加強監管,提高造謠傳謠者的成本付出,提升經濟新聞傳播環境的透明度。
3 新媒體時代經濟新聞報道的策略
我們要清晰地看到新媒體發展對經濟新聞帶來了新活力、新發展,但也帶來了眾多問題和挑戰。做好新環境下的經濟新聞發展,不僅要管平臺和從業人員,還要從戰略層面為經濟新聞創造更新的
目標。
1)打造精品欄目傳播經濟新聞。傳統媒體倡導“內容為王”,但實際上在喪失傳播渠道和讀者群的情況下,這種理念的貫徹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新媒體信息傳播具有平臺和渠道優勢,也不乏讀者群,可謂天時地利,那么“內容為王”便是經濟新聞的“人和”。因此,以門戶網站、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傳播平臺,應該借助渠道優勢打造精品欄目,以優質的內容吸引讀者,實現新聞信息轉化為影響力和效益。
實際上已經有部分專業經濟新聞網站,注重新聞稿件質量和人才的培養,具備了脫穎而出的基礎,如財新網、新浪網財經頻道等;也有一批以創作高質量內容而名聲大噪的微信公眾號,具有很強的變現能力,值得當下多數經濟類新聞平臺學習。
2)選擇民生視角報道經濟新聞。民生新聞并不是一個單獨的新聞分類,而是指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的綜合,包括各類新聞的一部分,比如:時政新聞、社會新聞和經濟新聞等。做好新媒體環境下的經濟新聞傳播,應選擇民生視角作為報道切入點,將經濟新聞的報道及延伸與民眾生活相關聯,為讀者提供工作、生活上的服務。新媒體從業人員在這個過程中,要懷著讀者“代入感”去挖掘和創作經濟新聞,不能以專業人士自居而創作過度專業和內容晦澀的稿件,否則會與讀者產生距離感,新聞稿件本身也無法獲得傳播力度。
在新媒體環境下做好經濟新聞的傳播,必須要有為讀者服務的心態,而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一篇稿件而工作,要為新聞和讀者負責,要從讀者的需求和影響方面去解讀經濟新聞,結合民生案例讓讀者看懂新聞,了解新聞與自己的息息相關之處。
3)培養專業的經濟新聞從業者。經濟新聞與一般的社會新聞不同,后者注重講故事、描述事實,而經濟新聞除了具備社會新聞的寫作特點外,還要具備良好的經濟專業素養。經濟新聞領域需要經濟和傳媒兩大行業的復合型人才。但目前媒體的人才培養情況不容樂觀,傳統媒體受制于經營現狀無力開展人才的系統化培養,新媒體則因為從業人員流動性強、運營單位眼光不長遠而疏于人才培養,制約了新媒體人才的成長。因此,包括網站、自媒體平臺在內的新媒體機構,要從人才的根本問題上入手,提升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樹立長遠的發展目標,培養出一批專業的經濟新聞從業者,創造新媒體環境下經濟新聞的良好發展勢頭。
參考文獻
[1]李道榮.經濟新聞定義辨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2):117-121.
[2]陳秋雷.新媒體語境下經濟新聞報道角度探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7(1):53-55.
[3]劉玉彩.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品牌傳播的轉型探究——兼論企業品牌傳播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提升[J].中國商論,2017(27):57-58.